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及技术推广对策

2021-12-01 11:35霍学立高春艳
乡村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田间管理除草杂草

霍学立 高春艳

(鄄城县引马镇人民政府,山东 菏泽 276400)

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更加重视农产品的安全与品质。我国农业生产部门、相关种植领域也更加注重探索绿色农产品种植管理技术。

小麦在我国种植面积较广,小麦制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为满足市场对小麦制品的需求、确保人们食用到健康、安全、绿色的小麦制品,有必要探究绿色小麦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切实提高绿色小麦产量,促进小麦种植业优化发展。

1 绿色小麦

绿色小麦是一种新型小麦,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等理念为指导,以新型育种、种植、管理技术为支持而生产的无污染、无公害、高品质小麦。相对于普通小麦,绿色小麦的食用、药用价值更高。据测定,绿色小麦蛋白质含量超过17%,是普通小麦的51倍以上;其硒含量、氨基酸总值、钙含量、脂溶性维生素含量均高于普通小麦2倍以上,且含有普通小麦不具备的碘元素(约0.55 mg/kg)。随着人们健康饮食意识、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小麦种植需求增大,做好绿色小麦种植管理工作、加大绿色小麦田间种植管理技术推广力度势在必行。

2 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2.1 加强苗期管理

为提高小麦植株成活率、保障小麦优质高产,需加强麦苗生长管理。例如,种子播种后,要对其生长环境进行观察,如发现土壤未覆盖严实应及时掩土,以保证小麦种子正常发芽、出苗;小麦大面积出苗后,要加强对麦苗生长状况的检查,根据麦苗生长情况,适时间苗、定苗、补苗[1]。如果基本苗出苗后没有达到预期标准,则需尽早进行间苗、补苗,时间一般为小麦二三叶期。为保证苗全、苗匀、苗齐,补苗时间不能晚于小麦起身期。补苗后应保证667 m2基本苗在25万~33万株(初冬)或33万~40万株(早春)。

2.2 加强杂草管理

杂草作为田间种植管理中常见的非种植植物,其生长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农作物争夺光照、水分、养分,影响农作物生长,降低农作物质量、产量;多数杂草可作为农作物害虫、致病微生物的寄主,成为病虫害传播的媒介,增加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风险。因此,在绿色小麦田间管理过程中,应重视杂草管理。首先,了解种植地块杂草生长习性,合理安排杂草处理时间,以免时间过晚导致杂草大面积生长,制约绿色小麦生长。其次,根据种植地块生长的杂草类型,合理选择除草方法,以免除草方法不当造成除草不彻底或使麦苗受害、生态环境遭到污染。最后,做好除草后的检查工作,查缺补漏,提高除草质量。

绿色小麦田间杂草以野燕麦、看麦娘、硬草、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和荠菜、播娘蒿、婆婆纳、田旋花等阔叶杂草为主,可采用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化学药剂防治技术进行综合治理。农业防治主要是指在小麦苗期、小麦返青期进行中耕,一方面可清除麦田杂草,另一方面可促进小麦生长。物理防治主要是指在杂草生长期定期到田间检查,采用人工除草方式清除杂草。该方法多用于小面积种植区域。该方法虽然除草彻底,但劳动强度大。化学药剂防治是杂草防治的首选方法,可借助机械设备实现短时间大范围除草。当前市场上的除草剂种类众多,合理选用除草剂是保证杂草防治质量的关键。以尖叶草防治为例,可选择炔草酯、甲基二磺隆、精噁唑禾草灵等除草剂。每667 m2使用8%炔草酯水乳剂40~70 mL或15%炔草酯水乳剂25~35 mL,也可每667 m2使用30 g/L的甲基二磺隆分散油悬浮剂20~30 mL或69 g/L的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50~60 mL或10%精噁唑禾草灵乳油50~60 mL或2%炔草酯联合6%精噁唑禾草灵乳油100~120 mL。通常,小麦播种后15~20 d即可开始除草,如果地块较为干旱,可适当延长除草时间,此时喷施除草剂不易发生药害且除草效果好;小麦返青期也是喷洒除草剂的最佳时期,此时杂草抗性弱,死草率高。注意小麦拔节期使用化学药剂发生药害风险高,不适宜使用除草剂除草。

