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建议
——以广西蚕桑良种繁育与试验示范基地为例

2021-12-01 16:10杨杰黄景滩
广西蚕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蚕业蚕桑广西

杨杰,黄景滩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市 530007)

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形式,是科技工作者与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之间相互交流、双向沟通的有效平台,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蚕桑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涵盖种和养两个环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广西是全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现已形成“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发展新格局[2];2019年广西全区桑园面积19.7万hm2,约占全国的35%;蚕茧产量37.87万t,约占全国的53%,连续15 年位居全国第一,桑蚕丝产量连续10 年居全国第一。广西蚕桑生产覆盖86 个县(市、区)、615 个乡镇、5 336 个村、82.10 万农户,涉及从业人员约370 万人,蚕农售茧收入166亿元,连续9 年超百亿元。养蚕户均收入约2.02 万元,人均收入约4 478 元[3],涌现出一批蚕桑新村和种养大户,对脱贫攻坚、助农增收成效显著[4]。但是广西的蚕桑产业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种养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先进实用技术普及不到位、生产模式落后等问题。广西蚕桑产业也正大力推进由传统的粗放分散生产模式向现代规模集约化发展方向转变,先进实用的蚕桑科技研究与示范推广在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广西创建了广西蚕桑良种繁育与试验示范基地,作为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推进广西蚕业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现以广西蚕桑良种繁育与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为例,探讨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及在蚕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1 广西蚕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意义

科技成果来源于生产实践又指导于生产实践,试验示范基地承载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随着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蚕桑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有助于蚕桑产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和示范推广,对广西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作为蚕桑科技成果研究和转化的重要载体

蚕桑试验示范基地是开展蚕桑科研工作的重要实施场所,是科学研究成果验证的重要载体,在蚕桑科研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蚕桑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科研工作和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目的。只有将先进的蚕桑科学技术应用到蚕桑产业实际发展中,才能体现和发挥蚕桑科技创新的现实价值,才能有效促进广西蚕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蚕桑试验示范基地为蚕桑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等工作建立了重要平台及途径,对实现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及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1.2 满足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

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已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想走好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及时调整蚕桑产业结构、增加蚕农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蚕桑试验示范基地,通过与当地政府和涉农企业的广泛合作,利用特色项目和优势学科为纽带,创建服务蚕桑产业的长效机制,有利于调整广西蚕桑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以此促进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3 提高蚕农素质、促进蚕农增收的有效途径

当前蚕桑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广西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5]。建设蚕桑试验示范基地,能够直观地对广西蚕农进行蚕桑技术培训和展示蚕桑科技成果,可以有效提高蚕农的科学素质,帮助蚕农增产、增收,对蚕农增加收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蚕桑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建设和管理人员,可以为当地蚕农提供就业渠道,进一步增加当地蚕农收入。

2 广西蚕桑良种繁育与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概况和发展情况

2.1 基地概况

广西蚕桑良种繁育与试验示范基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根据广西蚕业发展需要建设的集蚕桑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蚕桑新品种繁育、蚕桑生产技术示范培训为一体的专业化示范基地。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通过有偿划拨的方式在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约70 hm2的土地使用权,用于蚕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基地占地面积71.6 hm2,分两期建设,一期于2006 年12 月启动,占地40 hm2;二期于2012 年11月启动,占地31.6 hm2。截至2019年年底,基地共投入资金约1.5 亿元,已建成各类生产试验楼30 余栋,总面积30 000 m2以上,专用饲料桑园26.68 hm2,购置仪器设备近500台(套)。

2.2 基地建设愿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蚕桑产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从外向型经济向内外需市场并重转变、从单一用途向多元化发展转变。广西应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市场导向和依靠科技进步,以优质蚕茧生产、茧丝精深加工、蚕桑茧丝资源多元应用和石漠化生态治理为重点,实施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多元化和高效化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提升产业结构,全面转变蚕桑产业发展模式,努力将蚕桑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抓住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结合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地环境和资源,致力将广西蚕桑良种繁育与试验示范基地建成“全国先进、全国一流”的试验示范基地,广西蚕桑良种繁育与试验示范基地以满足科研需求为基础,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大力发展科研、生产、推广三大板块,全面运用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目标是将基地建设成为集农业培训、成果示范、中试转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研生产基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6]。

2.3 基地发展情况及成效

2.3.1 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研究示范 基地大力开展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动全区蚕桑技术进步。基地内已建成桑树新品种及桑树栽培模式试验示范基地2 hm2,综合集中展示桑树新品种25 个,桑树不同种植模式17 个;建成桑树高效快速工厂化育苗车间2 560 m2;建设“桑枝培育特色食用菌+菌渣回田”循环利用示范车间500 m2;机械化桑枝、桑叶收获示范园2 hm2;机械化自动化养蚕示范车间500 m2。开展以桑园水肥一体化、防草布除草保肥、病虫综合防控、机械化耕作、规模化养蚕等为一体的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试验示范。

