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额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1-12-01 23:23:34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中心学校尉海元
家长 2021年19期
关键词:建构探究思维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中心学校 尉海元

让学生发自肺腑地喜欢数学是教师的本真追求,好的数学课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育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促使学生进一步喜欢数学、学好数学打基础。

一、让知识根植于生活土壤,让数学有源

数学知识深深根植于鲜活、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就会绽放生命光彩,生长精神力量,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求知欲望,点燃学习激情。

教学伊始,教师紧扣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致力于用童话故事,游戏律动、猜想猜测、音乐美术等趣味横生的活动叩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效架起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经验的桥梁,铺设直观感受抵达理性认知的通道,搭建形象思维迈向抽象理性思维的阶梯,以问题为导火索,制造悬念或设置陷阱,引发认知矛盾和冲突,闪现思维碰撞火花,引导学生循着实践活动的足迹自主探究和独立发现,互动交流和自由对话,在追求新的认知平衡中,实现新知的正确建构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巩固新知的过程中,让知识回归生活,直面社会现象和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内化知识,体悟方法,丰富思想;并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感悟和解释生活,用数学思维审视、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把知识积淀和升华为智慧。

二、让探究成为课堂主旋律,让数学有味

唯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才能使学生有存在感、归属感和获得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永葆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是愉快的思维旅行,虽苦犹乐,韵味绵甜,流连忘返。

(一)着力培养表达能力

注重引导学生解读图文密码,梳理整合数学信息,感悟信息间的联系,编制数学故事;注重引导学生立足信息间的密切联系,生发和提出探究问题,建立“问题银行”,以问题为导向明确探究目标和方向;注重引导学生猜想和猜测,表达自己的初见,确定探索思路和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以“我认为”“我觉得”“我发现”等为范式,表达想法,表述观点,表露心路历程,表现思维过程和结果,享受被肯定、认可和赞美的自豪和荣光;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堵塞点和矛盾交汇点,质疑问难,不断生发和参与对话,辩论高潮,凸显个性,彰显精彩,增强自信和自尊,拥抱快乐和幸福。

(二)着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以生命临场的姿态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内心就会充盈着“我是了不起的探究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自信,而涌动不断前行和攀越的正能量和驱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锤炼“懒”的艺术和智慧,坚持启迪、赏识和鼓舞,致力于“五个倾心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永葆创造力。即倾心于做宽松和谐、自由安全学习环境的营造者,要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紧紧吸引到学习中来,使学生的学习弥漫着温馨的味道;倾心于做学生探究新知所需工具、材料和资源的保障者,保证学生动手操作有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模型、卡片和导学资料,让他们品悟做学习主人的味道;倾心于做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的陪伴者和欣赏者。在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求证、实践感悟、操作体验,获得直观感受和感性认知的过程中,须臾不离地陪伴在他们身边,启发、点拨、鼓励和赏识,用智慧和艺术的光芒照亮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思维,使他们咀嚼自主探究知识的甘苦和韵味;倾心于做学生反馈、交流和沟通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交流、对话和辩论,人人参与,机会平等,品尝当“小老师”的滋味;倾心于瞄准靶心,正视差异,有的放矢,精准施教。优化练习内容,创造多姿多彩的练习形式,真正把问题暴露在阳光下,采取共性问题集中讨论解决,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帮扶的策略,使“智优生”在助人中获得持续发展动能,“学困生”因学懂弄通而增强进取心和永葆自尊心。每个学生都有“挺直腰杆”学习、生活的自信和自豪。

(三)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良好的看、听、读、说、做、思等习惯的培养牢牢镶嵌在探究、发现和建构知识的全过程。

以创造富有生活情趣和适合学生需要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观察画面,引导其理解图文密码,培养观察意识,掌握观察方法。用心指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审视社会,养育观察习惯;以复述、补充、评价、指正教师的讲解和同学发言为策略,提高学生吸收、加工和传递语言信息的能力,切实诊治当今学生盲目自信、目无他人等“病症”,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通过对重点、难点、热点、易混点等问题的讨论、辩论、争论,增强倾听意识。

凡事都先让学生试一试,启发和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动手操作,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丰富和发展数学思想,促进智力、能力,潜力协调发展,培育实践求知的习惯。

一是用多种方式点燃学生表达的愿望,永葆天性,发展个性,养育学生善于表达、交流的习惯。以“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为生长点把学生从感性体验引入理性建构,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建构,把知识升华为解决问题的智慧,培养思考和探究习惯。

二是将数学的知识魅力、文化魅力、思想魅力和教师的人格魅力、情感魅力、学识魅力融合在一起,点燃学生的心火,丰富学生的情感,提振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发自肺腑地喜欢并痴迷数学,使他们因喜欢自觉磨砺和塑造专心、认真、细心、勤奋等良好学习品质和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坚忍不拔等意志品质。

三、让赏识贯穿教学始终,让数学有情

学生因钦敬和喜欢教师,时刻都有渴望教师关注,期盼教师信任,向往教师赏识的愿望。

要做学生喜欢和依恋的教师,就要潜心研究学生心理,精准把握学生需求,坚决摈弃“恨铁不成钢”“我是为了你好”的假爱,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辛苦,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主矫正的本能,极力培育适合学生健康、和谐成长的土壤,实施学案导学,自主研学、合作探学机制,给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目标任务,让他们内心激荡着“我将有我,学习探究功成在我的激情”的理念。以“谁来介绍自己的新发现、新成果、新观点”激燃学生表达、交流和分享的欲望,让“说着说着就会了,辩着辩着就对了”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因有表现的机会和展示的空间而正视和明确个人存在的价值,同时在收获教师真诚的肯定、表扬、赞美、鼓励和奖赏等正能量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永葆学习的热情。

赏识是学问,教师虚心学习和借鉴,要赏人之长,识人之心,点燃心火;赏识是艺术,教师不断的修为和锤炼,要因人而异,趋利避害,开启心锁;赏识是爱的天平,教师要多拿几把尺子,以多种视角衡量和评价学生,要捕捉亮点,挖掘潜能,温暖童心。一句话,教师应将赏识贯穿课堂始终,架起师生互爱共赏、教学相长的心桥,通向歌声、笑声和读书声,声声入耳的“百草园”。

四、让数学思想、精神和文化沁入学生心灵,让数学有魂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和丰富数学思想、理解和深化数学精神、挖掘和向往数学文化的过程,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对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建构内化新知识起着支撑、导向、引领、协调、唤醒和促进作用。如教师可将数形结合思想贯通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成为学生探究、发现和建构数学概念、公式、定律、法则和模型的脚手架和起重器;又是学生分析和解决的工具和拐杖,同时还是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探索知识的方法和法器,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推理能力中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又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穿插这类数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敬畏感和喜爱之情。

猜你喜欢
建构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