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爱德校区 邱惠芳
现象描述:
在越来越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真的是不舍得浪费哪怕一点点时间,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利用起来。我们意识到了练习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意识地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进行练习,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可是,我们也发现,在练习时,我们也是“争分夺秒”,为了更细致地讲解,为了完成更多的练习,我们抓紧,再抓紧。殊不知,这样的练习并没有多少实效。我们经常发现,哪怕是做过了三四遍的题目,老师一遍遍讲评,学生一遍遍订正,再次做学生依然做错。
问题诊断:
“满堂灌”和“满堂练”现象正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占据着师生越来越多的时间。教师们渐渐意识到,做的遍数和正确率并不成正比。重复地做题,并不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甚至还起到了反作用——自以为做得多了,是张“熟面孔”了,于是也不认真对待了。却不知,这还是个“熟悉的陌生人”。
教学对策:
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效率?数学课堂必须要追求精讲精练。笔者认为,在数学练习中,适度“留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它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课堂教学中的留白,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独立地进行观察、探究、分析、思考等学习活动,从而进一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数学练习中的留白,是在练习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进行相关的数学活动。它可以勾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想要去一探究竟;它可以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认真深入地研究问题;它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从容地进行探索;它更为学生拓宽了数学的视野,推动学生不断尝试优化策略。
在课堂练习中,当碰到疑难问题时,教师总是不大放心,担心学生没有很好地审题,没有深入地剖析题目的意思,以至于无法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能正确解题。于是,一旦有疑难问题出现,教师总是第一时间带领着大家一起去解读题意,共同分析,寻找解题思路。确实,这样处理下来,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够厘清题意,顺利地完成解题。可是,这难道不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吗?难道我们追求的仅仅是“顺利解题”吗?不,我们的追求应该不止于此。我们更希望学生能自主地去探索、去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哪怕走了不少弯路,最后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即可。这种探寻的过程,才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东西。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上的一道思考题:“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直径是20厘米,长是1.8米。把它截成3段,使每一段的形状都是圆柱。截开后,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像这样截成4段、5段呢?”这道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仔细思考,其实也并不太难,只是容易陷入思维的盲区,学生一下子想不到而已。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处理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尝试解决,再进行交流,这种方法,对于优秀的同学当然没问题,可是那些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基本上就放弃了思考;第二种是带领学生一起来体会题目的意思,厘清题意了再去解答,这种方式虽然顾及了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一部分优秀学生却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如何既有引导又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呢?可以这样来处理:请读题,明确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解决这一题,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想想看,可以怎样来解决这个困难?可以借助什么方法呢?教师提出一组最基本的要求,引导着学生去认真读题,去努力寻找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去尝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次,两次,三次……从扶到放,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很多时候,学生做课堂练习时,由于教师急于讲评,不经意间就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尤其是部分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机会,使他们只能被动地“加快脚步”,跟上那些反应比较快的学生,而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弄懂,或者只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一次次的“一知半解”累积起来,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了。
比如,在计算内容的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类题目: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般让学生先进行判断,然后改正。对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的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错误,并且改正。如果任由这些学生引领教学进度,那么对于那些知识掌握得不太扎实的学生来说,就不见得是件好事了。那些学生正是因为本身对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所以迟迟找不出错在哪里,而掌握得好的学生一下子找出了错误,并且在班级里进行了交流,师生间的教学任务是顺利完成了,可那部分学生也就失去了一次巩固知识的机会。
对这类练习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应对:这几题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地方圈出来,并进行改正。然后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自行完成。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可以进行巡视,重点关注那部分对知识掌握得不扎实的学生,甚至可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引导、指导。如此,哪怕基础薄弱的学生来不及完成所有的题目,但是,只要他们确确实实地去做了,哪怕只是有质量地完成了一道题,也是一种成功。
在讲评练习的时候,还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这道题目如何解答?指名一个学生回答。谁的方法和他不一样?再指名一个学生回答。还有呢?……于是一道题目的几种解答方法全都找出来了,教师颇为得意:实现了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扩大了学生的数学视野。那么事实呢?学生往往是习惯于怎样解答的,还是怎样解答。教师指明这种方法比较简便,建议大家使用时,总有部分学生依然故我。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的书橱一共有三层,上、中、 下层书的本数比是5∶6∶4。已知上层放了100本书,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先画图表示题意,再解答)括号中的提示就是一般教师的教学形式。但你真的以为实现了方法的优化了吗?事实告诉我们,并没有。
要想推动学生去优化方法、优化策略,教师可以在学生画完线段图之后,对学生说:“想一想,可以怎样解答?你能找出几种方法?比一比,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用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驱动,如此一来,学生便不能仅仅只用自己习惯的那一种方法来解答,他必须去寻求多种方法。教师的任务驱动,时间留白,推动着学生不得不去尝试优化策略,再加上问题本身也比较简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这一任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了,教师常常会急着进行讲评。不是自己讲,就是请做对了的同学讲。事实上,在作业讲评中,也可以进行留白。当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错误,可以让学生先自行订正,再对学生无法自行订正的题目进行讲评。让学生先进行自我反省,自己纠正一部分可修正的错误。在每次的数学测试或者练习后,亦可如此。
笔者的做法是给学生发一张白纸,让学生在白纸上进行订正,将能自我纠正的题目直接订正好,不能的,就先把题目抄下来等讲评。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不该出现的错误,学生直接自行修正了,省却了讲评的时间;还有一部分题目学生通过抄题,进一步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深入思考后也会做了,这是一种大进步;完全不会的题目,通过抄题,学生也能有进一步的理解,为接下来的讲评做好了铺垫。完成这些工作后,笔者还会让学生来算一算账:在自己的这些错误中,有多少是不该有的错?如果当时能细致一点,又能提高多少成绩?有错题的学生无不扼腕叹息。这种练习讲评的留白,不仅节省了讲评时间,更具有针对性,尤其促进了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慢慢形成了反省的习惯。
总之,适度的留白,是一种教学的智慧;适度的留白,也是一种学习的催化剂。“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我们将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