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计育,李永荣,陈智坤,王 刚
特约编辑:艾 华
【导读】薄壳山核桃是集优质坚果、园林绿化、木本油料和珍贵木材于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型树种,原产于美洲,进入我国的历史有120 多年。相比柑桔、苹果等水果,薄壳山核桃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多少显得有些陌生,但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们一直在为产业的发展默默奉献。
薄壳山核桃原产于美国、摩西哥,1900 年引入我国,迄今已有120 年的历史。薄壳山核桃具有果壳薄、含仁率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特点,是名副其实的保健食品,深受消费者的亲睐,消费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薄壳山核桃坚果年产量仅1 000 t 左右,而且主要用于苗木繁育,由此可见薄壳山核桃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随着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的选育[1]和富根容器苗育苗技术的攻克[2-6],薄壳山核桃已推广到江苏、安徽、浙江、云南等十余个省份。薄壳山核桃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建园方面。第一,品种问题突出。一方面,部分果农对薄壳山核桃这一外来树种认知度不够,误种植了薄壳核桃。实际上,前者属于胡桃科山核桃属,后者属于胡桃科核桃属。另一方面,薄壳山核桃品种命名混乱,存在“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由于种苗来源不同,在新建果园中,同一个品种的种苗可能名字不同,而不同品种的种苗可能名字相同,导致授粉品种搭配错误,影响坚果产量。第二,苗木质量问题。薄壳山核桃是深根性树种,采用传统的直接播种育苗的方法,培育的裸根苗,主根发达、侧根少,导致苗木移栽成活率很低,恢复期长,建园慢,后期会生长成“小老苗”,直接影响果园经济效益。对此,富根容器苗培育技术应运而生。富根容器苗包括小容器苗和大容器苗,可以培育侧根发达的富根容器苗。江苏泗洪县城东碧根果生态园2018 年春种植薄壳山核桃富根小容器苗(2 年生苗)成活率99%以上,且恢复生长快,2019 年苗木枝条平均生长量均在1.5 m 以上,地径平均生长量2 cm 以上。生产实践表明,种植富根容器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基本无缓苗,建园快,标准化水平高,有利于提早收益。调研发现,部分果农为了节约投资成本,选择种植裸根苗,由于成活率低,多次补植,果园苗木仍参差不齐,费时费工,面对不断增加的投资,少数果农甚至面临“破产”。第三,果园生态环境差。薄壳山核桃是深根性树种,根系分布在1 m以上,要求土壤深厚、排水性和透气性好。为了不与粮争地,薄壳山核桃大多种植在低山、丘陵地带,这类土壤耕作层仅在20 cm 左右,土质黏重,透气透水性差,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微生物的种类、种群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也低。第四,建园水平低。薄壳山核桃是收益可达上百年的“子孙树”,但是见效慢,需要较长时间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我国薄壳山核桃生产经验、良种壮苗量都不足,苗木质量、品种搭配也存在较大的风险。
二是果园管理方面。第一,成年树不结果或结果量偏少。主要原因有:品种混杂,授粉受精不良,影响结果和产量;部分果园水肥充足,薄壳山核桃生长量大,没有通过修剪控制树冠,导致树生长旺盛,结果枝组过少,影响产量;部分果园水肥供应不足,落花落果严重;株行距小,果园郁闭,通风透光性差,影响花芽分化。第二,成年树坚果果实不饱满,空壳现象较多。主要原因有:授粉受精不良;土壤肥水不足,又选种了大果型品种,尤其是马罕,导致坚果不饱满,大小年现象明显;薄壳山核桃对水分要求高,尤其是果实灌浆期遇到天气干旱,果农没有及时浇水。第三,薄壳山核桃林间或林下经济有待研究。薄壳山核桃见效慢,而且每667 m2种植不超过14 株,可以充分利用林间土地资源,达到“以短养长、以地养地”的目的。目前,幼龄果园林间主要间作山芋、花生等作物,但这两种作物连作障碍大。有的果园间作小麦、水稻等高秆作物,甚至不留定植带,紧贴着树种,严重影响薄壳山核桃的生长,甚至造成树体死亡。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第一,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建设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库。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栽培品种主要来源于美国,如“波尼”“马罕”“威奇塔”等,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中,只有“金华”“绍兴”在全国推广应用。因此,需要加大优良品种的选育力度,储备品种资源。目前,我国各地的实生品种资源数量很大,陆续进入了挂果期,可以通过对这些资源的调查,从中选育大果型、果形好、高油、抗虫性强、抗病性强或丰产性好等优良种质资源;同步开展针对性强的杂交选育工作,建立永久性的种质资源库,为薄壳山核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品种储备。
