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药材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2021-12-01 14:09李瑞春孙文松
园艺与种苗 2021年7期
关键词:药农初加工中药材

李瑞春,温 健,高 嵩,孙文松*,李 旭

(1.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辽宁辽阳 111000;2.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辽宁辽阳 111000)

十三五以来,中药材作为产业扶贫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抓手,在产业扶贫、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辽宁省利用中药材产业扶贫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切实提高了药农的收入,同时为顺利完成脱贫任务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针对辽宁省中药材产业扶贫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辽宁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辽宁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1 药用植物资源丰富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38°43′~43°26′N,118°53′~125°46′E[1],辽宁省地势大致为自北向南,自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东西两厢,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马蹄形向渤海倾斜,由山地、丘陵、平原构成,属温带季风气候[2]。辽宁省中药材种植按地理分布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以丹东、抚顺、本溪为主的辽宁东部山区,以朝阳、阜新部分地区集中种植西部山区及丘陵区,辽宁中部平原地区,辽宁南部山区,中药材种植种类约有30余种[3]。

1.2 中药材种植经验丰富,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初步形成

近年来,辽宁省人参[4]、五味子[5]、辽细辛、西洋参、玉竹、黄精、苍术、龙胆草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呈现出集约化种植雏形。清原县椽子沟村龙胆草种植面积超过533.3 h m2,占省内龙胆草种植面积的90%以上;桓仁县二棚甸子镇五味子种植面积近533.3 h m2;新宾县人参、西洋参种植面积超过666.7 h m2[6];宽甸县玉竹面积近1 333.3 h m2;朝阳益母草种植近66.7 h m2,酸枣种植面积超过333.3 h m2。中药材全省种植面积超6 666.7 h m2,林下种植面积近6.7万h m2,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3 产地初加工发展迅速,产业链逐渐延伸

近年来,辽宁省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极大提升了种植者的经济效益。种植大户及合作社开展的产地初加工、仓储、物流结合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种植者看好,仅2019年,辽宁省中药材初加工厂增加到148家。

2 辽宁省中药材产业扶贫模式

2.1 政府扶贫

2.1.1 政策扶持。2019年1月,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辽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辽宁省农业农村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辽宁省分行联合印发《辽宁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方案(2018—2020)》[7],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2020年,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将朝阳县、新宾县、桓仁县、宽甸县4个县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全国中药材产业扶贫——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8];少数县区出台自主扶持政策,为种植户进行经济补贴,提高种植户积极性。

2.1.2 集中技术培训。由辽宁省卫健委、辽宁省农业农村厅、辽宁省扶贫办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辽宁省中药材产业扶贫会议、中药材产业扶贫政策培训班、辽宁省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会等大型培训,为全省药农从政策、保险、种植技术、加工收购等方面全面培训中药材种植大户及企业,为促进中药材产业脱贫攻坚发挥重要作用。

2.2 土地流转扶贫

随着省内中药材种植企业逐渐增多,种植面积急剧增加,各种植企业通过开展土地流转,每年向贫困户支付土地租金或支付土地流转费用,使贫困户实现脱贫。

2.3 “科研单位+企业+基地+贫困户”扶贫

整合科研院所、学校等科技力量,为贫困村提供种苗、技术支持及政策性引导;为帮扶村争取企业项目支持,建立种植基地,建立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变输血为造血,实现了中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仓储和销售全产业链,为提升产品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利条件。仓储车间的建成,更是使合作社从买方市场变为了卖方市场,完全可以根据市场价格走向实现效益最大化。

2.4 贫困户入股模式扶贫

贫困户以闲散土地或者劳动力作为资本入股合作社,参加合作社中药材种植生产,获得效益分红。

2.5 订单生产扶贫

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中药材种苗,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贫困户完成中药材生产,产出后,合作社以市场价收购产品,保障了种植户的销售渠道,完成销售后,结算种子种苗款,全程为贫困户承担种植风险。

3 中药材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3.1 扶贫政策不够精确,需要细致

辽宁省结合全国中药材扶贫工作部署,出台了《辽宁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方案(2018—2020)》,但在中药材种植品种选择、销售保障等具体环节仍未有精细的可实施的方案作为指导,多数贫困地区没有种植中药材的经验,对于此类地区没有生产技术规程可以作为指导,没有经验可以遵循,中药材产业扶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2 产业融合不深入,经济附加值没有得到挖掘

辽宁省中药材产业扶贫多局限于种植业,对产业扶贫的培训、技术指导、项目支持都从种植角度入手,对于产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涉及很少,全省范围内药企数量少、药材深加工能力不足,造成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不够,药材经济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不显著,更多的经济利益没有被深度挖掘。

3.3 技术支撑能力弱,基层技术人才短缺

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种植户数量急剧增加,而大多数种植户没有种植经验,辽宁省内现有的技术力量不能满足药农对于技术的需求。中药材科技特派团在本溪、抚顺、丹东、朝阳、阜新等地开展了部分县区的技术服务,对于缓解技术需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不能满足全省的技术需求。

3.4 抵御风险能力低

中药材价格受产地运输、储藏、产量等多重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幅度大且波动频率没有规律可循,短时期内价格可能急剧下降,而上升较慢。价格波动风险大、生产周期长,成为了贫困户不愿通过中药材种植实现脱贫的重要因素。因极端天气造成的产量损失没有保险,保障机制不健全,也是阻碍中药材产业扶贫发展的重要原因。

4 中药材产业扶贫对策

4.1 强化扶贫政策细致化

根据已发布的扶贫政策做好各种植区域具体扶贫政策细化解读。根据不同县区情况,开展详细的政策制定,对各地提出有具体指导性的建议和措施,将输血变为造血,彻底将扶贫落在实处。

4.2 加强产业扶贫

辽宁省政府推动大型药企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稳定协作关系,定点收购药材,药材栽培基地与药企联合,推动中药材产业扶贫。出台政策鼓励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延长中药材产业链发展,从种子种苗向产地初加工全产业链发展;加强地方中药材品牌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中药材产业融合,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4.3 加强技术扶持和技术人员培养力度

调动辽宁省内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辽阳综合试验站的技术优势,进行中药材绿色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改进种植模式及种植技术,为中药材种植提质增效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同时加大中药材精深加工科技研发与成果推广,进一步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

4.4 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预警机制,降低药农种植风险

统筹建设辽宁省中药材信息共享平台,各县区专人负责各药材种子、种苗、品种、产量、存货量等信息上报,提供各品种栽培技术规程,形成种植基地与药农、市场对接的平台,提高种植基地与种植企业信息对等性,实现经济效益双赢。

猜你喜欢
药农初加工中药材
四川道地药材初加工研究现状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我欲为人
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天堂
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天堂
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范围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