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立宏
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师范毕业生,1980 年1 月走上中学语文教师、班主任的岗位,3 年后,被破格提拔为中学教导主任兼年级组长。1991 年6 月起,我担任江苏省高邮市教育局秘书一职,此后任市教育局多个科室负责人,2004 年5 月,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工作,我先后在长宁、静安、虹口区教育学院工作。这期间,我先后从事区域性教研、科研的指导管理及区校重点课改项目开发与指导工作,还作为“上海市首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区(县)中心组办公室成员,参与了上海市名校长、名师培养的许多工作。在42 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努力深耕基础教育实践与研究,在区域教育和学校课改引领过程中直面痛点、破解难点、聚焦热点、点燃亮点,探求学校教育教学改进之道。
生活中蕴藏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从教书育人、学科育人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围绕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还是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作为教师都必须巧引生活的活水源头,使之成为优质鲜活的学校教育资源。
近十多年来,我先后领衔了上海市相关区域的“‘长江之旅’研究性学习”“行走上海、阅读上海”“场馆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课程建设”等多个“行走阅读类”学生学习项目。以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为行走路线,中小学生利用暑假时间,丰富学习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上海这座城市的行走探究过程中,从红色场馆资源的挖掘利用中,深度阅读、解析上海城市这本“书”,感受东方明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明璀璨,激发学生对建设全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等五大中心和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豪情自信,从而更好地学习成长。其中,“行走上海、阅读上海”课程荣获全国教育创新成果优秀奖,并在全国教育创新年会上展示;“场馆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课程建设”获得了上海市教研室主任论坛——常春藤论坛银奖。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引领我在上海市虹口区中学区校合作项目实践中注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真实与关键问题的发现、解决,中学区校合作项目是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自2011 年起连续11 年的重点推进项目,项目以一年为周期,切口小,紧扣“课程建设”“教学改进”两大关键词,11年间共已开展500 多项中学区校合作项目实践,全区各中学有效开展富有本区特色的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推进学校及区域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进实践,从而有效探索形成了一条真正的群众性教育科研新路,成为与“科研课题”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并行的又一条教育科研之路,在上海市独树一帜,有效地引领了区域内的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区校合作项目已成为享誉上海及全国各地的课改品牌。
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下的学校制度规范与民主文化。围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学校规范办学与科学管理,我积极探讨“一校一章程”“学校发展三年发展规划”“学校‘规准’落实与课程建设及教学改进”实践中的优化之道。针对学校文书的规范运转,我提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文书运转“五分法”科学分类标准:对接国家政府机关的学校行政管理类公文;现代学校民主办学科学类专业文书;现代学校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类专业文书;现代学校教师教学实践、评估反思类文书;现代学校教育新闻宣传类常用文书,以此推动中小学校充分认识不同类别学校文书的功能作用,提高学校工作的规范性。
学校管理文化与平安校园建设。在教育行政部门担任秘书及多个行政和事业科室的负责人,协助局领导处理基层学校突发事件,一方面我认真调查分析发生在本地中小学、幼儿园的每一起校园伤害事故,从事故发生过程及其造成的危害中,梳理出学校管理的漏洞、学校领导和教师管理行为中的失范之处;另一方面,我查阅文献、借助网络,认真收集并整理分析大量的校园伤害案例,出版专著《中小学校园伤害诉讼案例面面观》。
建立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校本研修文化。2004 年,我作为上海市校本研修“八区联动”的专业引领人员及上海市长宁区项目工作联络员,在顾泠沅教授指导下推进所在区域校本研修工作,校本研修成为推进区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我执笔开发上海市级课题、长宁区龙头项目“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区域教师教育”,并担任工作小组副组长。此后,这一课题获上海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围绕校本研修实践,我先后出版了《校本研修专论》《教研活动实践创新》《课堂场景与教育智慧——基于中学语文课堂的“关键教育事件”解析》。
在不断学习中保持对学校发展与管理的前瞻力。在江苏省高邮市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我较好地发展了自身的媒体素养,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学习和成长空间,也为中小学、幼儿园的发展带来了极其宝贵的契机,基于此,在《论计算机给中小学带来的五项革命》一文中,我提出了“中小学学科课程和教学理念的革命”“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命”“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革命”“学校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和综合管理模式的革命”“学生学习信息传播源的革命”,这五个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指导与引领价值。
努力做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管理升级的推动者。我始终关注、不懈学习教育信息化的动态发展,努力与时代同行。1997 至2004 年间,我在江苏省高邮市主持了教师从幻灯片制作到课件制作,再到“互联网形势下的学与教”三轮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教师现代技术全员大培训。经过与中小学校的共同努力,成功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县域教育信息化实验区。我先后执笔江苏省高邮市、江苏省扬州市、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教科局以及十多所中小学校关于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应用的五年发展规划或相关创建方案,并应邀指导山西省盐湖区教科局成功创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国家级实验区。