第二,优良品种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的研究开发应用。针对薄壳山核桃品种混杂,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手段开展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形成分子身份证,为薄壳山核桃品种鉴定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开展薄壳山核桃土壤改良技术研究。根据薄壳山核桃生长特性,从土壤特性、水肥、微生物环境、有机质等方面对土壤进行改良技术研究,改善土壤生态,有利于缓解果树大小年现象,为生产薄壳山核桃优质坚果奠定基础。即每667 m2施3~5 t 腐熟有机肥(如猪粪、羊粪、鸡粪等),然后利用大型挖掘机全园深翻,深度应在1 m 以上,或挖种植沟、穴,沟(穴)宽度也应在1 m 以上,施足有机肥,再回土种植。
第四,开展控制薄壳山核桃大小年现象技术研究。薄壳山核桃大小年现象明显,严重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可以通过研究水分管理、肥料管理,尤其是氮素、土壤性质(土壤厚度、透气性、透水性)、修剪、种植密度、花果管理(花芽分化)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形成控制薄壳山核桃大小年技术研究体系,指导产业发展。
第五,开展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调控机理及其技术研究。经调查,在配置授粉树的条件下,薄壳山核桃部分品种落果严重,如“马罕”的落果率达到87.22%[7],“波尼”落果率60%以上。不同品种花粉授粉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对果实品质存在显著影响[8]。另外,薄壳山核桃“大小年”现象明显,大年时,应促进幼果早期脱落,保证当年花芽分化的形成,确保次年果实产量;小年时,减少幼果脱落,确保当年产量。因此,开展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调控机理及其技术研究,对于科学有效调控果实负载量,稳产高质量坚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进而推动薄壳山核桃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薄壳山核桃林间和林下经济研究。薄壳山核桃果园每667 m2数量不高于14 株,幼年果园林间空间大,成年果园林下空间大。因此,研究林间或林下套作,科学合理选择经济作物,实现与薄壳山核桃“共生、互利、互惠”的效果,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利于生态平衡。
第七,薄壳山核桃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随着薄壳山核桃种植面积的持续增加,尤其是局部地区单一物种种植面积较大,加之对薄壳山核桃病虫害发生和危害机理认识和研究不够深入的情况下,局部暴发病虫害的可能性大。因此,要提前开展薄壳山核桃病虫害的危害和防治工作,尤其是天牛、黑斑病、疮痂病等对薄壳山核桃危害极大的虫害和病害。
第八,薄壳山核桃机械化配套技术研究。薄壳山核桃是高大乔木,结果期长,是最适应机械化的树种之一。因此,果农应根据资金情况,合理规划果园的大小。按照小果园3.33~6.67 hm2、中果园20~33.3 hm2、大果园66.7 hm2左右,进行合理规划,便于经营管理。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城镇化进程快,农村劳动力锐减,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树形选择、修剪、土肥水管理、杂草控制、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系统研究机械化配套技术,进行省力化栽培,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二是推动科技人员下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地方政府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加大科技帮扶力量。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科技镇长团、科技特派员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转化科技成果,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科研人员应将薄壳山核桃果园规划、品种选择、品种鉴别、壮苗选择、土壤改良、种植、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采收加工贮藏等产业链的相应关键技术,整理形成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材料,组织培训和实地指导,全程把关,确保建成精品果园。
三是培养各类型人才,促进薄壳山核桃持续健康发展。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发展,要培养3 支不同层次的队伍,以解决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关键问题。第一支队伍是科学研究团队,针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由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组成;第二支队伍是科技推广团队,主要是对科学研究成果,包括新品种、新技术等进行示范推广,主要由科研院所和地方农技推广人员组成,但是目前地方科技人员在这方面的专业性不强,需要加强培训,或引进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第三支队伍是一线的技术工人,包括果农、新型农民、技术人员等,主要负责执行关键技术,包括育苗技术、建园技术、整形修剪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今后的机械采收技术等。目前熟练掌握薄壳山核桃生产技术的工人非常缺乏,对于将薄壳山核桃作为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树种的地方,更应该注重加强这些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