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燕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乌鞘岭自然保护站 甘肃武威 733000)
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山系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北麓边缘地带。原来的祁连山地区,森林茂盛、水草肥美,境内有着数量繁多、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尤其是以青海云杉为主的天然森林绵延数千里。祁连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其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为重要的生物种源库与物种基因库。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长期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人为破坏,以及自然因素影响使得祁连山森林资源面积逐年下降,水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失衡,自然灾害频发,森林资源质量不断下降[1]。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林业产业最为重要的基础,在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森林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时常遭受森林病虫害的威胁,森林病虫害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发生面积广、传播范围大,造成的危害也相当严重,现已成为阻碍祁连山林区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有效防治祁连山地区森林病虫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近些年祁连山地区造林绿化事业的快速发展,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人工林面积不断扩大,使得防治林业病虫害的任务逐渐加重,防治难度不断增大,迫切需要结合林区具体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加强防治森林病虫害。本文分析了当前祁连山林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状况,并探讨了一些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旨在提高病虫害防治成效,为森林生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祁连山地处欧亚大陆中心,是黄土高原、蒙新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达黄河以西,青海省与其南部相接,河西走廊从其北部穿过,西抵玉门,东连永登,处于2 000 m~4 000 m的海拔高度。祁连山自然地理特征表现为高原寒带向亚干旱区边缘过渡,气候特点以大陆性高寒干旱半湿润气候为主,年平均气温为-1 ℃~-2 ℃,年平均降水量为300 mm~400 mm,年蒸发量1 200 mm,相对湿度在65%左右。祁连山总面积达265.3 万公顷,占甘肃省总面积的6%。通过对祁连山地区林业用地进行调查,目前林业用地面积已达60.7 万公顷[2],其中包括16.7 万公顷的有林地、1.7 万公顷的疏林地和42.3 万公顷的灌木林地,森林覆盖率为21.3%,全区活立木蓄积2 166 hm2。
近些年来,随着祁连山地区造林绿化工作的大力开展,各项造林工程陆续实施,使得祁连山地区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祁连圆柏人工林面积逐年扩大。但是随着祁连圆柏人工林面积的逐年扩大,病虫害问题时有发生,而且造成的危害也在逐年加重,使得很多树木出现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严重阻碍了祁连山地区林业造林绿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可持续发展[3]。一些原来已经得到控制的病虫害出现了复发蔓延趋势,给树木的健康生长带来了巨大威胁,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还有一些病虫害,从原来的乔木林逐渐蔓延至灌木林,或从低海拔地区逐渐向高海拔地区蔓延,危害逐年加重,对当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治祁连山森林病虫害,成为当前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3.1.1 发生特点
祁连圆柏在生长过程中时常受到锈病带来的危害,特别是在祁连圆柏造林过程当中,若是周围存在苹果树、梨树以及海棠等树种,会导致病害发生概率不断加大,圆柏小枝在遭受病害之后常常在枝条上形成成串病瘿,后期叶片和枝条枯黄死亡,更甚者引发整株死亡。
3.1.2 防治措施
3.2.1 发生特点
在祁连圆柏的生长过程当中,叶枯病也是一种常见的病害。祁连圆柏感染此类病害之后,叶片部位由原来的深绿色逐渐向淡绿色转变,之后变成黄绿色,缺乏光泽,直至枯黄,导致落针。该病害若是不断蔓延扩散,也会对嫩枝造成危害,病斑从嫩茎逐渐蔓延至针叶,引发嫩梢染病并褪绿,呈现黄绿色,直至枯黄,第二年春季受到风吹之后掉落下来。
