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葵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近日,最新一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国内网民数量已超过 9.8 亿,直逼10 亿大关。在新增网民群体中,农村地区的增量首次超越城镇,广大农村地区的互联网用户正以后来居上的态势加速赶超。而对于这些新兴网络群体,农村电子商务可谓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最具活力的网络应用模式。尤其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不仅给当地脱贫攻坚提供了显而易见的牵引力与推动力,也成为农业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强内驱力。
四十年改革开放浪潮中,城镇化建设一直保持着快速推进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若干次户籍制度改革后,越发提速的人口流动使曾经占比八成左右的农村人口有半数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这种状态不仅造成全国各地出现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人口,也使人口成为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典型的客观因素之一。
比如两极化程度更严重的农村地区在电商发展方面就相对滞后、缓慢,而青壮年回流速度稍快的农村则会出现电商加速发展壮大的态势。也就是说,如果农村留守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小孩,则农村电子商务就会面临从智力到体力的更多束缚,发展水平必然滞后。但如果有越来越多青壮年回到农村,由于这些经历过一段时间城镇生活的人群不仅眼界更加开阔,而且更易接受新事物,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更强,一旦有了充足青壮年劳动力的支撑,农村电子商务便能基于更为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而迅速启动、蓬勃发展[1]。
除了客观层面的因素,主观思想层面的影响也是左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广大城镇地区的电子商务之所以能够率先普及并得到不断加速应用,不仅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全面,也在于城镇人的思想意识和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更高、主动性更强,促成了城镇地区电子商务先声夺人的爆发式增长。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相对封闭、静态的生产生活环境更易让人产生保守思想,对外来事物、前沿技术持怀疑态度的农村人口数量远超城镇。加之受教育水平普遍更低,不少农村人口面对互联网技术不得其门而入。因陌生而恐惧,由恐惧而怀疑,因怀疑而抗拒,这便在一些农村地区留守人员的思想中形成了恶性循环。部分农村电子商务的启动和推进之所以频繁遇阻,根本性的原因恰恰是思想观念陈旧落后。
经济是基础,而电子商务作为依托经济基础而生的前沿技术,不能缺少软硬件设施设备的支持。然而,我国不少农村地区长期处于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状态,薄弱的经济基础在精准扶贫战略前,成为一些农村地区电商发展遭遇的典型困境之一[2]。
对资金、资源匮乏的农村而言,互联网终端、光纤宽带等物理层面的电子商务要件几乎等同于奢侈品。尤其是那些徘徊在绝对贫困线附近的农村居民,甚至不具备互联网、信息化的相关观念。经济基础这个刚性指标制约的不仅是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也会间接束缚贫困农村居民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和理解。
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地广人稀的大农场经济不同,我国境内许多地方的地质条件基本无法开展完全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只能依靠小型农机具结合人力形成的半自动化方式生产。加之山地丘陵对农业生产的阻碍,分散化、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成为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农业经济的主体模式。这不仅很大程度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也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换言之,小规模生产的局限性决定了我国不少地方农产品品质难以形成统一标准,无法达到规模化和系统化的农业产业发展客观要求[3]。
而标准不统一就意味着产品质量难以界定、无从比较,一旦面对同质化竞争,缺少品质标准结论的农产品势必缺少市场竞争力。这也是许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困境。
早在2015年国务院推出的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中,电子商务结合扶贫是最具科技含量和创新元素的项目之一。彼时起,基于精准扶贫战略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就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主管单位出台政策规章的重点与热点。延续至今的政策性扶持,早已成为新时期农村电子商务快速成长的最强助力。
一些具有高度政策敏感性的地区,更是抢先一步开始尝试新型农村电子商务。比如浙江义乌的淘宝小镇。除了一步到位铺设全面覆盖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该小镇还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推出农村电商免租金的惠农措施,更在工商注册、税费缴纳等各方面启动一键直达模式,极大便利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最新一期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直播带货已成为近年来线上经济的最活跃模式。带货主播有相当一部分恰恰是广大偏远农村、山区优质农产品的素人。随着移动终端、无线网络逐步取代传统台式机和光纤宽带,技术迭代持续推进也为新时期的农村电子商务迎来了又一新机遇。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然而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脱真贫和真脱贫的目标在于全民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不仅需要持续深入地推进精准扶贫十大项目,也需要针对农村电商保持长期化、持续性投入,夯实发展基础。
从整体上看,国家对于“三农”重点扶持行动早已形成了连年持续增加投入的战略,只是对于扶持资金的应用存在地区差异。而要专门针对农村电子商务保持可持续性投入,有关方面还需要通过强化监督管理提升资金使用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比如利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开辟线上小额资金贷项目,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判断申领农户的资质、开展潜在风险评估,同时使用平台进行全流程监督等[4]。
农产品是同质化程度极高的特殊商品,要基于精准扶贫并利用农村电子商务助力脱贫,就需要统一标准、打造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当主动深入一线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农户提高认知水平,利用包括土地集中流转等方式实现集中连片的产业化生产,在客观条件上促进农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形成。另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也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强调统一标准和个性化品牌在线上销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督促农户自觉采取标准化作业以提升农产品质量。
地方主管单位也应充分利用政策红利,积极招商引资,鼓励和引导第三方机构或企业等加入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协作。一方面,有了第三方机构的资金或资源投入,农村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在更加巩固的经济支撑下实现进一步优化与壮大。另一方面,第三方机构也能以其更加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视角帮助农产品生产者规范标准,打造本土品牌。同时,这些外部单位的技术和资金也有助于引导和帮助农户加强学习、提升技术,这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就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关键阶段时,“扶贫”“扶志”“扶智”等热点词汇频繁出现在各种政策文件内容中。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支柱与要素。部分农村地区之所以长年处于贫困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迁,留守的老人与孩子只能在原始生产生活方式中勉强维持[5]。
因此,精准扶贫背景下,重视人才培养,打造本土化专业人才队伍也是农村电子商务实现优化创新的核心举措。
有条件的农村不妨借鉴淘宝小镇模式,在自有土地上建设农村电商中心,邀请有资质且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加盟或担任讲师,负责教学和培养本地电商人才。此外,近年来每年都有互联网龙头企业组织开办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比如阿里的淘宝大学。村委会不妨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学习,即便不是为全员从事电子商务考虑,充分的学习也有助于当地营造更加浓郁的农村电子商务文化氛围,这对发展壮大农村电商人才队伍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辅助力量。
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和深入应用为新时期广大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不仅成为助力农村脱贫攻坚的科技引擎,也从根本上实现了对农业产业经济模式的颠覆性创新。然而,不同地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本地区人口流动、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影响,具有显著的地方性,更加需要积极探索农村电子商务个性化发展路径以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精准性与成效性。这不仅要在技术层面加强研发与转化,也要格外关注本土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只有全面夯实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基础,培养一支支带不走的农村电商达人队伍,广大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才能更具持续性,才能立足本地实际,以农村电商助力系统性和规范化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