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玲, 谢卫勇, 王安森, 路杰能, 叶鑫璇, 吴博, 闵水平
(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广东深圳 518116)
肩袖损伤是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体力劳动者和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的治疗方式多采用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1-2]。但肩袖损伤术后仍常见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遗留关节僵硬和肌腱粘连[3-4],发生率为3.1%~23%。术后疼痛往往夜间加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不利于术后局部组织的修复,阻碍康复训练的进行,迁延不愈会造成肩部肌群的萎缩和废用,进一步导致肩关节功能的下降,加重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目前,术后康复的主要方法包括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或局部封闭治疗,配合关节松动术,局部运用物理因子治疗如微波、超声波、体外冲击波等[5],缺点是药物具有胃肠道不良反应而局部理疗作用不持久[6]。近年来,中药内服、中药熏洗、针刺[7-8]、推拿[9]等中医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和研究越来越广泛。本研究将温针灸疗法应用于肩袖损伤修补术后的康复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6 年12 月至2018 年12 月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康复科病房及门诊收治的63 例肩袖损伤修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骨科运动损伤临床诊断》[10]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骨伤科学》[11]。①临床表现:主要为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夜间疼痛明显,活动时加重(尤其是做过头动作时),休息时常减轻。活动受限以上举受限最常见(主动受限而被动活动受限不明显),但继发肩关节粘连,主、被动活动也可表现为相同程度的受限。②体格检查:病程较长可伴有肩袖肌群萎缩;部分患者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在肩关节上方能触摸到捻发感。肱骨大结节、肱骨小结节及结节间沟压痛明显。肩关节活动度下降,最常见表现为上举受限和内旋受限,主动活动度明显小于被动活动度。肩袖肌群肌力下降。③影像学诊断:肩关节MRI 检查可进一步评估肩袖肌腱的质量、损伤的大小、肌腱退缩的程度等。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0 ~65 岁之间;③由龙岗区骨科医院运动医学科同一医生手术团队,进行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或者小切口开放修补术,且为术后第3周的患者;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①合并有心、脑、肝、肾等严重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有重度骨质疏松、肩关节新发外伤、结核、肿瘤及骨折可能的患者;③合并有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④过敏体质及对艾灸过敏的患者。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误入者;②研究资料不齐全而影响疗效判定者;③未按研究方案要求服药者;④由于各种原因未完成试验,中途退出者;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宜继续进行治疗者;⑥治疗过程中因肩部疼痛难以控制而使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的患者。
1.6.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微波治疗和超声波治疗)、作业治疗、关节松动术疗法。
1.6.1.1 微波治疗
采用日本株式会社微波康复理疗仪EMOCIA3720,频率2 450 mHz,波长12.25 cm,输出功率80 ~100 W,圆形辐射器。患者取端坐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理疗探头置于患处上方距离3 ~5 cm,每次治疗10 min,每天治疗1 次,每周治疗7次,连续治疗8周。
1.6.1.2 超声波治疗
采用日本欧技ES-2 型单频式超声治疗仪,超声频率1 mHz,脉冲理疗输出方式,输出功率1.5 W/cm2,治疗头5 cm2。患者取端坐位,充分暴露患肩,均匀涂上超声波耦合剂,接通电源,将治疗头紧贴治疗部位,采用移动法行缓慢画圈或往返移动,速度为2 ~3 cm/s,每次治疗15 min,每天治疗1 次,每周治疗7次,连续治疗8周。
1.6.1.3 作业治疗
指导患者使用滚筒、体操棒、肩梯进行锻炼,嘱患者每个动作必须达到关节的终末段,有一定的牵伸感而不伴剧痛为宜。每项10 min,共30 min,每天治疗1 次,每周治疗7 次,连续治疗8周。
1.6.1.4 关节松动术
治疗师根据术后患者疼痛级别、关节活动度及身体情况运用Ⅰ~Ⅳ级(澳大利亚Maitland 4级分法)关节松动训练[12]。训练后给予冰敷15 min。每次治疗20 min,每天治疗1 次,每周治疗7 次,连续治疗8周。
1.6.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方法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疗法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取穴:选取患侧肩三针:肩髃穴、肩贞穴、肩前穴。肩三针的取穴位置参考《靳三针临症配穴法》[13]进行定位。操作:患者取端坐位,充分暴露患侧上肢,所有取穴部位采用安多福0.1%PVP-Ⅰ消毒液进行严格消毒,采用一次性不锈钢针灸毫针(苏州环球针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30 mm×40 mm),均向肩关节方向直刺,避免进入关节腔内,进针深度30~35 mm,进针后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法,使针下得气。然后,在肩髃穴、肩贞穴、肩前穴针柄上各加一段长27 mm的艾段(南阳百草堂天然艾草制品有限公司产品,规格:18 mm × 27 mm),艾段底部与皮肤相距约20 mm,并统一用小纸片隔垫。点燃艾段底部,灸1壮,每次治疗30 min,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8周。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8 周后,观察2 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1]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对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7.1 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