2.3 加强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需要视麦情而定,以充分发挥其在小麦根系活力保持,分蘖总量增加,小麦叶片功期延长,小麦早衰与贪青预防,小麦抗病虫害能力提升等方面的作用。第一,小麦拔节期需浇好水,施好肥。拔节期浇好水,施好肥可促进小穗分化,提高小麦成穗率,提高小麦品质。墒情适宜麦田,争取在小麦起身拔节期进行第1次水肥管理;墒情不足麦田,小麦返青后起身前浇第1水,拔节期浇第2水。第二,小麦返青期耗水量少,故不宜多浇水。如遇干旱,出现群体不足问题,则需浇施起身水肥,以提高小麦的成穗率。第三,抽穗期做好水肥管理工作。抽穗期是小麦增产的关键时期,该时期除积极防治病虫害外,还需做好水肥管理工作,以切实提高光合效率,争取粒饱、粒重。如果麦田群体不足,则应及时追加氮肥,通常以667 m2施硫铵15~20 kg、尿素5~10 kg等肥料为主。每667 m2氮肥净用量控制在1.5~2.0 kg,同时浇好扬花灌浆水,一般60 cm土层水分不足田间持水量60%时即可浇水;如果麦田群体较大,可选用“1%腐殖酸液+0.5%~1.0%尿素+0.2%~0.5%磷酸二氢钾”,以叶面喷施方式在小麦灌浆初、中期进行水肥管理,喷洒次数为2次,每次间隔5 d左右,目的在于抗倒伏,保千粒重。第四,小麦落黄后适当补水。小麦落黄后适当补水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小麦功能叶寿命,防止后期干热风危害,但浇水量不宜过多,且浇水前需关注天气预报,避免浇水后12 h内出现降雨、大风。

2.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导致小麦减产的主要因素,在绿色小麦田间管理中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要。基于经验,在病虫害防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当地小麦流行病虫害进行全面分析,了解病虫害的主要发生类型;②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理念;③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类防治对策,科学防治小麦病虫害;④注重总结防治经验,不断提升小麦病虫害防治能力。

小麦种植中最常见的病虫害是蚜虫和赤霉病。蚜虫主要通过吸食小麦茎、叶、穗等部位的汁液,影响小麦生长。防治小麦蚜虫的建议如下:①重视品种及种子筛选,首选抗病虫害性强、适应性强、产量高的小麦品种,且播种前剔除干瘪、病虫害种子,以提高种子成活率,降低出苗期病虫害发生率;②根据小麦生长需求合理施加氮、磷、钾等肥料,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③利用拌种/包衣技术(如每100 kg种子用吡虫啉种衣剂1.4~2.5 kg)降低小麦蚜虫基数,降低虫害发生率;④在小麦孕穗期、灌浆期,根据麦田蚜虫发生情况选用20%呋虫胺悬浮剂(15~30mg/hm2)、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50~180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7.5~52.5 g/hm2)等化学药剂防治。赤霉病从小麦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小麦受害后千粒重降低、质量差,最终会对产量造成巨大影响。对赤霉病进行防治时,除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管理提高小麦抗病能力外,还需抓好齐穗期至盛花期防治工作。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是赤霉病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此期种植户需根据麦田赤霉病发生情况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物防治。一般在扬花10%时施药,每667 m2使用多菌灵50~80 g。如果用药后连续几天均为高温高湿天气,则需在用药7 d左右再次喷药。

3 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推广意义与对策

3.1 推广意义

3.1.1 有利于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绿色小麦田间种植管理技术是根据绿色小麦种植要求,运用一系列生物措施、物理措施、化学措施等增强小麦对种植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土壤、气候、水文等环境因素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消除病虫害威胁,提高小麦品质、产量的技术。因此,推广应用绿色小麦田间种植管理技术可降低环境因素、病虫害因素等对小麦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同时可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安全饮食、健康生活的追求。