在微观层面探索智慧校园、智慧课堂的优化实践。近年来,我与区内外多个学科教师一起,从智慧校园、智慧课堂视角解析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的实践之道,从校长及教师的智慧管理、智慧教学及教育智慧出发,助力基层学校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专业成长。在教师教学应用和学生学法改革层面,通过“1/10 数学微课”“以微课程为基础,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项目实践,优化了微视频、微信的教学应用功能,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创新学习借力智慧学习,核心素养有了新的发展提升;在学校层面,我与区域内的相关学校开展了《数字化平台下的“交互阅读”之实践研究》《自适应训练平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字化环境下分层递进教学新授课的范式研究》等项目实践。
在抗疫困难时刻洞悉学校教育的特殊资源。2020 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在特殊时期,我认真分析危机情形下的学校教育困境与机遇,我认识到,疫情下“后疫情”及“疫情后”的学校教育要求中小学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进行特殊时期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一方面,“后疫情”环境下的线上教学并非简单的“信息技术+线下课堂”的机械组合和叠加,停课不停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效选用教学方法,有其特殊的规律可循,同时更需要结合学校全学期(学年)的教学内容作统整安排,以针对特殊时期的学习环境、条件等,精选教学内容,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另一方面,疫情是磨难,抗疫精神是教育资源,中小学校应巧用活用资源。此外,师生在“后疫情”下的心理问题亟须疏导调适,教师的职业状态、专业境界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效果,影响着全民抗疫大局的成果。为此,面向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针对全国学校抗疫教学实际,我开发并启动“校园抗疫·教师培训”十大专题线上公益讲座。这些公益讲座较好地配合了教育部关于“校园抗疫”的部署,为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双减”“五项管理”是2021年全国基础教育的热点,当下,中小学校在执行“双减”文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于,孤立地看待减轻校内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两项工作,缺少联系整合的工作思路,也耗散了学校领导层与一线教师的工作精力。
分别于2021 年6 月1 日、2021 年9 月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教育部颁发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与“五项管理”“双减”文件实施及学习宣传时间重合较多,且共同体现了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呵护,对中小学生应享有学习权、休息权等的保护,都需要中小学校予以高度重视,有效强化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的力度。中小学、幼儿园的校长、园长必须以整合的思维,有机融合普法教育与“五项管理”和“双减”。实践证明,以系统的思维,进行彼此联系的学习与贯彻,既减轻了因分散学习落实带来的低效现象,又增强了工作力度:一方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贯彻角度认识推进“双减”“五项管理”的意义,分析诸文件相关条款的内容联系,有利于从更高层面——依法治国的高度加大“双减”“五项管理”的贯彻力度,赋予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的法律执行意识,这是筑牢学校安全墙、优质品牌办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将落实“双减”“五项管理”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的重要抓手,协同行动落实,也有效避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学习停留在务虚层面,而收到真正的实效、长效。
就“作业管理”来说,“双减”“五项管理”文件明确了学校布置的学生课后作业时间总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学生休息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要求不得超出规定增加作业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并将睡眠管理的内容纳入休息权保护中,要求学校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不得要求学生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前到校参加课程教学活动等。这些都显示,将上述若干文件有效作对照阅读,我们会更好地从依法治校、依法施教的角度,更好地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规范学校办学及教师教学行为,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益。
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融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代洪流中。回溯富有中国特色现代教研制度的建立过程,我进一步坚定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制度的高度政策自信、制度自信,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历史发展回顾中,中国基础教育经历了从学历补偿提升教育到校本研修常态实践的专业发展历程,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质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及其带来的教师社会地位提升、教师所肩负的教书育人使命的神圣。
消弥学校发展痛点,破解课改实践难点。担任北京大学国培校本研修云南省、贵州省项目首席指导专家,我通过调研发现,制约偏远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课改实践的,是不少学校领导及教师对这一轮新课程改革,尤其是校本课程缺少足够自信心。在不少人看来,穷乡僻壤,何谈课程资源?对于课程改革、对于校本课程建设,他们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山村教师们应克服在校本课程建设上的自卑心理,树立和增强课程开发的自信。由于其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原生态,许多资源非常精彩,是校本课程资源库中独特、富有魅力的一枝奇葩。经过努力,一批散发着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校本课程陆续开发,也较好地坚定了山村教师课改理念和信心,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及研究人员,我们既要做指挥员,也要做战斗员;既要能帮助学校在战略高度规划设计,又要能微观入手,进行具体的学校课程与教学改进指导;既要有润物无声、踏雪无痕的艺术,又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