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雷 (甘肃天水市枣园巷小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大量青壮年租房到城市务工,进城就读中小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这已经成为当前城市教育的一种新常态。面对新常态,城区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探索适应新常态的教育管理模式。一切教育活动和管理模式都应该围绕务工随迁子女的实际展开,不断优化教学理念,以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思政教育,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理念,实现教育理念与教学目标的有效结合;落实民主化管理制度,正视学生现实表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一直被教师所诟病。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因此,学校要将学生的习惯培养作为发力点,紧扣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从学生的点滴言行抓起,根据个体差异性,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探索务工人员子女的兴趣所在,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设立各种兴趣班,发掘学生兴趣。学校也要结合当地实际,融入当地特点,研发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感兴趣的恰好是一些动手动脑综合性的文体活动,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内心自然产生对学校的喜爱和依恋,在他们看来学校每天的生活都是积极向上的,就会保持积极地学习状态,无形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受教育环境、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底子薄,不够自信,人际关系差等。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切实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正常开展,不得随意挤占或减少课时。其次,积极“走出去,请进来”,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相关心理教育培训,构筑“专业+全员”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体系。最后,建立“三方协同”心理教育网络,让心理学进入家长学校,进入社区相关机构,形成心理教育体系。
学校在变革,学生也在改变,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将现代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学校要积极创设各种条件让更多的教师接触先进的教学理念,感受先进的教育文化,学习更先进的课堂教学。广泛开展“走出去,请进来”,让教师的理论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大胆突破。
切实加强校本研修实效,提升教育科研水平,积极改善教研活动实效。除了常规的教研组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外,同时实施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培训工作,这两条线路“双循环”同时进行,能够有效提升教师基本功,促进专业成长。还可以采取师徒模式,能力强的教师带动能力弱的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师徒结对微教研主要优势是“小快灵”,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形式多样,并且针对性强。通过师徒听课、评课、交流等研训形式,积极促进结对教师教育思想碰撞,改进相应教学方案。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校际的交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普遍问题,逐步实现片区内优质教研资源互补共享。城乡结对交流活动不仅是学术交流,更是教育公平和脱贫攻坚的需要,可有效促进区域内城乡协同发展水平的提高。
教学反思是教师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应将教育过程中的点滴启示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特别是教育思想和课堂细节方面的思考,随时提醒自己,促进自我提高。学生的基础各有不同,特别是来自不同教育环境下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思考,反思教学行为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还需打造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幽默的课堂氛围,学生有个体差异性,教师更不能千篇一律,独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是最宝贵的资源。再有,作业的设计一直是教师困惑的地方,怎样将枯燥的作业变成有趣的体验,就要想方设法突出一个“趣”字,作业“活”起来,学生才能“动”起来。
学习中不管兴趣、习惯的培养,还是态度的调整,都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陶行知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大人与学生的思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如果用成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一定是低效的。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保持一颗童心,在学校生活中走近他们,谈心交朋友。在沟通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状态,重点做好学习方法指导。教师不仅要专注对教材的研读,还要深入探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指导。
良好家校合作氛围的创设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教师在遇到需要“请家长”的问题上,应该与学生家长平等沟通,平等和善的沟通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教师要虚心接受家长的建议,携手为学生打造光明的未来。其次,打造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促进家校共育。学校层面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学习交流;积极推广“家长开放日”;班级定期召开家长会,个别学生家长会;此外,还有社会层面的家长培训交流活动等。通过多层次的交流平台,有效促进家长教育理念的提升。最后,突出家校合作的有效性。积极发挥家长力量,让家长做教师的有力助手,通过相互配合,将校内教育延伸到校外,发挥教育的最大效益。
家庭环境是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的有机融合。大部分的务工人员尽自己所能给学生创设了安静的学习环境,却忽略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家长需要言传身教,积极构筑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让学生在充满安全感的家庭中健康成长。家庭学业辅导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更是亲子之间的交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亲子距离,促进家庭更加稳定和谐。家长即使再忙碌,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与学习。
在与个别家长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部分家长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功课的辅导,还有部分家长想给孩子辅导功课,但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帮助家长建立学习意识,家长的学习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子女。在教育方面家长如遇到困难,要主动和学校和教师沟通交流,一起解决难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度,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首先,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和受教育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切实改善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工作、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条件,让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更体面、更有尊严。各级工会组织可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各类职业培训、电商服务等“暖心工程”,开展学习图书、文体用品、生活用品等社会募集活动。其次,引导社会力量或其他团体组织,发挥他们的各自优势,开展一些帮扶或教育活动。最后,提供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可试行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专项资金扶持,对家庭确实困难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推行奖学金制度,切实改善他们生活和学习条件,为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新动力。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造就一个成功的人三个重要方面。虽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学习适应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只要各方齐心协力,他们享受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