消风散加减联合依巴斯汀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

2021-12-01 09:04张培霞李学军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33期
关键词:风团组胺斯汀

张培霞,李学军

(荥阳市人民医院 a.皮肤科;b.中医科,河南 郑州 450100)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是各种原因导致皮肤黏膜暂时性炎症充血与液体渗出,进而造成局部水肿性损害,在患者躯干、面部或四肢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和潮红斑,由于该疾病伴有明显瘙痒症状,并且具有发作频率高、病程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严重困扰着患者的身心健康[1]。目前慢性荨麻疹的常规治疗多采用依巴斯汀等抗组胺药物。该药通过控制和减少组胺的释放量,进而缓解急性发作症状,临床应用于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但是临床研究发现,长期服用抗组胺药物可能会存在耐药性,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并且会增加胃肠道、肝功能等不良反应,降低服药依从性[2]。近年来中医药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消风散具有抗过敏和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3]。本研究旨在观察消风散加减联合依巴斯汀西药对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荥阳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4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男39例,女35例;年龄21~50岁,平均(39.07±5.33)岁;病程4~40个月,平均(25.29±4.80)个月。对照组:男38例,女36例;年龄20~48岁,平均(38.89±5.28)岁;病程3~36个月,平均(25.14±4.7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荥阳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选取标准

1.2.1纳入标准 (1)符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制订的2018版诊断标准[4];(2)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1)合并恶性肿瘤、感染、严重内科疾病;(2)近1个月服用过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类药物;(3)无法坚持治疗以及治疗病程不足6周等。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口服依巴斯汀片(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19)治疗,每次10 mg,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消风散加减治疗。消风散加减组成:当归、生地、火麻仁、苦参各15 g,防风、蝉蜕、知母、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10 g,木通、甘草各6 g。如存在口渴、身热症状,则加金银花20 g,连翘10 g,并减苍术;如存在乏力症状,则加栀子、车前子各15 g,并减木通和牛蒡子;如存在烦热症状,则加牡丹皮、赤芍各12 g;如存在心烦、失眠症状,则加酸枣仁15 g,远志10 g。水煎煮至400 mL,每次200 mL,每日2次。两组患者均治疗 2个月,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海鲜、浓茶以及烟酒等。

1.4 观察指标(1)疗效[5]。治愈,即治疗后患者瘙痒、风团等症状基本消失,皮损基本消退,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好转,即治疗后患者瘙痒、风团等症状有所缓解,皮损有所好转,日常生活基本正常;无效,即治疗后患者瘙痒、风团等症状无缓解,皮损无恢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2)活动度评分。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评估病情,包括风团数目和瘙痒程度两方面,评分为0~3分,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重,具体评分标准见《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4]。(3)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服药期间发生头晕、口干、嗜睡以及腹泻的例数。(4)复发情况。两组治疗有效患者均于治疗后随访 6个月,记录荨麻疹的复发例数。复发率为复发例数占有效例数的百分比。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2.2 UAS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U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风团数目和瘙痒程度UAS评分均降低,并且观察组患者风团数目和瘙痒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AS的比较分)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服药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46%(7/74)]较对照组[6.76%(5/74)]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3,P=0.547)。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有效患者疾病复发率[6.85%(5/73)]较对照组[18.18%(12/6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7,P=0.042)。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与机体炎症细胞因子失衡、变态反应、自身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以及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6],临床治疗十分困难,停药后疾病容易复发,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目前慢性荨麻疹的西医治疗以抑制肥大细胞、炎症反应和组胺脱羧酶活性进而达到控制病情以及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7]。依巴斯汀是常用的治疗变应性皮炎、荨麻疹等皮肤疾病的药物,具有特异性抗组胺作用,有效减少组胺物质和炎症介质的释放,通过减轻毛细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达到缓解风团样皮损、皮肤瘙痒以及水肿红斑等症状[8]。但是许多研究表明使用单一依巴斯汀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显著,现临床常选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

慢性荨麻疹在中医学属于“瘾疹”“赤白游风”以及“鬼风疙瘩”等范畴,主要是由风邪侵袭导致郁于肌表、毛窍闭塞,治疗以疏风止痒、益气活血为主[9]。消风散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记载于《外科正宗》及《儒门事亲》等中医药著作中,具有祛风除湿、清热养血之效,方中包括当归、生地、火麻仁、苦参、防风、蝉蜕、知母、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木通、甘草。其中荆芥和防风同为君药,可胜湿止痛,祛风解表,苦参和苍术同为臣药,可清热燥湿,疏风祛浊,佐以当归、生地、火麻仁、蝉蜕、知母、牛蒡子、石膏、木通等,可增君臣疏风止痒之效,并且当归和生地可滋阴生津,清热活血,火麻仁可润燥养血,蝉蜕和牛蒡子可宣散风热,透疹利咽,知母、石膏和木通可清热泻火,甘草为使,可调和诸药,以发挥消风散之效[10-11]。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消风散可通过抑制细胞内Ca2+水平以及减少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的释放,进而降低炎症渗出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同时其还具有抗过敏、抗变态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作用,在治疗慢性荨麻疹中发挥较大作用[12]。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风团数目和瘙痒程度等U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并低于对照组。有研究发现消风散联合西医治疗可减轻皮肤瘙痒、风团样皮损等相关症状[13-14]。本研究也进一步说明了消风散加减与依巴斯汀联合可充分发挥中西医治疗的优势,同时消风散加减还可根据患者症状给予针对性治疗,有效提高临床效果。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有效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这与马乐[15]和乔永立[16]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消风散加减与依巴斯汀联合应用可有效调节荨麻疹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复发风险,对于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差异,提示观察组治疗方案的临床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消风散加减联合依巴斯汀可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UAS评分,减少疾病复发,临床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风团组胺斯汀
箕的琴弦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枪口
Chapter 8 An absurd case 第8章 冤假错案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冬季荨麻疹反复发作用药时应该注意什么
地氯雷他定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分析
突然来的风
贾斯洒的导盲犬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