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以吉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

2021-12-01 14:48王安旭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吉林产品设计专业

王安旭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中国的产品设计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30年的摸索前行,已经形成了全国通用的、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吉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成立于2009年,在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的教学经验中搭建了其教学课程体系,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产品升级的新形式对产品设计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国家发展形势、吉林省的地域发展需要以及吉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教学的自身特征,学校对专业课程与实践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

一、解析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中国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产品设计人才具有精深的专业能力、跨领域的知识范围,这不仅要求专业知识更深,也要求专业范围更广。产品设计专业一共有30门必修课,分为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理论与技能结合课、实践课几个大的类别。在八个学期的教学中互有交叉,目的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增进设计能力。从整个体系上看,产品设计专业的设课比较科学、学生的能力培养比较完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进行合理的调整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课程体系的潜力、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经过调查研究,吉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存在着如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1.传统教学各门课程之间缺乏互联性

吉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的教学是采用分段制完成的,每学期的几门专业课按照顺序进行教学,一门课程结束后再开启另一门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是独立的。任课教师都尽力将自己这门课程上好、上精,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教师和教师之间缺乏教学的协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衔接,致使每门课程和上下游课程之间缺乏联系。这种授课方式造成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正在进行的课程上,较少地和前面的课程形成合力。学生缺乏对搭建自己的知识构架的思考,也就难以形成知识体系,致使同样的课程没有达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2. 传统教学比较偏重于学术性和概念性

中国的产品设计教学起步较晚,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产品设计教育经验,学校通过积极的学习、引进和消化吸收,在继承中少走了很多弯路,尽快地缩短了差距,但是也隐含着一些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已经过初级阶段,并进入到成熟时期,因此发达国家的产品设计教学偏重于探索前沿设计思潮和超越物质层次的精神追求,体现为单纯的学术性和概念的超前性。但是中国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应的工业设计也应该为工业生产层面服务,因此从中学来的“概念型”设计就不太适合职场需要。近年来,国内外层出不穷的设计竞赛也加深了学生对于概念型、学术研究型设计的热衷,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践能力或者能力不全面。

3. 传统教学存在工科短板的局限性

2012年教育部明确规定,本专业在艺术院校中称为“产品设计”,在工科院校中称为“工业设计”,两类院校教学特点各有所长。吉林艺术学院为艺术院校,招收学生以艺术生为主,学生们在艺术品位和表现力方面见长,善于设计有美感、有创意的方案,但是理科知识缺乏。在教学中也存在重视艺术和美学的倾向,有意发展学生的长项,规避工业知识不足的短板,这样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目前智能产品发展迅速,缺乏工科知识受到很大局限,这也是需要改进之处。

4. 传统教学存在学生缺乏深度研究的不足之处

设计专业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课堂,还需要课后学生的自主思考与研究。各种消费娱乐冲淡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排除干扰、专心于设计的学习。在课时量调整之后,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也在减少,作业质量受到影响。在主观与客观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很多学生满足于交作业即完成任务,过后对方案不进行继续研究。久而久之形成了浮躁的学风,对专业能力的成长很不利。

二、面对培养双创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改进

1. 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架构

(1)知识框架的作用

单科知识的相加和形成框架结构的知识有很大区别。单科知识只是涉及系统知识的某个侧面,拿来解决问题也只能解决问题的一个局部。多个单科知识也只是分别解决各个局部问题,不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往往会解决一个局部,搞坏了另一个局部,或者带出一个新问题。经常看到学生要解决产品的功能,就采用了一个不可能加工出来的结构;或者为了把产品变得炫酷,不惜在普通的日用品中加入高科技手段;当问题全部解决以后,发现成本高得无法开发,弄得自己顾此失彼、焦头烂额,这都是知识缺乏整合的体现。

形成框架的知识则完全不同,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多个单科知识变成了系统性的知识,看待问题有全局性和逻辑关系,解决问题时会处理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果说,单科知识犹如一堆散在的零件,系统知识就是组装完成的功能强大的工具。因此,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就显得极为重要。

(2)展现知识框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把知识框架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展现不是直接讲解,而是通过一门课程让学生领悟。吉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设置了一门设计课程《产品快题设计》。通常情况下,一年级新生还没有来得及上基础课,上设计课有很大困难。其目的正是让大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能力的差距,这些困难的组合就构建出未来四年学习中需要搭建的知识框架。但是《产品快题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斗志,而不是打击学生信心,因此在课题上要非常精心、恰当地选择。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对材料和形态的初步理解,设计和制作一个纸质灯具,在大大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设计还有更广阔、可探寻的空间。

(3)填充知识框架

有了知识框架在心中,接下来学生的任务是在学习中填充知识的框架。学生会清楚地认识到每个课程在框架体系中所填充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因此在学习中就有了全局观念。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刻意强调知识的连贯性,为此学校采用教师联合备课制度,在教学安排中注意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

以实践教学为例,学校遴选出6门核心课作为实践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即《人机关系设计》《产品语义设计》《专题设计》《产品设计开发》《主题设计实践》和《毕业设计》。这6门课程跨越从大一到大四的全过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注重前后连带关系以及学生能力的阶段性提升。如《人机关系设计》这门课程,其所讲授的内容涵盖了产品与人的关系处理的方方面面,是未来学习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设计常识,任课教师在备课中听取其他教师的建议,在教学中注意强调具体设计的应用问题,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产品语义设计》则是锻炼学生认知和使用产品设计语言的能力,这是在本课程及后续学习中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的重要技能。在后续课程的教学中,要不断强化这门知识的体现,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掌握设计语言的应用。

