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模式及实践路径:以洛阳市宜阳烟区为例

2021-12-01 17:59李豪豪田效园宋正熊武东玲李许涛马鑫鑫
农技服务 2021年12期
关键词:烟区烟农轮作

李豪豪, 田效园, 苗 圃, 宋正熊, 武东玲, 李许涛, 马鑫鑫

(1.河南省烟草公司洛阳市公司, 河南 洛阳 471100; 2.中国烟草总公司河南省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18; 3.洛阳市烟草公司宜阳县分公司, 河南 洛阳 471600)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烟叶生产环境发生很大变化[1]。而当前烟叶生产仍以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为主,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烟叶生产劳动用工多和劳动强度大,烟农种烟比较效益低,种烟积极性不高,烟农队伍不稳定,青壮年种烟人才缺乏,优质烟田和烟农相继流失,“在哪种烟、谁来种烟、怎么种烟”的问题更加凸显。为此,国家烟草专卖局积极推动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目的是充分利用烟草行业基本烟田、设施设备、补贴政策等资源优势,通过掌控优质基本烟田、提高种烟综合效益,建设一个产业链条完整、各产业高效融合的烟叶产业综合体,进而提高烟区综合发展能力,助推种烟主体增收,稳定烟区发展。为进一步加强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为烟区多元化产业经营发展提供借鉴,以洛阳市宜阳烟区产业综合体为例,介绍其建设背景和基本现状,对其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推进路径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加强其建设的对策。

1 宜阳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背景

1.1 洛阳烟区发展面临的困难

当前,洛阳烟区在推进烟叶高质量发展中面临“总量不稳、结构不优、特色不显”等三大难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大量挤压优质烟田发展空间。近年来,洛阳市全面加快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建设,洛阳烟区农村经济结构快速调整,以油用牡丹为代表的“短平快”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作为地方政府的扶贫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北京强佑集团、河南荣元公司等龙头企业仅2018年就在宜阳、嵩县等重点产烟县发展油用牡丹0.44万hm2,大量挤占优质烟叶发展空间。

二是烟农流失较为严重。受限于烟叶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生产劳动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等多种因素,烟农种烟比较效益低,大量优质烟农外出务工或转型发展。2008—2018年的10年间,全市烟农户数由4万余户骤降至不足6千户,近3年烟农户数稳定在5 500户左右。

三是烟农群体老龄化程度较重。全市烟农平均年龄52岁,其中40岁以下占比6.86%,40(含)~50岁占比29.45%,50(含)~60岁占比45.65%,60岁以上占比18.09%。烟农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钟形分布特征,青壮年烟农稀缺,烟农队伍接续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整体老龄化程度较重。

四是烟农户均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烟叶规模化种植比重显著上升。全市户均种植面积1.8 hm2,较2008年增加1.47 hm2,3.33 hm2以上大户植烟面积占比达40.47%。

1.2 建设综合体是推进洛阳烟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产业融合看,烟叶作为不适宜长年连作植物,客观上需要同其他茬口进行调茬调地以稳定产量质量。从经营主体看,单一烟叶规模化种植户或专业合作社在调茬调地过程中,土地流转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较大,如果不实现多元化种植转型,不通过轮作制度来固化基本烟田,仍以烟叶单一种植为主,极易造成当地烟区烟田飘忽不定、面积波动起伏、烟农迁移转移。从规模效益看,只有实现规模化种植,才能有效推行机械化作业、专业化分工和标准化管理,才能实现烟叶规模化、批量化生产,提高烟叶质量均一性和稳定性,增强优质原料保障能力。从促农增收看,单一作物种植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对于稳定烟农预期收益不利,同时造成种烟基础设施如育苗大棚、烤房闲置,资源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此,洛阳烟区积极响应综合体建设号召,立足洛阳实际,提出“三个结合”发展要求,即将推动产业综合体建设同解决三大难题相结合,将配套产业建设同助推乡村振兴相结合,将行业帮扶同合作社自主经营相结合,保障综合体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2 宜阳烟区产业综合体基本现状