3.1.2 有利于农村农业事业优化发展。绿色小麦的食用价值决定其在市场中的经济价值。随着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水平的提升,绿色小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绿色小麦相关产品类型势必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绿色食品产业链形成,从而有利于构建农村农业新经济体系,促进农村农业事业优化发展。而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提升的关键在于技术推广。例如,基于技术推广,种植户可运用先进设备测定种植区域的土壤情况,并根据土壤供肥供水性能,结合绿色小麦生长需求,制订合理的施肥方案,让水肥管理更具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从而保证小麦品质,提高小麦产量。

3.1.3 有利于加快构建食品安全体系。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我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稳定影响极大。绿色小麦作为无公害、无污染食品,推广其田间管理技术有利于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可为我国食品安全体系构建提供驱动力。同时,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可减少化学农药污染,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3.2 推广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推广现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相关工作人员认知水平有限,推广内容简短,不利于农户掌握和使用该项技术;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推广仍以传统方法为主,媒体渠道利用率不高,不利于扩大推广范围、提高推广效率;推广投入不足,使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推广因受到资金、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而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加强推广策略研究,解决上述推广问题的同时,提高推广能力与水平。

3.3 推广策略

3.3.1 加大对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的宣传力度。国家政府部门可以适当给予种植人员一些鼓励,使其自发地了解和学习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积极主动地推广与应用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举办一些有关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的座谈会,或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性,将绿色种植技术的优势在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平台中宣传,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也可以发挥传统宣传方式的应用价值,通过宣传栏、条幅、大喇叭、展示墙等宣传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3.3.2 大力扶持种植绿色小麦。在推广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和管理单位应切实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扶持手段,以推动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的全面普及。第一,政府部门应系统评估绿色小麦在区域内的种植优势,将绿色小麦打造成特色农产品,积极创建区域绿色小麦品牌,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绿色小麦种植农户、绿色小麦加工企业等制定扶持政策。第二,拓宽资金获取途径,为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充足、稳定的后援支持。第三,给予种植户一定的技术支持,即相关部门可以拟派掌握先进技术理念的人员进行现场教学指导,以提升种植户的种植水平,进而提升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的应用效果和质量[3],助推该技术的推广。

3.3.3 加快相关体系构建,保障推广工作有序开展。要想让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得到更广泛、更高效的推广,需结合实际情况加快相关体系构建。首先,以种植制度为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化种植制度体系,使种植户对小麦耕作条件、种植时间、种植布局等有全面的了解,高效推广应用绿色、高质、高效小麦种植模式。其次,积极引入先进种植技术,加快构建绿色、高质、高效的小麦种植技术体系,以便高产技术、生态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等在小麦种植中得到合理应用。最后,树立灾害预防意识,加快构建防灾减灾体系,通过小麦流行病虫害监测、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预案制定、抗灾防灾减灾技术宣传等,实现绿色小麦种植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4]。

3.3.4 打造绿色小麦种植示范基地。在推广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时,需积极打造绿色小麦种植基地,其不仅可以扩增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的传播范围,而且可以起到更强的宣传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现有种植模式的改变[5]。

第一,在绿色小麦适宜区建立示范县或示范村;第二,在示范基地内大范围种植优质品种,实施农技创新工程;第三,定期组织农户到示范区参观,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农户认知,提高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度;第四,增设农机农技咨询点,用以解答农户疑问,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种植水平;第五,鼓励科研人员进行技术研究,使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适用于各类种植环境。

4 结语

在绿色小麦种植过程中,掌握田间管理技术十分关键。相关种植人员需要全面掌握田间管理技术,提高小麦种植质量。同时,相关推广人员需要能够运用科学、有效的推广对策使种植户掌握绿色小麦种植与管理技巧,从而提高种植户生产绿色小麦的能力。

猜你喜欢
田间管理除草杂草
20220508 水田除草机的研制及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
玉米除草、追肥 记住这些“黄金时段”
无花果田间管理
拔杂草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洪洞:立即防除麦田杂草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小麦播种后 除草最佳时间别错过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拔掉心中的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