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农业产业链构建探究

2021-12-01 14:00:58
广东蚕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产业链数字化数字

柯 敏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7)

近年来,党中央对于数字治理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建设,加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三者之间的统筹发展[1-2]。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字乡村振兴道路。农业作为农村地区生产力的基石,农业数字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在科技研发的支持下我国的农业数字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数字化农业产业链的构建需建立在全球信息化和高度工业化的社会环境上,不同利益方对于其具有不同认识和需求,同时,数字经济驱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尚未实现大范围覆盖且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滞后[3]。数字技术的应用与维护成本较高,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脱节较为严重,精细化作业水平有待提升,这些问题影响了农业生态和产业安全[4]。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的深度与匹配性、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数字技术与设备设施的先进性与成熟性有待提升。为此,笔者以数字化农业实践现状为立足点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数字化农业产业链的未来发展优化提出建议对策,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可参考的视角与思路。

1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产业链构建

1.1 数字化农业产业链的运作逻辑

数字化农业作为信息数据化时代背景下衍生的农业新模式,是基于传统农业体系的结构将工业化可控生产和计算机大数据等硬件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而演变出的高效便捷的产业形态,其中涵盖了农业自动化处理、网络化传输、可视化发布、智能化管理等多项内容。基于现有的数字农业产业链的实践考察,其运作逻辑可归纳为以下3点:首先,数字化农业产业链的框架构建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由现代机械、现代农艺等硬件技术支持与现代管理思想等软件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农业生产自动化过程;其次,数字化农业产业链将应用范围拓展成更符合实际的“线上+线下”结合的观测模式与“网络+网格”规划格局,其实质是将互联网、监控机制、数据库等信息技术与农田信息获取、管理和分析等实际规划相结合的实践逻辑;最后,数字农业产业链是以“共性+个性”作为治理内涵。全国各地数字化农业产业链的规范与内容发端于统一的数字应用与信息核心技术,具有共性的内容。但基于各基层、乡村所处舆情的不同会做出符合个性的具体应用设计,实现个性化创新。

1.2 数字化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数字化进程在顶层设计指引下成效显著,数字生活方式的快速普及正驱动政务服务、经济监管和三农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仿生技术、人工智能、机电一体化及“3S”技术等高端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着我国数字化农业产业链的升级优化。“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农村农产品电商化的营销手段也使得乡村地区经营网络化得以发展。数字农业产业链以生产、运营、出售全周期数字化为出发点,旨在建立健全开放式、信息化、网络化的农村产业新格局,以技术革新弥补传统农业弊端。乡村数字化农业的运用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1)农田物联网的搭建和传感器的应用。利用互联网、智能传感器等新兴数字化工具建设全农田覆盖的监测一体化平台,利用传感与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无人机与作物自动监测系统的全自动监测与机器智能分析,农民足不出户便可观测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和态势,实现农业产业链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效能。

(2)数字化的发展推动乡村信息开放程度由封闭转为开放,拓宽了对外交易渠道,推动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条龙的“生产-销售”的直营产业体系,有助于产品销售,也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同时数字化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也起到沟通中介的作用。政府与企业开展合作,一方面促进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乡村数字化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我国乡村数字化农业产业链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主要涵盖了以高新技术为手段、计算机为基础、空间数据为依托的农业数字化管理;“信息计算机网络+农业市场”的农产品交易网络化;农业自然资源管理等。

2 数字化农业产业链构建的现实瓶颈

2.1 信息化水平地域差异大

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殊国情导致各乡村在数字信息化建设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前数字化农业产业链的建设主要是以信息技术支持为出发点,乡村先天资本条件优越,在政策红利之下更能够吸引技术支持且农民接受度较强,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由于自然环境偏远等因素导致数字建设困难,技术难以与服务接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缺乏信息技术支持,农业产业链难以建立。

2.2 资源整合难度大

资源整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资源。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南北差异较大。南北方农田的分布情况不同,尤其就南方地区而言,小农经济历史悠久,农田分散且地势参差,且大多农民习惯接受家庭小规模劳作模式,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受限;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资源。当前国内的农业机械公司规模较小、科研能力不足、农业机械化发展动力缺失、机械设计与新研发种植技术缺乏交互联合、技术研究与实际使用脱节。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各地乡村数字化农业产业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2.3 数字技术运用广度和深度不够

就当前的全国数字化农业的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大部分的乡村地区已进行了数字农业的普及,但是其运用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升。一方面,数字化应用在乡村地区由于受制于设施条件和农民技术能力,目前还只是集中于种植信息的公开、农产品的经济对接等方面,一些高端的技术应用尚未得到推广,原因主要是投资成本过高农民难以负担与新技术使用难度大农民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激化了乡村人口老龄化、精英外流化等问题,数字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使得知识宣传与技术培训无法有效落实。大多数农民对数字化农业的认识有限,甚至部分已开发的企业信息平台处于“有建设无使用”状态。

3 数字化农业产业链构建的优化方向

3.1 统筹规划数字化农业设施建设

推动农村数字化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需强化顶层设计,基于整体、全局作出数字化建设的规划。首先,对于数字化农业产业链的整体规划、运行标准、建设验收等环节设定统一的标准与相关文件规范;其次,需补齐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进行数字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具体来说可建立农村数字化服务普惠机制,重点支持乡村基础设施与服务终端数字化改造,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进5G网络在农村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深度覆盖,全面打通农村数据共享通道,为农民提供信息支持的同时带来更好的管理效能。

3.2 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交互协同共享机制

数字化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必须依托技术创新扩散机制,从而形成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资源交互协同共享体系。首先,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培育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库、农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大力培育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龙头企业,为提升我国农业数字化水平提供案例支撑和示范参考[5];其次,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行业协会通过积极组织交流研发会议等方式促进企业(农户)间创新交流,协助企业研发和交流,加速知识链与技术链在农业产业链中的扩散;最后,完善农业数字化转型中各价值创新主体间的沟通协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数据资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规范条例的确定促使农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创新主体基于信任基础实现数字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及时解决各利益主体的矛盾,降低农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创新风险,实现农产品、数字要素、金融资本和人才等资源的协同创新与配置优化。

3.3 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储备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激发数字化农业产业链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培育一批人才队伍,首先,以畅通晋升渠道的方式留住人才,为农村青年干部提供优先“晋升”通道。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对数字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优化乡村创业环境,鼓励优秀人才、退休干部、大学生等精英回乡建设,宣传普及农业数字化手段与优化数字化农业平台使用,以推动数字化农业产业链发展进程;其次,将数字化培训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利用“互联网+教育”培养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以提升乡村干部及农民的技能水平,并利用社交软件搭建农民互动交流平台,以提升农民的参与度和认知度。

4 结论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不断应用,在社会需求和技术推动下,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将进一步释放农村改革红利,使中国农业发展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化的普及转型将成为决定我国农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着力于数字化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优化,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产业链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56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产业链春之奏鸣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