洛阳烟区按照“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质地良好、连片规模大、路水烟设施配套全”的选地原则,以突显“烟叶+N”产业综合体致富示范带动力为核心,与宜阳县政府沟通协商后,由当地党委政府牵头,在宜阳县高村镇流转200 hm2土地建设烟叶产业综合体。烟叶产业综合体位于宜阳县西北部,距县城35 km,距洛阳市区60 km,东临洛卢高速、北临省道南车线,内外交通十分便利。综合体重点分布在杜渠、王莽、纪彰、四土地、叶沟、高村、周峪等7个行政村,属浅山丘陵地貌。该区域人口1.1万余人,以烤烟、小麦、玉米、谷子、红薯等为支柱产业,常年种植烤烟266.67余hm2,烟农户均收入9万余元,红薯200余hm2,谷子120余hm2,非烟作物种植户均收入4万余元。

3 宜阳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基本思路

宜阳烟区产业综合体坚持“政府主导、烟草推动、合作社主体、农户参与、多方共建”的建设原则,探索实践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产业工人为生产支撑、龙头企业为销售保障的“种植型合作社+产业工人+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种植运营模式,积极发挥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的经营优势,大力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专业化服务、网格化管理,坚持以烟薯轮作产业为主线,延链补链打造红薯全产业链条,坚持多元发展降低风险的原则,配套发展烟谷轮作产业组合,以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土地产出为目标,积极构建“烟叶+菜薹”“红薯/谷子+秋豌豆+大麦”等一年多茬种植制度,初步搭建起烟叶+红薯/谷子的“双合同、双订单”销售渠道,有力支撑了非烟产业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发展,为实现规模化种植的增产增效增值提供了有益借鉴。

4 宜阳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推进路径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集聚种植能手、管理能人、专业化服务队等优势资源,组建宜阳顺福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土地流转、经营管理、生产销售的运营主体,政府负责整合土地、水利设施、育苗棚、烤房等资源要素,行业主体负责综合体建设顶层设计,搭建技术服务、科技攻关、市场营销沟通对接平台,广泛汇聚各方力量为做强烟叶主业、培育非烟产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是加强产业融合。积极构建种薯繁育销售、种苗繁育销售、鲜食薯种植销售、红薯深加工、品牌营销为一体的红薯全产业链平台和谷子生产-委托加工-品牌销售的多元化经营平台,基本构建形成烟薯轮作、烟谷轮作种植新模式和豫西地区“烟叶+N”一年两茬种植新模式,实现“合作社+龙头企业+烟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 宜阳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的主要做法

5.1 土地规模化长期稳定流转

一是政府支持。高村镇将烟叶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与“旗帜工程”,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基本农田规划,2019年11月,由高村镇政府牵头,协调杜渠、王莽、纪彰、四土地等4个自然村,由村委会集中统一抽地、统一评估地价、统一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将200 hm2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委会。二是合作社主导。由合作社同村集体签订土地租用协议,年租金450元/667m2,租期15年,按年支付租金,保障基本烟田的长期稳定流转。2020年11月,又协调叶沟、高村、周峪等3个行政村,新增流转土地133.33 hm2。

5.2 优化组织管理模式

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依照管理环节设大田生产主管4名、财务主管1名、物资保障主管2名、销售主管2名,按照“统种统收分管”原则,将333.33 hm2地块划分为25个13.33 hm2网格单元,吸收25名培训合格的成员作为网格单元长,每名网格单元长分管10~15人的专业化生产服务队,网格单元长同合作社签订包干协议,实行“基薪+绩效”制,年终按照3∶7比例进行利润分红,生产服务队员按天计工,实行基薪制。合作社同网格单元长共同协商制定大田生产各个环节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生产标准,由生产主管对每个网格单元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管理考核,进而构建起“分片包干、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网格到底”的长效管理体系,增强了管理、生产匹配度,做到了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生产。

