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总校 李金龙
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相关问题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律、本质等的认知、评价和预期,包括事实认知、价值评价和主观预期三个方面。
其一,国家安全观是对客观的国家安全状态的反映,这种客观对象既包括国家安全的客体因素,比如国家形态、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环境、国家安全活动等,也包括特定历史条件和地域环境中的国家安全的具体客体。
其二,国家安全观也体现为主体对国家安全客观现实的价值评价,这种评价是基于个体将自身利益与国家客观利益进行对比分析,所体现出来的内在情感,是指导个体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内在因素,这也是实施思想教育的切入点。
其一,国家安全观教育是全民性思想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初中学校作为实施人才教育的社会公共机构,除了肩负着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职责,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初中学生的国家安全观教育符合全民性思政教育的要求。学校应积极地组织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积极搭建公共教育平台。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理解国家概念,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其二,国家安全观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着重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治意识等内容的教育,而这些内容又是促进国家安全的重要元素。初中学生只有树立爱国、爱社会、爱人民、爱自己的正确思想,树立自尊、独立、坚强、勇敢、拼搏奋斗等优秀品质,才能在长大成人后更好地报效国家,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
其三,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的国家安全观教育,符合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对正处于人生关键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一方面充满了青春朝气,有着极强的活力,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但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高,心理承压能力较弱,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在他人教唆下做出损害社会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所以要在学生思想观念定型前和发现错误苗头的第一时间,予以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对他们加强国家安全观教育,引导他们走正路,促使他们在思想深处牢固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意识。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国家安全观”教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找准学习目标,要对“国家安全”有一个整体性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道德与法治》相关课程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将学生思想和情感引向国家安全层面,并开展自主探讨。教师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正确引导,通过思维碰撞的方式可加强学生对国家安全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时,教师应先向学生解析“国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个人利益”等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白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国家利益包括哪些内容,哪些事件涉及国家利益层面,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什么关系。通过小组探究,学生逐渐明白国家利益是最高利益,和个人利益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保障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国家安全概念很广,引导学生联系本地实际,讲述资源安全、生态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例如,我们金昌的镍矿藏量丰富,是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和重工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作为金昌本地人我们应为之自豪,但又要树立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杜绝浪费的观念。又如金昌属于干旱地区,生活及农业用水都来自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地方水资源安全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我们还要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镍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而学生的主观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意愿和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就需要先赢得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道德和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借助信息化技术设备,以影片、图文、Flash 动画等形式对有关国家发展历史和一些英雄事迹进行重现,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感官,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从而实现情感升华。比如,在学习《维护国家安全》这一课时,教师可依托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先进事迹、爱国主义影片,如“林则徐虎门销烟”“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百团大战”“南京保卫战”“抗美援朝”“香港回归”等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白国家安全至高无上,英勇的中华儿女为维护国家安全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我们现在的和平和安定来之不易。还可以邀请老干部、英模代表、边防战士等来校进行现场宣讲,为学生讲述在真实岗位上如何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讲述自己所经历的英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此外教师还要教导学生从英国干涉香港事务,美国拿台湾要挟大陆的这些事件中,明白当今仍有不少外国敌对势力在干涉中国内政,威胁国家安全,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依然比较恶劣,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之心。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指导我们要建立教学和生活的有机联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研课本知识,深挖生活化教学资源,将其融合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以此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很多素材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国家安全”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家庭、社会,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紧密相关,我们要善于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国家安全”理念根植在思想深处,践行在个人行为上。比如,在每年的植树节组织学生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宣传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在建军节和国庆节组织学生参观抗战博物馆,烈士陵园,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指挥部旧址、大沽政治部旧址、南沿沟红军烈士墓、八坝阻击战遗址、前进剧团遭遇战遗址、勾家西庄战斗遗址等,为学生讲述红西路军与反动军阀马步芳部在甘肃永昌激烈战斗的英勇事迹;组织开展校园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关于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各类优秀书籍,并撰写感想体会;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学习先进的政治理论,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国家安全观”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树立法治意识,国家安全观是定国安邦的基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积极地转变应试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应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采用小组探究、情境创设、生活化教学等教学模式来实施教育,以此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