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王赛男
在过往的语文教学中,想象思维培养由于缺乏系统的建构和有效的推进,总体效果不佳。随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全面推广,想象思维培养在统编教材中的地位有了重要的凸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想象”一词共出现了13 次,以“想象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要素呈现整体性布局广、读写设计序列多的特点。小学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需关注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助力学生表达、思维、创新的持续生长。统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中,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题型占比较高。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聚焦单元,借助课后习题,寻得提升想象思维的突破口。
统览全套统编教材“想象”要素的系列,可以发现要素内容数量多,所占比例远高于以往教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也比较复杂。因此,教师需秉持单元整体意识,以敏感的视角进行前后内容的整体观照,关注要素的有序联结,逐步提升学生想象思维。
统编语文教材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两个要素,分别是“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生动优美的语句”。《古诗三首》一文中,要求学生能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描绘的景象;《燕子》这篇课文中,要求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等。
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这既是对低年级“读句子,想画面”,以及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等词句感受、理解、欣赏能力的延展与提升,又是对四上“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整体把握能力的承接与奠基。在教学中,教师对语文要素的理解与把握,应有整体观照、循序渐进的意识,指导学生迁移运用阅读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阅读策略。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导语,告诉我们想象力的重要寓意,其次点明了本单元需要学习的核心语文要素: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都体现了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材分别安排了《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等内容, 将“想象”要素渗透在每课教学中,让学生有序列、有梯度地进行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调用各种感官读词品句,用语言去唤醒想象,用情境去点燃思维,从而让学生真正在脑海中营造“言语画面”,提升语感,进一步深入理解语言。
以二下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句子,想象画面”,综观整个单元,从课后思考题、园地总结等,可以发现:统编教材在培养阅读想象力阶段,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提炼丰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言语与画面的转化想象,从而使学生从“静态文本”走向“动态画面”。
1.聚焦词语,培植想象。《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后第二题“猜猜下面词语的意思,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泥泞、年迈、晶莹、寻觅。”以此题为线,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把内容想具体。比如,围绕“荆棘、泥泞”等词语展开想象:荆棘是什么样子的?走在泥泞的小路上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有人说:“我仿佛看见雷锋叔叔正一手抱着孩子,焦急地走着,他的脚下满是一个个脏脏的小泥塘,可他却一点顾不上,全身被雨淋湿了。”有的说:“我仿佛看见雷锋叔叔背着年迈的老大娘,那路边的荆棘把他的腿划了好几道口子,他脸上汗水不住地往下流,可他仍忍着痛继续前进。”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去发散、去想象。
2.感情朗读,融入想象。《一匹出色的马》一课的课后题中首次出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读句子想画面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学生依据文本变化语调节奏,在读中想象。作为教师,可以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想象”主题单元为例,要素为“边读边想象画面”,这在三年级下册就出现过,在四年级得到了提升,旨在希望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想象画面、声音、味道。整个单元的课后思考通过“开放感官”等多种想象方法的运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课后习题这一资源,抓住“看、听、闻、想”等,实现想象的有效转化,带领学生从“建构画面”走向“身临其境”。
1.入情入境,促进想象生长。《观潮》一文,文字优美,展现了一幅壮丽的钱塘江大潮画面,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因缺乏类似经验所以很难想象,无法“身临其境”。课后习题中也要求把头脑中印象最深的钱塘江大潮画面与同学交流,如何帮助其构建呢?我们可引导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感受江潮磅礴的气势。在学生心潮澎湃之际,一边配乐读文字,一边想象大潮动态变化的画面,仿佛真的来到壮观的海塘大堤之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文字传达的意思与声音等全部融合在一起,实现移情、共情,真正走进语言的想象境界,有效提升想象力。
2.沉浸其中,实现想象移情。《走月亮》课后第2题:“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第四自然段是需要背诵的段落,也是需要学生从此段落中选择适当的词句进行想象的重要段落。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用轻轻的语调道来:同学们,月光似水,水波映月,“我”和阿妈沿着小溪走啊走啊,来到长长的田埂上,我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驰骋,可能会听到秋虫唱歌,夜鸟拍翅膀,鱼儿跃出水面,看到沉甸甸的稻穗,像银毯的稻田,闻到果子的甜香、田野的泥土香,想到找小草、吹飞蒲公英。
读写联动的过程,是以言语创造想象,必须遵循想象力自身发展的规律,依据教材编写理念,进行有效指导。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中就有诸多要求展开想象进行读写表达的题目设置,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想象,既不要有太多太高的限制,又要为他们放飞想象之路提供帮助。
1.把握核心——可以不拘形式。创造想象之可贵在于,体验是开放的,言语表达方式是独特、多元的。如统编教材中有许多仿写的练习,像二年级的“想象”单元,课后思考练习出现多次以下方式的训练:《彩色的树》课后第2题“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试着依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把想画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模仿句式想象、《沙滩上的画》课后第2课“根据开头编故事,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运用词语想象、用“早上、过了一会儿、到了下午、天黑”——借助时间的词语想象情节等。不管何种形式的读写迁移,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目标方向,要注意把握仿写的核心是“思路、角度”,而不是片面套用课文的“语式模板”。
2.提倡创编——无须人云亦云。此外,小学生正处于想象思维培养的初始阶段,他们生活经验少,学习积淀不多,容易产生“别人怎么想象我也怎么想象、别人怎么表达我也怎么表达”的想法。教师需明白,想象注重个体思维和情感的体验,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千姿百态、奇幻无穷的想象,呵护好奇心与激情。
除了教材本身要求的句式仿写、段式仿写等,课后习题也提供了实践空间。以四下第八单元为例,《宝葫芦》中要求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巨人的花园》中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出孩子们在巨人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习作中要求学生重新编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我们清晰地看到,课后习题中经常出现扩写、续写、创编等,当然也不乏复述、改写等,只要我们以此为抓手,扎扎实实地开展想象的实践,必定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思维想象体验。
综上所述,教师应树立单元整体意识,大力挖掘课后习题的思维能量,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从不同维度探析,把语文课堂当成学生思维发展的主阵地,让小习题也“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