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 王彩铃 张乐年 王鸿盛 李作磊 党新翰 赵海
(1,甘肃省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动物卫生监督 734000;2,甘肃省甘州区农业农村局畜牧站 734000)
张掖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具备着畜牧养殖优越的地理环境,含五县一区,即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这五县和甘州一区,张掖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要道,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立体交通枢纽之一。张掖有3.86 万km2的土地面积,天然形成的草原总面积有2547773.25 公顷,可利用面积有21584.0795 公顷,占张掖所有土地面积的51.2%,2018 年张掖市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48.63%。这些年依靠着特殊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天然条件,坚持走“规模化、产业化建设”。发展“肉牛基地化的同时养殖小区要规模化、标准化”的思路,使全市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2008 年以后,张掖市给予政策上大幅度支持“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从扩增牛源、良种育繁、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全市疫病防控、产品生产加工及市场销售等全力推进,肉牛从养殖到加工成产品的设施设备明显完善,肉牛养殖量快速递增,临泽、高台、甘州区两县一区,发展为全省肉牛产业大县区。2019 年底,全市牛饲养量达到了72.92 万头,比2008年增加19.09 万头,增长35.46%。出栏22.67 万头,比2008 年增加8.11 万头,增长55.70%;其中:母畜存栏量达到22.76 万头,比2008 年增加9.31 万头,增长69.22%。存栏50.26 万头,比2008 年增加10.99 万头,增长27.99%[1]。
养殖格局基本稳定形成,充分发挥现有格局,已建成以万禾肉牛养殖场、玺峰肉牛养殖场、恒源肉牛养殖场等标准规模化养殖场为主的肉牛养殖基地,改变供给结构,扩大有效引领作用,以龙头养殖企业为主,适度扩大规模经营,带领上规模的农户养殖场或养殖小区。从黑河沿岸来看共涉及5 个县和1个区,共计24 个乡镇。构建成以甘州区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区、高台县的“六园一廊四带”产业带、临泽县良种胚胎移植高效繁殖园区等不同特色的畜牧产业园区,对肉牛产业的升级改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产业要求及标准化逐步提高,坚持以高要求,高标准,规模化来提升养殖企业改革,使思路发展更长远,张掖市先后制定了《张掖肉牛饲养技术规程》 《张掖肉牛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等地方标准,把“五良技术”即“良种、良舍、良料、良医、良法”在畜牧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建造标准化牛舍、TMR 机械化饲喂、科学配制饲草料、早期犊牛断奶等先进实用技术在规模养殖场全面普及应用[4],培养一批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现代化肉牛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企业,张掖市已建成肉牛养殖示范乡镇12 个、示范村168 个,国家级肉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1 个。
完善牛业生产链,把牛品加工业上一个台阶,填补畜牧业发展短口,从养殖到屠宰加工等一系列的生物链联系起来,循环利用,降低成本,有机肥的生产利用保护了环境。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建立使得食品安全可靠。
张掖肉牛发展最大的优势就是地域优势。为张掖市畜牧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张掖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更是我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具有承东启西的地理特点和南拓北展的区域优势。
张掖市长期以来注重肉牛品种选育,现今肉牛种群优势,为张掖市畜牧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张掖市引进优良肉牛品种西门塔尔、夏洛莱、德国黄花等的冻精,花了近40 多年不间断品种改良,建立了以西门塔尔和德国黄花为主的杂交品种为基础的母牛群,培育出了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杂交种群数量庞大、产肉率高[5]、品质好、具有地方特色的肉牛新品种[5],以西门塔尔和德国黄花杂交后代为主的良种肉牛占张掖市饲养总量的[6]95%以上,“张掖特色品种肉牛”已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成为全国畜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1]。