教师还应强调课程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上一个台阶。学生在上本次课程的同时,能够尝试着去综合利用以前的知识,到毕业设计前夕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2.改变教学方向,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过去产品设计专业的很多课程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不够,主要是基于现实条件的局限,当教师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时,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增强实践教学的含量。

(1)理论课程的实践化教学

理论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助力提升学生对于设计的认识高度。在以往教学中,理论课程比较独立。在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中,打破了理论自成一体的传统,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联系性。如《人机工程学》过去比较偏重理论内容的教学,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枯燥。现在该课程改为《人机关系设计》,教学中注重实际设计案例的加入,让学生们通过设计议题来实际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学生们反映理论知识不再抽象难以记忆,而是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出理论的价值,真正用理论知识提升了设计能力。在学生们的实践议题中发现很多好的设计想法,有些方案甚至可以成为创新研究课题继续研究。

(2)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

近几年社会上各种设计大赛层出不穷,提升了学生的参赛热情和追求荣誉的动力,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学生们的设计偏重于概念和表现,所谓的“花拳绣腿”,缺乏职场对设计师要求的“真功夫”。国外产品设计界提出了DFMA观念,即将“设计面向制造与装配”作为设计师的能力要求和思考方向。2018年吉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将DFMA思维融入《产品设计开发》的教学之中,旨在培养学生以“生产”为目标的设计能力,提升学生设计方案的现实转化可能性。该课程将教学内容扩充到模型组件的分解制作阶段,对学生的能力是极大的挑战和提升。在近几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显示出社会对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认可。

(3)帮助学生树立“为现实设计”的创新观念

社会上盛行的消费之风影响了学生对于设计的理解,有些学生热衷于“奢侈品”“订制品”,以及某种特殊精神追求的喜好,缺乏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责任感和兴趣。针对这样的倾向,产品设计专业在教学中提倡扩大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增强对国家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认识,意识到自身作为未来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在《主题设计实践》和《毕业设计》中,对其选题设定规范,要求必须以解决社会问题为题目进行创新,近几年的课题中出现儿童、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中,学生们以抗疫为主题的设计,体现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3.利用课外时间,建立创新人才专项培养的实践体系

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外,对于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建立课外深度培养体系。

(1)工作室培养制度的建立实施

工作室既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又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项目的课外延伸教室。对于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产品设计系制定了“两段制”培养计划,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完成教学大纲内容的前提下,选拔优秀学生在工作室中进行深度培养。如《产品设计开发》这门课程,六周时间完成了课堂作业内容,且达到教学要求。对于有继续发展潜力的方案,将在工作室中继续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更高的水准。例如,周文正的“白噪声音响”就是其中的作品之一,在后期工作室的提升中,完成了该产品的分解模型、动态视频等一系列完整的工作,于2019年获得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IDEA)。

(2)项目实践助推学生的创新能力

吉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设置的每个工作室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工作室在选拔学生时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特征和优势,学生有机会参加真实的设计项目,工作室对其成长提供了非常可贵的助力。真实设计项目和课堂教学课题是有一定区别的,它受控于用户的生产能力、加工设备、品牌定位等一系列的“特殊”要求。例如,在给“宝泉”公司设计矿泉水瓶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对矿泉水瓶的生产工艺有了全面了解, 还了解到矿泉水瓶的贴标高度对生产速度的影响,用料克数对瓶形的设计要求,而每一个设计的创新都离不开成本的控制。这些约束条件在教学课题中都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现实设计中,学生们在这个项目中学到了很多课堂内无法学到的知识,对设计创新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3)建立文创品牌,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为了让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更加稳固、可持续,成立了师生项目开发团队,创建了自己的设计品牌——“伴设计”。品牌的建立可以增加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向的明确性,避免四面出击、目标分散。设计品牌的创建需要经过深思熟虑,选择适合学生的特征和地域特色领域;文创领域的选择充分发挥了产品设计专业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强项,也符合吉林省大力开发旅游产业的需求。经过几届学生的培养,实践平台的累积效应也逐渐体现出来。在第三届“互联网+”大赛中,吉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的“伴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开发项目获得国赛铜奖,为文创产品设计品牌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此设计品牌又分别于2019年获得中国设计红星原创奖、2020年获得“何朝宗杯”中国(德化)陶瓷工业设计大赛铜奖。文创品牌设计的可推广性逐渐增加,由吉林艺术学院设计的木质文创礼品套装和2020届毕业纪念礼品,于2020年实现量产。

4.优秀学长助力,打造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的绿色生态圈

为了打破课程和实践体系建设的局限,学校把人才培养手段扩充到校园之外。产品设计专业的建设需要社会环境的助力,但是吉林艺术学院地处东北,对于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来说不具有地域优势。为了打破这个局限,学校密切跟踪往届优秀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做到离校不失联,学生们在社会上的成长经验可以反哺教学,其平台也可以扩展成为在校生实践培养的外延体系。近年来,产品设计系多次与优秀毕业生联合设计开发项目,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性,优秀学长在学弟学妹的毕业就业方面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

三、结语

历经三年的实践,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学生们获奖等级逐渐提升、毕业就业状况良好。2020年产品设计专业获评国家一流专业;《产品设计开发》被遴选确定为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课程后,再次荣获吉林省高校一流本科课程,以上这些成绩的获得都是对吉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教学改革的肯定和鼓励。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仍然在进行中,未来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做出调整。

猜你喜欢
吉林产品设计专业
智能产品设计
汽车外饰产品设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部分专业介绍
吉林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