2.3.2 桑蚕原种繁育与试验示范 基地有专用饲料桑园26.7 hm2,种植的桑树品种主要有桂桑优12、伦教40号以及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树品种的亲本等,桑园采用高效水肥管理措施,科学开展病虫害监测和防控,按照“农艺与农机结合”的思路,通过种植模式适应农机需求,采用机械除草技术,通过综合技术措施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桑园管理的科学化、机械化、设施化水平,确保桑叶高产、高质、洁净,为落实良桑饱食和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开展桑蚕母种、原原种的繁育及提纯复壮,保持品种优良特性,保育广西现行推广的桑蚕品种母种14个。2012年以来繁育桑蚕母种、原原种约18万蛾,筑牢广西蚕种业基础。开展桑蚕原种繁育技术研究,是全国最大的专业桑蚕原种繁育试验示范单位。2019年前,基地以原种繁育为主,每年可生产原种20万张,可满足生产800 万张一代杂交种的需求,2012年以来共生产原种160万张,确保全区桑蚕原种用种安全。积极开展小蚕共育及小蚕人工饲料饲养研究,并开展试验示范,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于2019 年育成适宜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种桂蚕5号,现已在南宁市、河池市、柳州市等县市建立了10个人工饲料养蚕示范点。

2.3.3 桑树种质资源保育创新与杂交桑种繁育试验示范 建成广西桑树种质资源圃3.34 hm2,现保存桑树种质资源共1 602份。其中,国内外引进品种资源438 份;广西栽培品种资源250 份;广西野生品种资源31 份;人工创建的四倍体品种资源883 份。分属于广东桑、鲁桑、白桑、长果桑、鸡桑、华桑、长穗桑、蒙桑、鬼桑8个桑种和1个变种。分别来自中国、日本、格鲁吉亚、越南、泰国、印度、乌克兰、朝鲜等8个国家以及国内的广西、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安徽、云南、新疆等15 个省市自治区。创新利用现有桑树种质资源培育出大批优异的种质资源,选育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桑树新品种7 个。其中超高产杂交桑桂桑优12、桂桑优62 达到世界同类品种的先进水平,高产优质多倍体杂交桑桑特优1 号、桑特优2号、桑特优3号、桂桑5号、桂桑6号,在广西大面积推广种植。这些品种的推广量占广西桑园总面积的85%以上,占全国桑园面积的25%以上。基地建成杂交桑良种繁育园12 hm2,开展杂交桑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每年繁育杂交桑种7 500 kg以上,可满足1万hm2桑园扩种用种需求。建成工厂化快速桑树育苗车间2 个,总面积2 560 m2,车间可根据生产需要,通过采用营养杯、配方基质育苗方式周年育苗,每年可育苗1~2批,每批可育苗20多万株。

2.3.4 桑枝、桑叶机械化收获试验示范 为降低种桑养蚕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农民增收,基地积极探索一种适用于广西的机械化桑枝、叶采收模式,建成桑枝、桑叶机械化收获示范园2 hm2。其中草本桑约0.8 hm2,选择品种为桂桑优12、桂桑5号、桂桑6号、粤桑51 号;饲料桑约1 hm2,选择品种为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桂桑5号、桂桑6号、粤桑51 号、伦教40 号、农桑14 号。桑枝、叶机械化收获模式的推广,降低劳动强度,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广西蚕桑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 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推动发展建议

广西蚕桑良种繁育与试验示范基地于2013年完成主体建设后逐渐投入科研生产使用。这几年在基地运行的过程中,设施设备逐渐趋于完善,生产科研、示范推广、教育培训有序开展,基地功能发挥稳定,成效逐渐突显,但同时也显现出一些蚕桑行业存在的问题,如:科学种养水平不高,机械化水平低,大多数蚕农仍延续传统作业模式,关键环节操作基本靠手工劳动,人工成本较高[7],蚕桑资源开发应用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配套资金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重视并着力解决,为了更好的推动基地建设,发挥基地试验示范功能,加快推进广西蚕业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3.1 加强基地先进实用技术示范推广,促进提质增效

积极开展蚕、桑优良品种的多元化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广,进一步加快良种、良法、良具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重点推广桂桑优12、桂桑5 号、桂桑6号等优良桑树品种及桂蚕5号、桂蚕8号等优良家蚕品种。大力推广桑树速生丰产栽培、小蚕人工饲料共育、大蚕地面育、方格蔟自动上蔟、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以及大蚕轨道式喂蚕车、方格蔟轻简采茧器、桑园剪伐机等省力化机械用具,推进蚕桑生产的标准化、高效化、省力化、轻简化、机械化。不断提升生产水平,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3.2 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农机示范推广能力

