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华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林业局 江西吉安 331600)
经济林主要是指生产中药材、水果等商品的树木,种植经济林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还能提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质量。同时也表明,我国积极主动进行经济林建设和发展,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助力。当前,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经济林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对调节农业结构、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市场经济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种植面积的不断减少,决定了我国农牧业的发展必须走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化发展道路。发展建设经济林,一方面可以丰富食材种类,改善我国人民饮食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农用地的工作压力。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经济林发展,既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又可以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对促进农民创业、致富具有积极作用。
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今天,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其社会属性。林业资源可为社会生活提供充足的原料,特别是林业资源的研发和经济林木的种植,更能适应时代要求。同时,部分树木是“宝贝”,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经济价值。尤其是在经济林种植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部分山区或农村大规模推广经济林,可以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许多经济发展绿色植物不仅可以生产经济林产品,还具有观赏性,同时能够充分发挥环保作用,如干旱气候地区的集果、材、叶、绿为一体的银杏树。因此,今后在建设环保林、在平原地区建设林网和田间防护林带、在大城市和农村进行园林绿化、疏林造林时,都要慎重考虑对于绿色植物品种的选择。要注意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结合,促进林业的稳步发展。
在我国,经济林木种植总面积很大,经济林产品种类很多,在各行各业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许多经济林产品是生产加工的原料。通过对商品进行深加工,不仅可以完成原料的升值,还可以制造无数的产品,如松节油可用于造纸工业,木器漆可用于化工厂、纺织品,等等。
可见,经济林在生产制造方面的发展应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绿色生态、社会发展的统一。在社会经济取得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善,环境保护力度随之提升。经济的大力发展可以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及落实。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林业基础设施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标准化程度较低。许多经济林种植者在建设经济林时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建设的必要性,随意施用化肥等会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导致经济林标准化水平不稳定,经济林质量明显下降,对经济林的建设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政府有关部门对经济林宏观经济总体规划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产业发展规划不科学、对经济林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大、经济林生产制造效率不够、工业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标准将家庭种植户种植技术和采后加工技术发展限制在一定水平,导致种植户在储运经济林产品时很容易出现混运现象,使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经济林产品市场的要求。
在选择经济林绿化植物时,多数种植者选择梨、桃、苹果等大道鲜果绿化植物,很少选择工业生产、食品工业等原料林绿化植物,导致出现经济林衰退现象。低效、低质、低产等问题不仅阻碍了对于经济林原料的利用,而且会持续导致经济林绿化植物结构单一现象的发生。
现阶段我国经济林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个体经营。许多经济林产业园区种植技术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导致经济林产品质量和经营方式、经营水平参差不齐,不仅阻碍了经济林林木生长,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济林的发展。也有一些经济林产业园区因为缺乏人力资本,及时选择放弃对经济林林木的经营,在消耗森林资源的同时,也给自身造成了一定的财产损失。
由于森林树木被大量砍伐,生态环境遭受各种破坏,促使很多野生经济林资源不断减少,有的品种甚至濒临灭绝。例如,对红豆杉、野生黄连等品种的过度开发,加上缺乏一定的保护力度,导致这些品种被划分为濒危物种。很多山区为了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大肆开辟果园,没有建立合理并且统一的规划方案,最终造成山体的水分不断流失,对周边环境带来沉重负担。加上一部分山区对森林资源的认知程度较低,导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始终不够[2]。
很多地方在发展经济林产业时并没有坚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原则,所以无法充分使得经济林发挥作用,最终造成了有很多劣质并且低产经济林的出现。另外,还有一些地方的群众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林带来的收益,不但不重视对经济林的规划布局,而且还认为经济林建设的面积越大获得的利润将会越高,忽视了集约经营及管理投入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当地的经济林可能会低产又劣质,甚至会导致一些经济林建设工程最终走向不可挽救的地步。例如:某乡镇在开发茶叶种植项目时,由于没有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对外商的经济实力及信誉度并不了解,在少量资金到位之后就开始毁林开山种茶苗,一旦后续资金不到位,这项工程就不得不终止,这对于乡镇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严重影响。
经济林产业具有税收优惠、专业化的特点,它是对社会发展的自动化控制。政府要充分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林业各主管部门的和谐互动。为促进我国经济林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有效的经济林发展建设规划方案,充分保证我国经济林的高效、增产、优质[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经济林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林要想有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拓展市场,结合当地土壤条件和类型优势,摒弃传统的经济林生产制造经营模式,使得经济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科学生产经营,引进工业化生产技术,使经济林生产更加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能够使经济林生产不再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提高经济林产品产量与质量的同时,推动经济林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经济林的种植技术方法和经营方式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很可能会出现一些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水土流失问题。种植经济林木前,必须先开山、挖洞。在培植树木时,必须进行除草、挖土。此类工作都会破坏道路植物群落,造成路面土层松散,在降水后可能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合理处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需要在植树过程中选择轮作等种植方式,有效开展疏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不断发展,经济林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林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有效利用新技术,充分开发、设计和使用经济林产品,更好地满足经济林产品的市场需求。在经济林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浪费,要充分挖掘这些废弃物的利用价值,推广利用和生产加工,既可以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合理避免污染[4]。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山区开始出现乱砍滥伐林木及随意烧山等情况,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森林资源。发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部门缺乏环保意识,另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促使人们的思想逐渐变成了重经济、轻生态。由此可见,需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其间可以结合当地或者其他地区的生态危害实例,促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转变,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两者不仅存在对立的一面,同时还存在统一的一面。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5],要促使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林的发展
在生态林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及适地适树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性、优越性。其间需要采用和各地生态环境条件相匹配的高效配置模式,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比如:在大巴山北坡的低山地带,可以选择种茶、花椒、香椿及山茱萸等相对经济的树种,通过营造生态经济型的防护林,不仅可以利用地理及资源方面的优势,防止出现水土流失,还能帮助农户摆脱贫困并走向致富的道路[6]。
一般来说,经济林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使林业得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建设的主体作用,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建设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推动经济林发展,同时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更有力地完成经济林业产业链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