5.3 多元产业融合发展

5.3.1 以工业需求为导向,做强烟叶主业 以河南中烟黄金叶品牌需求为导向,工、商、研、合作社四方共商共建,细化、固化烟叶生产各环节技术措施,建立综合体烟叶生产标准体系,合作社全面实行订单化生产、GAP管理。推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在整地、起垄、机械移栽、植保、中耕培土、拔杆等环节实现100%机械化作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应用物理防治、性诱剂、蚜茧蜂、蠋蝽、生物农药、种植油葵等绿色防控技术,开展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所有烟苗栽前实施100%病毒病(TMV等)检测,烟叶采烤前100%进行田间农残指标快速检测。加大土壤改良力度,施发酵腐熟羊粪200 kg/667m2、高碳基土壤修复肥50 kg/667m2、芝麻饼肥20 kg/667m2,进一步培肥地力,提高烟田生产能力。

5.3.2 以产业互利为导向,优选多元产业 选择有益前茬对于稳定烟叶产量、提高烟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出适宜前茬,合作社、市局(公司)组织人员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走访调研不同茬口种植户生产经营效益,同市农业农村局和河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座谈交流,确定将红薯作为轮作主产业、谷子为配套产业。原因在于,红薯同烟叶一样也是不适宜长年连作作物,对营养的需求也为低氮、高钾,两者轮作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减少病害、提升品质。同时,洛阳市近年正在大力推广高附加值的商品薯(鲜食薯)替代传统的淀粉薯,实现7月就可收获红薯,拉长了红薯产业销售周期,增加农民收入,对促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5.3.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红薯全产业链生产基地 一是实行烟薯间轮作种植。合作社在20个网格单元集中布局种植烟叶、红薯,并将13.33 hm2的网格单元进一步细化,以14 m×100 m地块作为烟田基本单元,以8 m×100 m地块作为红薯地块基本单元,实行烟-薯网格化间轮作种植。

二是建立红薯生产技术标准。合作社同河南科技大学甘薯产业研究院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共同制定完成红薯生产技术实施方案,加强服务队技术培训,确保红薯移栽、植保、控旺、提藤和收获整个生育期全程标准化生产。

三是错峰种植,实现利益最大化。合作社以“早收获、高收益”和“反季节、高收益”为目标,实施错峰种植销售,4月10—20日移栽的红薯于7月底至9月初收获后就地销售,5月10—20日移栽的红薯,于10月初收获后存储于电烤房,在12月底进行反季销售。

四是延链补链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合作社利用24座育苗大棚,在5月20日至6月初的闲置期繁育脱毒试管驯化红薯苗,于10月中下旬收获1万余kg原原种薯,做到薯苗自给自足。利用100座电烤房,在10月底至次年1月的闲置期储存原原种薯和鲜食薯。经实测,3个月储藏期红薯储存成本在0.6元/kg左右,销售价格可增加1.3元,实行反季销售的鲜食薯净增值2元/kg。

5.3.4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做优谷子产业 合作社同本土谷子产销龙头企业伊川金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产销协议,优选市场认可度高、当地适应性强、产量适宜、品质优良的豫谷18、豫谷35品种作为主栽品种,由金粟农业公司在品种、肥料、植保、种植、收获、销售等环节提供全程套餐式服务。

5.3.5 以提高土地产出为导向,推进土地满茬生产 一是“烟叶+菜薹”模式。合作社积极筛选烟后作物,选育出以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自选“H8”鲜食菜薹品种为主栽品种,在烟叶10月初采烤结束后,于10月10—20日集中播种菜薹,于次年3月初收获一次长15 cm、直径1 cm以上的鲜菜薹后,进行绿肥还田。二是“红薯/谷子+秋豌豆+大麦”模式。合作社在鲜食薯、谷子收获后,于8月20—25日进行秋豌豆播种,11月初收获鲜食豌豆后,于11月10日左右集中种植啤酒大麦,次年4月底前收获大麦。

5.4 多渠道促品牌培育

一是坚持品牌自育。市局(公司)申报注册了“河洛红瓤”红薯品牌和“河洛金谷”谷子品牌,并授权合作社可以无偿使用“河洛红瓤”和“河洛金谷”品牌,同时合作社必须以此品牌开展营销活动。

