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理平 (湖南茶陵县桃坑司法所)
新学年临近,随着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加快学区改革,施行多校划片、分配名额、教师轮岗等措施促进基础教育公平,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区学区房已出现降温迹象。业内人士认为,仍需多措并举,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淡化学区房概念,让教育和住房均回归本位。(7月6日新华网)
教育、医疗和住房素来是老百姓民生问题“三大件”,每一项都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而“学区房”把本不相关的教育、住房问题捆绑在一起,近年来它在各种因素的促推、发酵、炒作下,“一房难求”的现象愈演愈烈,让家长们焦灼不已。
国家对炒作“学区房”的行为一直保持打压态势,从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到各种房价调控措施的出台,再到今年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为“学区房”开出了降温药方。这些措施固然有效,但学区房降温的步伐似乎仍比较缓慢。究其缘由,就在于学区房表面上看是房子问题,实质上还是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学区房”受到追捧的根源所在。在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区域,房子也就随之起价,以北京为例,北京市西城区烂缦胡同的一套5.6平方米的“破旧小”学区房在2019年双十一中炒出了127.55万元的成交价,估价仅为65.76万元。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下,家长为让孩子上好学,不惜一切代价去购置“学区房”。
把学区房打回原形,就必须不遗余力地推进教育公平,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教育服务均等化。无论是多校划片、分配名额,还是教师轮岗、校长交流,只要是对教育公平有利有效,就应久久为功、持续加力。让教育回归教育,让房子回归房子,不让“学区房”的畸形化蒙蔽了教育的初心。当然,作为家长也应摒弃“好房子=好教育”的偏见,在家庭教育上发挥好基础关键作用,为孩子的终生幸福成长负责。如是这般,“学区房”全面退烧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