3.2.2 防治措施
林间栽植管理过程当中,应当及时清理各种枯枝落叶,并集中处理,控制和减少病菌传播。同时加强抚育管理,合理应用有机肥,定期灌溉,确保树木自身良好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增强其树势,并科学营造混交林,改善树木生长环境,保证祁连圆柏健康生长。在病害发生初期阶段,运用1%等量式波尔多液喷施防治,也可运用80%的抗菌素420的100倍液喷施防治,还可选择50%代森安1 000倍液喷施防治,每7天喷施1次,持续应用2次~3次。
3.3.1 危害特点
祁连圆柏遭受此类害虫危害之后,一般没有明显的外部形态改变。害虫对祁连圆柏的种子和果实危害较大,认真观察之后能够发现,顶部树枝结实位置有不同的颜色出现,同时能够发现在果实外面出现很多蛀孔,圆柏种子重量变轻。大痣小蜂时常在祁连圆柏种子中产卵,雌虫一般只可以产下一粒虫卵,进入7月之后虫卵开始孵化,9月幼虫逐步进入越冬状态。成虫主要在种子外部发育,而其他生长期都是在种子内部,幼虫阶段主要对种子的胚乳进行取食,同时在其中化蛹,经羽化后咬破种皮飞出。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害虫繁殖生长,特别是气温较高、光照充足的树木枝头或树梢,时常能够见到害虫活动,害虫交尾后产卵,但随着海拔高度的不断上升,害虫发生率呈现不断下降的特点[5]。
3.3.2 防治措施
为了对此类害虫进行有效防治,必须要积极构建全面完善的检疫检验制度,避免带虫种子向外调运。同时在栽植祁连圆柏时,应当认真管护母树林与种子源,将林地当中的虫源有效清除。在采种过程当中必须采净树上的全部球果,避免次年虫源数量不断增加。祁连圆柏播种育苗工作实施之前,种子要使用清水漂洗干净,去掉漂浮的种子,使用50 ℃~60 ℃温水将种子煮15 min,这样能够把种子上携带的害虫幼虫及虫蛹都杀死,还能有效提高种子发芽率。针对羽化期的成虫,可以利用释放烟雾剂来进行熏杀,每亩应用1 kg,并进行2次放烟,每5天放烟1次。同时也可选择50%马拉硫磷乳油或者20%速灭杀丁乳油配制成500倍液开展防治工作,也可选择90%敌百虫800倍液或者25%的杀虫双水剂3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可以大幅提高杀虫率,控制和减少害虫带来的危害。
他的生活习惯也年轻化。每天起得不算早,习惯晚上9~10点时把一天的报纸、杂志看完。他说,这样的学习方法让人感到满足。他的锻炼时间通常在下午,有时骑骑自行车,还常举举哑铃。
3.4.1 危害特点
大蚜虫对祁连圆柏幼苗的危害性非常大,有翅雌蚜一般为3 mm长,腹部呈咖啡色,并具有墨绿色的胸、足和腹管;无翅雌蚜约为3 mm长,腹部为咖啡色,并带有一些薄薄的粉色,没有明显的额瘤,触角不仅短而且细,卵呈椭圆形,一开始为黄绿色,孵化之前为黑色。大蚜虫多发于5月—6月,在9月—11月也是其高发期,危害最重的时段为夏末秋初,其对祁连圆柏幼苗造成危害后,在遭遇大风天气条件时,会导致幼苗出现失水而干枯死亡。
3.4.2 防治措施
在育苗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应当加强对大蚜虫天敌的保护,如蚜小蜂、七星瓢虫以及异色瓢虫等,春季大蚜虫危害较轻时,一般不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使用清水进行冲刷,减少大蚜虫带来的危害。虫害发生较重时可以选择使用20%康福多浓可溶剂5 000倍液喷施防治,还可利用25%阿克泰水分散颗粒剂喷施防治。
3.5.1 危害特点
双条杉天牛幼虫主要取食树皮和树木之间的养分,造成养分供给中断,养分输送不良,导致祁连圆柏针叶发黄,生长退化,严重的还会造成祁连圆柏整株死亡。双条杉天牛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在树干的木质部蛹室内越冬,少数情况下会两年发生一代。
3.5.2 防治措施
加强林间抚育管理,增强树势,保证林木快速生长,在成虫发生期,向树干喷洒40%国光必治乳油800倍液、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800倍~1 000倍液,或者国光Bt等杀灭成虫。幼虫危害期(6月—8月),用小型喷雾器向虫道注入国光防蛀液剂,也可浸药棉塞孔,然后用粘泥或塑料袋堵虫孔,将害虫杀死。
为使祁连山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水平得以全面提升,今后在防治森林病虫害的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认识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混交林营造,使林分结构得到有效改善,促使林木自身抗病虫能力不断加强,并将林区病虫源全面清除,确保林内卫生条件,提高病虫害检疫预测预报水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才能使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得到有效控制。另外,还应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队伍综合能力,将先进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综合运用,避免林区病虫害的发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祁连山地区森林资源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