二是借力大平台。在政府积极支持下,合作社同洛阳市“源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旗舰店建立合作关系,“河洛红瓤”和“河洛金谷”品牌入店,有力提升了品牌辐射力。

三是牵手强渠道。2020年,合作社同洛阳市宏进、通河农贸市场签订了产销协议,确保了70%以上的鲜食薯和烟后菜薹可以就地销售,在大曌国际、泉舜、建业高尔夫等高端社区探索开展了社区团购,成功进入智选、大华等社区型连锁超市。2021年,由市局(公司)牵头,合作社积极对接社会资本,同本土营销龙头企业洛阳鸿科实业公司签订红薯包销协议,同宜阳青岛啤酒厂签订大麦包销协议,有力推进了“双合同、双订单”建设。

5.5 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烟-薯轮作种植产业化运作模式,将烟-薯轮作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纳入全市重点督办专项工作,由市农业农村局统筹建立烟-薯轮作工作联系机制,在全市5个重点产烟县布局0.07万hm2烟-薯轮作市级示范田,将轮作种植的红薯产业纳入政府扶持补贴目录,给予补贴200元/667m2,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近0.7万hm2烟-薯轮作地块的发展。

6 加强宜阳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的对策

经过2年多的探索实践,宜阳烟区产业综合体初步确立了以基层乡镇政府为主导,以土地集中经营为核心,以“农民变产业工人”为支撑的土地稳定流转模式;通过优化烟后适宜作物,形成了“烟-薯-谷”合理轮作模式;初步打造了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经营模式,推动了烟农合作社和农业公司向烟叶产业、多元化产业经营主体转变。通过对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推动综合体发展壮大,重点做到稳定规模、优化模式、提高质量。

6.1 “规模稳”是基础

基本烟田是烟叶生产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坚持基本烟田合理转移,优化烟田布局,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质地良好、连片规模大、路水烟设施配套全的地块,才能提升机械化作业率、减少劳动用工投入,提升集约化经营水平。

6.2 “模式优”是支撑

重点打造利益共同体、新型组织生产管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烟-薯-谷”轮作种植4个新模式。一是以“三变改革”为主要抓手,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以固定分红和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为主要受益内容,激发当地种烟农户积极性,用好用足周边闲散劳动力,稳定用工队伍,着力构建“龙头”带动、农户参与、各尽所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生产经营利益共同体。二是实行全程机械化、服务专业化,构建“两头工场化、中间机械化、服务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组织生产模式,着力减工增效,稳步提高规模化种植效益。三是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多层次产品体系,将农产品加工成为高附加值的商品,拓展增收渠道。四是根据洛阳烟区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选择有利前茬和烟后作物,红薯、谷子、菜薹等农作物既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也利于机械化作业,劳动强度相对较低,可以同烟叶种植实现错峰用工,发展烟粮、烟蔬等烤烟+多元产业组合,实现烟叶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横向协作、配套融合,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比。

6.3 “质量高”是出路

重点生产符合工业需求的优质烟叶和市场认可度高的农副产品。围绕烟叶主业,以工业企业高档卷烟品牌对洛阳市优质烟叶原料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烟叶内在质量、彰显风格特色为目标,以落实烟叶旱作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为抓手,以施用农家肥、增施高碳基肥和实施节水灌溉为手段,着力开发高香气优质烟叶,叫响“河南浓香”品牌。为提升配套产业发展质量,优选市场认可度高、当地适应性强、产量适宜、品质优良的红薯、谷子等作物品种,推动土壤保育、绿色防控、增施有机肥、减少无机肥和化学农药使用等在烟叶产业上已成熟应用的农艺措施普及使用,以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为引领,从规模化效益转变为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效益,提升发展能级,实现科技赋能、品牌赋能、资源赋能。

猜你喜欢
烟区烟农轮作
兴山县烟农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数字化转型中烟农社区平台的建设
——以韶关市为例
烟稻轮作对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青枯病发生的影响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基于GIS和FCM的宁乡植烟土壤养分管理分区
宝鸡市植烟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上杭县烟区土壤肥力现状分析
宝鸡烟区气候条件对烤烟生长的影响
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