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曌华
(庆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
在我国,紫花苜蓿已有近2 000 多年的种植历史,是畜牧业发展首选牧草之一。紫花苜蓿属豆科多年生牧草,1 kg紫花苜蓿粉能够替代0.25 kg 豆饼,应用于畜牧养殖中能够极大地降低养殖成本。不仅如此,紫花苜蓿大规模种植时,能够起到改土肥田、保持水土的作用。在紫花苜蓿种植中,栽培管理是否到位,病虫害防治是否及时,均会对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因此研究分析紫花苜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意义重大。
首先,紫花苜蓿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粗蛋白质、无机盐、氨基酸等,同时具备良好的适口性,被誉为“牧草之王”。紫花苜蓿属于优质牧草,产量高,在畜牧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相关研究数据资料显示,每1 kg 优质干紫花苜蓿草粉能够替代0.8 kg精饲料。紫花苜蓿富含蛋白质,每0.067 hm2紫花苜蓿能够生产出150 kg 蛋白质,紫花苜蓿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在20%左右,和玉米相比较而言,要高出近1.5 倍。紫花苜蓿用途非常广泛,能够进行青饲、青贮或晒制干草,喂食给畜禽,并且幼嫩的苜蓿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能够很好地满足畜禽对于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紫花苜蓿草粉可以配制成全价配合料及颗粒料,能具备更高的适口性。当前,紫花苜蓿大多和苇状羊茅、无芒雀麦等牧草混播,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牧草的食用价值,保证牧草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能够避免畜禽过量采食紫花苜蓿引发膨胀病[1]。
其次,紫花苜蓿能够起到保持水土、改土培肥的效果。紫花苜蓿的根系入土较深,根瘤菌能够起到良好的固氮作用。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每0.067 hm2紫花苜蓿种植3 年时间能够固定近20 kg 氮素,其作用和40 kg 尿素相当。不仅如此,每0.067 hm23 年生紫花苜蓿,能够留根茬1 500 kg 左右,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含氮量。每0.067 hm2紫花苜蓿生长6年后,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含量能够增加近2倍。现阶段,我国多个地区均将紫花苜蓿作为轮作倒茬的重要作物。紫花苜蓿的根系生长非常繁茂,水土保持效果颇佳,凡是种植紫花苜蓿的区域,均不会出现水土流失等现象。此外,紫花苜蓿还是绿色无公害食品,尤其是苜蓿芽菜、早春幼嫩苜蓿枝芽,能够供人们食用。
在紫花苜蓿种植前,要认真做好选种工作,保证选种的适宜性,提高产量。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结合本地土壤、气候、温湿度、降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合理化的选种。要留意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秋眠级差异,秋眠级较低品种返青晚,收割后再生速度慢,产量不高。休眠级较高的品种虽然生长快,产量高,但是却不具备较高的抗寒能力,在低温地区不适宜种植。基于此,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秋眠级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大多选择秋眠级3~5的品种,山区则大多选择秋眠级较低的品种种植。
紫花苜蓿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对于土壤的要求不高,但要想保证其产量和质量,应选择地势平坦、肥力充足、给排水便利的地块,最好选择砂壤土,pH 值在7~8 最为适宜。要采取轮作模式,可以和禾本科作物轮作,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促进生长。完成选地工作后要及时整地,对土壤进行深翻,耕地深度控制在25 cm左右即可,将板结的土块压碎并耙平,接受阳光的暴晒,杀灭病菌及虫卵。在整地的过程中,要配合做好底肥施加工作,一般情况下,每0.067 hm2地施1 500 kg充分腐熟发酵的农家有机肥即可,并配合使用40 kg 复合肥、100 kg过磷酸钙,提高土壤肥力,为紫花苜蓿的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2]。
紫花苜蓿种植前,需要进行种子处理,这是一项关键工作。将紫花苜蓿种子放置于55℃左右的温水中浸泡10 min,将浮籽清理掉。然后再将完好的种子放置于冷水浸泡12 h,取出后放置于15℃环境下进行催芽,一般催芽2 d 即可进行播种,有助于尽早出苗,提高出苗率。此外,在种子中拌入适量根瘤菌,能够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3]。
要合理控制好播种时间,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宜时间、温度播种。春季播种应在4 月中下旬地温达到10℃左右的时候开始播种,夏季播种应在6 月雨后播种,7 月中下旬后应停止播种。在紫花苜蓿播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条播方式,使用播种机进行播种、覆土、镇压一体化作业,行距控制在30 cm左右为宜。每0.067 hm2地播种量控制在1 kg左右即可。要控制好播种深度,开沟深度控制在5 cm,播种后覆盖1 cm厚度薄土。
田间管理中,首先要做好中耕除草工作,种植当年紫花苜蓿长势并不理想,因此要及时进行除草,铲趟结合,返青后每次割草均要中耕除草1次,避免出现土壤板结的现象,同时要配合追肥,提高土壤肥力。追肥过程中,在紫花苜蓿返青期、收割后3 d,均要做好追肥工作,追肥可使用磷酸二铵。紫花苜蓿种植当年,在苗期应每0.067 hm2地施10 kg氮肥,促进生长。紫花苜蓿生长过程中,对于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及时进行灌溉也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现蕾期到开花前,牧草生长对于水分的需求量较大,结合土壤墒情、降雨状况等因素进行灌水。一般情况下,分别在春季和秋季各灌水1次即可,保证紫花苜蓿顺利越冬,加快返青。需要注意的是,如降雨量过大,则要及时排水,避免发生涝灾。最后,要做好除草工作,杂草大量生长会和紫花苜蓿争夺水分及养分,因此需要及时除草,针对小面积的杂草,可采用人工除草法,不会对紫花苜蓿造成伤害,除草效果佳,针对大面积杂草,应使用药剂除草,提高除草效率[4]。
紫花苜蓿生长期间,一旦发生病虫害,会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甚至会导致绝产。因此要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结合本地紫花苜蓿病虫害发病、流行趋势,提前落实防治工作。在防治工作中,要综合应用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防治技术,减轻环境污染。农业防治中,应从选地、整地、选种、浸种消毒等各项工作入手;物理防治中,可使用频振式杀虫灯、糖醋液、黄板等杀虫;生物防治中,可采用以虫治虫法、以菌治虫法;化学防治中,主要以化学药剂为主,要选用低毒、高效、无残留的化学药剂,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及农药残留。针对褐斑病及霜霉病,可使用质量分数4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200 倍液喷雾防治;针对白粉病可使用15%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针对锈病,可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防治;针对蚜虫,可使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 倍液防治,针对棉铃虫,可使用50%辛氯乳油1 000 倍液防治;针对甜菜夜蛾,可使用5%氟啶脲乳油3 000 倍液防治,均可起到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紫花苜蓿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适口性好,是不可多得的优质牧草,同时也具备良好的改土肥田、保持水土的效果。为更好地满足畜牧业发展需求及生态环境建设,要重视对紫花苜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掌握栽培技术要点,强化选地整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各项工作,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及质量,助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