张掖有优质的饲草优势,为张掖市畜牧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张掖是全国杂交玉米种子最大的繁育基地,制种玉米及大田玉米种植面积大在80 万亩以上,玉米秸秆充足,还有其他牧草,为畜牧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掖在发展畜牧业时十分重视畜牧人才的发展,在技术方面有很大优势,为畜牧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将张掖市确定为肉牛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实现了生产、科学、研究一体化发展,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1]。
金张掖肉牛品牌的市场优势很大,经过几年发展人民认可金张掖肉牛,为张掖市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
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来看,肉牛供给趋势不断上升,一是牛肉外销和生活理念的改变导致牛肉需求量需大于供[4]。二是政府扶持。使得肉牛价格一直处于稳中上涨趋势,所以肉牛养殖业是农民群众一条很好的致富脱贫的好路子。过去几年母畜可卖到6000 元左右、公畜可卖到8000 元左右,可获1200~2500 元的利润。如今怀孕母牛价格15000 元,3 个月的黄花犊牛10000 元,3 个月的小母牛8000 元。
饲养管理不到位,农民肉牛饲养管理粗放,达不到意向中的高产高效。
许多的养殖户或区缺乏科学知识,所谓建设的温室牛棚不科学、不合适、不统一。通风防暑保温措施不好导致饲养管理、疾病防控难度大。好多养殖场户饲养方式比较陈旧,饲料搭配不合理,对变坏发霉烂依旧使用。
饲喂效果差致使肉牛养殖经济效益极低。部分养殖场一次性投资过大,采购资金运作困难,再加上养殖户的思想认识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农作物青贮氨化技术等方法不能及时投入生产中。
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带动发展,使张掖肉牛产业稳定发展。至今为止,全市肉牛主要以销售活体或屠宰后直接销售胴体为主,深加工企业成为空白,导致张掖肉牛养殖收益低下。如甘肃省祁连牧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生产能力年屠宰量2 万头,实际生产能力年屠宰量大约1 万头左右,也仅是屠宰胴体,分割加工,对牛副产品,如牛骨、牛血、牛皮、牛毛,还有牛的脏器等的深度开发利用空白,几乎都是作为原料外销或经简单加工推向市场,造成大量经济损失、附加值不高、效益低下的局面。
畜牧养殖业扶持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畜牧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近几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央及省财政对畜牧业发展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资金总量仍偏少[5],对广大养殖户来说,原有资本积累不足,缺乏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周转资金;金融部门对养殖户的贷款额度小、使用周期短、设直门槛高,难以适应畜牧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6]。以上几种原因使得良种、疫病防控、信息报送、疫情监测、流通等支撑体系建设部健全,监管服务难以到位,支持补贴、风险应对政策不完善,限制了畜牧业的有力发展[4]。
在允许的条件下放宽政策,营造良好的养殖基础环境,积极营造肉牛养殖业稳定的市场环境,突出肉牛发展优势,把技术和科学经验积极应用到生产实践提升养殖能力上,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突出优势,积极推广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经验,切实提高养殖能力。让龙头企业做强做大,让银行融资信贷,支持发展。
搭建一个养殖户或养殖区公平、有序的肉牛交易市平台,促进全市肉牛产业发展。肉牛产业成败与否关键看中层规模的养殖场。因此,必须加快培育上规模的中层养殖场或个体养殖户,完善肉牛产业链。首先,要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客商或企业投资建立厂,如饲料加工厂、熟牛肉制品厂、皮革加工厂等企业,扩大产业链。其次,企业要鼓励员工生产创新及传统产品大力改造[5],着力提高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品开发利用的能力[2],进一步提升产业升级。
建设饲草专业调运合作组织或公司,开发利用农业秸秆饲草资源,与本地及周边的饲草加工厂签订长期包销合同[3],构建饲草料供、销网络平台,定期派送到各养殖户并指导贮存加工使用[6],保障规模养殖户长期饲草稳定供应[4],使厂家、农户双方受益。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量,打牢肉牛产业基础。畜牧业见效慢,周期长,资金流转回收慢,它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要想做好肉牛产业发展,打牢肉牛产业基础,必须解决好资金的问题。
多渠道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全市围绕肉牛产业化发展有针对性地上报项目,争取上一级部门的资金支持。着力解决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企业分忧解愁,为企业提供条件和发展机会。
合并多部门资金,加大扶持力度,统一规划资金,捆绑使用。帮助有能力的加工企业、肉牛养殖企业、养殖户或养殖区,解决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
吸引社会多余闲散资本投入,尤其是让民间剩余资本投入肉牛业建设中,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和融资渠道。既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也使投资商得到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