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钟生
(山东省临朐县农业农村局城关畜牧兽医站 262600)
羊传染性脓疱病又被称为羊口疮。该病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疾病,山羊、绵羊均可患病。而羊溃疡性皮炎则是由传染性脓疮病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同样的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羊都有可能患病,但对绵羊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
致使羊患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毒通常被称为羊口疮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该病毒对环境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在世界各个养羊主产区呈现地区性流行或散发性流行,极易对羔羊造成严重危害,4~6 月龄的羔羊发病率高达100%。除此之外,秋冬季牧场中年龄较大羔羊也容易患病。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而传染,通过皮肤黏膜传播,因此,患病羊与带毒羊是养殖场中的主要传染源。
羊在患上传染性脓疱病后,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唇部,少数也会出现在蹄、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处于哺乳期的母羊还会在乳头出现病变,并逐渐延伸至乳腺皮肤等部位。唇型病变羊发病初期会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红色斑点,而后逐渐变成丘疹或结节,进而发展成水疱或脓疱。脓疱破溃后会流出淡黄或深黄色的液体,而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结痂。若为良性经过,病痂逐渐扩大、增厚、干燥,1~2 周后痂皮脱落而恢复正常。若是病情较为严重时,患病部位会生长出很多丘疹,水泡脓疱,脓疱破裂后相互融合形成大的溃疡面,甚至还会波及整个嘴唇、眼睛、眼睑、耳部,汇聚成大面积的污垢。病斑破裂后从中流出污秽物质,去除皲裂结痂组织后,可发现结痂下部存在大量肉芽组织增生[1]。而蹄形病羊通常会在蹄、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出现水疱或脓疱,并在破溃后形成由脓疱覆盖的溃疡,还常常会造成跛行。
羊一旦患上传染性脓疱病毒,由于口腔部位极易出现病变,经常会使病羊咀嚼、下咽困难,出现采食量下降的情况。久而久之,病羊精神会逐渐萎靡,出现体重逐渐下降、体型日渐消瘦的状况,严重时会导致病羊的死亡。
在该病流行区域防护时,除了定期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首先,避免羊体表存在创伤伤口,保护黏膜皮肤完整性,如不去带刺的草地或坚硬的山地放牧。其次,使用适宜的防护剂及杀幼虫剂,用于预防蝇蛆病造成的损伤。最后,定期使用火碱等消毒药对羊群、羊舍及放牧过的草地进行彻底消毒。如果是疫区,可以采用人工接种法使羊群获得免疫力。采集自然发病羊的痂皮,研磨后用50%浓度的甘油盐水缓冲液制成1%浓度的病毒液,而后在健康羊的尾根无毛处作划痕接种。一般经历7d 左右,接种处会发生炎症或脓包性病变,随后结痂,数周后会自然脱落。需要注意的是,此法虽然可以产生较为持久的免疫力,但由于存在散毒危险,所以仅限于疫区使用。
如果防护措施没有起到作用,出现患病羊,要立即进行针对性隔离治疗。对于唇型病羊应先用0.1%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病处的疣状结痂,在充分浸润后去除,并清理下面的坏死组织,而后用2%浓度的紫药水或碘甘油涂抹,每日1~2 次。还可以在病变部位涂抹5%的土霉素软膏,防止产生继发性感染[2]。如果患病羊发生病变部位在蹄部,要将病变蹄部放置在2%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中充分浸泡,然后在充分干燥后涂抹松馏油软膏或2%紫药水,或者在洗净蹄部后用50ml 福尔马林溶液浸泡2min 左右,每日一次,连续2d,如果没有痊愈,则隔一周再次进行浸泡治疗,通常会在两个疗程内产生效果。
同时还应加强圈舍卫生清理与消毒工作,如更换养殖场中被污染的草地,并将更换下来的草坪进行焚烧处理;使用2%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围栏与运动场进行浸泡消毒;饮水槽与饲料槽每日常规消毒一次。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该病病毒偶尔还可以传播给人,病变通常局限于手、脸处,并且增殖速度较快,因此,兽医与饲养员在处理患病羊时一定要做好相应防护手段,如带好一次性手套、事后用消毒液洗手等。
羊溃疡性皮炎是由传染性脓疮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疾病,该病病毒同属于副痘病毒,也可以通过伤口进入体内,使某些部位出现病变,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传播与流行不会受季节因素影响,可以危害任何品种与年龄的羊,但常见于绵羊。
该种病毒性传染疾病的病变并没有特定部位,嘴唇、腿、阴茎、外阴等部位都可能出现,但主要集中在嘴与生殖系统处。病变部位多红肿发炎并呈火山口样溃疡,而且容易伴随出血情况。病变部位在深度和范围方面具有一定差异,会从溃疡表面流出带有奶油状的浓汁,发病初期就会伴有痂皮覆盖病变部位的现象。
面部出现病变时,病变部位主要集中于嘴、嘴唇、前鼻孔、鼻上及下颚处,严重时溃疡可贯穿整个嘴唇。足部病变多发于蹄冠、腕骨或踝骨间的任何地方。还有的患病羊会在生殖系统部位出现严重病变,公羊炎症症状主要围绕包皮口,有时会扩散到包茎,导致公羊不能进行自然配种;母羊生殖系统病变主要表现为外阴水肿、溃疡、结痂,除繁殖障碍外多不会引起严重后果。
临床上,羊溃疡性皮炎和传染性口疮出现的病变位置基本相同,但对于大多数病例来说,除去痂皮后不难看出,传染性口疮的病变主要以增生性为主,而溃疡性皮炎病的病变部位则多呈现溃疡性或火山口状。在进行疾病诊断中,如果羊群免疫接触过传染性脓疱病疫苗,但存在严重发病情况,则可判定羊群存在溃疡性皮炎[3]。
由于羊溃疡性皮炎在临床上还没有疫苗,需要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尽量避免发病,如注意清理养殖场;定期对草场、围栏、饲料槽、饮水槽消毒;严格控制体表损伤等,减少致病源的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羊群。
如果发现确诊病羊应对患病羊进行严格的隔离控制。患病羊恢复需要2~8 周,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患病后病羊体况下降处于正常情况,但需要额外注意生殖系统出现病变的患病羊,一定不能用其配种。如果要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则可以采用去除痂皮组织,清理坏死组织,而后选用30%浓度硫酸铜溶液或4%浓度甲醛溶液、硝酸银或磺胺尿素粉对病变部位进行涂抹,如果患病部位在足或小腿部,则可用硫酸铜或甲醛溶液浸泡,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发病率。
这两种病症预防的共同建议是:建构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案,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按时清理饲养环境与设备,经常消毒,控制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羊群。如若发现患病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范疾病的二次传播蔓延,避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羊传染性脓包病与羊溃疡性皮炎病属于多发传染性疾病,虽然致死率不高,但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对羊群正常进食与休息造成严重影响,一旦继发性感染细菌性疾病或病毒性疾病则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同时给后续治疗工作带来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