蚕桑产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其机械化的开发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验示范基地作为农机试验、推广的重要平台,必须加大力度做好研发示范推广工作。一是应积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研发,在坚持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对蚕桑生产的关键环节进行科技攻关,加快构建蚕桑机械化自主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提高蚕桑机械化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同时加快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二是加大农机引进试验、推广工作,大力培养农机农艺复合型人才,通过项目引导建立蚕桑机械化应用示范基地,集成应用蚕桑机械装备,做好现场示范演示工作,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指导农民科学购买、使用蚕桑机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蚕桑产业整体机械化水平。三是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生产格局,加大推动蚕桑生产向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力度,以配合提高蚕桑产业机械化水平[8]。

3.3 加强基地功能延伸,加速多元转型,提高产业效益

基地功能的多样性与效益相辅相成,应充分挖掘和发挥基地功能,根据当地特色,结合当地优势农业,积极与科研院校、工商企业、社会资本配合,加大对饲料桑、桑叶茶、桑果酒、桑果饮品、桑枝食用菌、蚕沙利用、生态桑、桑枝生物制药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力度,拓展多元产业分支,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对市场敏感度的优势,积极主动地让他们参与到基地的科研工作中来,将他们的实际需求与基地的科研技术优势进行高效对接,使科研人员的选题更有针对性,从而为企业“量身定做”新产品,并最大化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实现基地作为中试转化平台的重要功能,并明确自身定位、注重特色、提高品牌建设意识、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提升蚕桑试验示范基地集群效应,促进蚕桑产业现代化建设及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蚕桑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9]。

3.4 加强安全培训,完善管理制度

基地正常运行工作中,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是重中之重,应对涉及安全隐患的各方面安排专人管理,完善相关安全制度并上墙,定期召开相关安全培训,加大对农民安全使用农药、农机等的宣传,利用多媒体、电视、宣传资料等手段增强农户的安全意识,提高干部职工及技术工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并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如检查消防设施配置、及时按要求处理过期试验药品、检查食堂物资保存情况等。并结合基地实际,创新运行机制,引入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做好公共试验设施的管理与维护、试验示范基地的物业管理等。

3.5 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加强与各方合作

一是基地的正常运行离不开配套资金的支持。基地管理部门应充分做好基地运行资金预算,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配套资金投入,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基地优势吸引涉农企业投资,形成政府、科研单位、企业资源共享的新机制,以此推进基地的持续发展。二是基地资源的有效整合需要与财政支持相结合,这也是推进基地发展的重要前提保障。通过明确基地的定位,打造出相应的创新协同优势,也可以以公益服务、产业发展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吸引各方资源,提升示范基地的发展规模,更好的完成发展任务[10]。三是基地的建设离不开承建单位与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高校、企业、农户等都是基地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各方必须通力协作,建立稳固的多方长效合作机制,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示范基地,逐步培育出地方特色和品牌。

3.6 加强专业人员保障,稳定人才队伍

基地稳定的技术人员是基地正常运行的保障,一是应逐渐实行临时招聘向长期合同制的转变,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保障,提高食宿条件,丰富基地文化生活,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如:承包制、超产奖励等,充分调动其积极主动性。二是应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做到既懂理论,又熟悉操作,可通过讲座、咨询和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定期、不定期培训基层农技人员,不断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素养、科技水平。三是可通过聘请咨询、讲学、技术合作、兼职、短期聘用、承担项目与课题研究等“柔性”方式扩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快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点项目中锻炼和培育人才。

4 小结

为了实现好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蚕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但目前在广西乃至全国,蚕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鉴于我国国情,当前蚕桑科研单位及院校仍是蚕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主要力量,因为其在基地建设上有明显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经验优势,同时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建设的广西蚕桑良种繁育与试验示范基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建设的总体思路清晰,功能定位明确,基地内规划科学合理,运行稳定,发挥了其生产储备、科学研究、展示示范、推广培训的功能,基本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的有机统一,起到了示范带动广西桑蚕产业发展的作用,但是基地在长远发展、管理水平和功能拓展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所以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不断探索基地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在基地运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地各项功能,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实践,更好地为我国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蚕业蚕桑广西
《北方蚕业》采编系统上线公告
省蚕业管理总站组织召开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七届二次会议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版权声明
乐至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广西贵港
《广西戏曲》
蚕桑小镇规划设计作品
简析新时期机械化蚕桑养殖技术的应用
浅谈蚕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