采用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进行评定,该量表共分为5 个方面:分别从疼痛(P)、肩关节活动范围(ROM,R)、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A)、肌力(M)和关节局部形态(F)等5 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总分为100 分。P:根据患者自觉疼痛和影响活动评分,总分30 分;R:根据患侧肩关节ROM评分,总分25 分;A:根据7 项ADL 评分,总分35 分;M:根据Lovette 分类法,徒手肌力检查肩关节5大肌群(前屈、后伸、内旋、外旋和外展)的肌力进行综合评分,总分5 分;F:根据肩关节有无脱位、畸形、假关节形成及其程度进行评分,总分5分。分值越高,表示肩关节功能越好。
1.7.2 VAS评分
采用VAS 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具体的做法是使用一条长约10 cm 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0 分表示无痛,10 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
1.7.3 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 法,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32例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30.12 ± 5.30)岁。对照组31 例患者中,男20 例,女11 例;平均年龄(29.03±5.12)岁。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 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研究过程中,观察组失访2 例,对照组失访1 例。最终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纳入疗效统计。
表1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周后,2 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8 周后,观察组在改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肩袖损伤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Shoulder Function Rating Scale score i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otator cuff repair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周后,2 组患者的VAS 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VAS 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肩袖损伤术后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 i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otator cuff repair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恶心、呕吐、肢体麻木、药物过敏、皮肤烫伤、感染等与针刺和艾灸相关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4、8 周后,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得分逐渐升高,VAS 评分逐渐降低,说明常规康复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功能,并且持续治疗8周的效果更优。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疗法,治疗4、8 周后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温针灸能够更好地促进康复疗效的提升。另外,在缓解疼痛方面,尽管2 组在治疗8 周后取得一致的效果,但观察组在治疗第4周后已将VAS评分降至相当低水平,以致于治疗8周后与治疗4周后VAS评分比较显示无明显进步,说明观察组在控制疼痛症状、缩短疼痛时间方面有突出优势。
肩袖损伤归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本病及其术后往往出现疼痛、活动困难等并发症。肩袖固有的损伤及手术创伤,都对局部肌肉及筋膜造成损伤,使肩部容易受风寒湿邪侵袭,淫邪痹阻,不通则痛。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提出“肩背痹不举,血瘀肩中,不能动摇”,肩袖损伤术后局部瘀血内阻、气血不荣,故而疼痛缠绵难愈、夜间加重。针灸疗法的止痛效果是确切的[14]。韩济生院士[15]也通过研究证实了温针灸的镇痛效应。“温针法用之得当,则收效如桴鼓”,温针灸疗法临床运用广泛,长期以来为医家所重视[16]。温针的温通之力可补针力之不足,宜用于六淫之邪所侵袭而致的疾病,如久病经络空虚,荣卫之气不调等病,效果尤著。根据中医的整体与局部辨证关系,温针灸通过针刺与灸法的有机结合,使温热作用通过针炳沿针身传至穴位,同时,借艾灸的热力给穴位以温热刺激,兼有针刺和艾灸温通的双重作用,不仅能够温通局部,直达患处,加强补益气血、温经散寒、舒筋通络的功效,还具有调节脏腑经络气血、引导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17]。现代研究证明,针刺结合温热效应不仅可以调节机体整体状况,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神经兴奋性,激活中枢乙酰胆碱功能的活动、加速脑啡肽合成的释放,提高疼痛的阈值,还可以扩张肩部病损的血管和淋巴管,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减少炎性渗出,减轻肩部软组织的粘连[18]。因此,温针灸干预肩袖损伤术后的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抑制疼痛反应,为最终肩关节的功能恢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本研究观察组选取肩三针(肩髃穴、肩贞穴、肩前穴)进行温针灸。肩三针是岭南特色针灸疗法“靳三针”的组穴之一,取穴精而少,但结合解剖结构来看,肩针三穴相配增大了治疗范围,对顽固性肩关节疾病效果明显[13]。战永亮[17]研究证明,在肩三针行温针灸,与单纯针刺相比,能明显提高肩周炎治疗的有效率,且能更好地减轻疼痛指数。但笔者认为,肩袖损伤术后早期不适合进行肩关节周围的温针灸治疗,一来是术后肩关节局部有伤口,需要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其次是术后早期炎症渗出较多,进行针刺容易增加感染的风险并引起疼痛激惹。
本研究表明,温针灸能够明显缩短疼痛的时间、促进肩袖损伤术后功能的康复,其原因可能主要是通过快速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症状,增加了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和依从性,从而加速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取穴少、不良反应少并且可以重复操作,也为中医针灸干预骨科疾病的术后康复提供了新思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还存在样本量太小、缺乏多中心试验等不足之处,今后将针对观察组降低疼痛具体时间节点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工作,以期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