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良 魏常锦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2020年12月,福建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2017年、2018年立项的省级职业院校专业群实训基地培育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审,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加工与制造专业群实训基地通过了验收,并被遴选为福建省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学院紧扣南平市农产品加工与检测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需求,按照社会需求、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的重点需要,拓宽服务产业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建成集实践教学、职工培训、技能竞赛、生产经营、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的高职高专示范性、共享型专业群实训基地,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一是政校企“三元”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进一步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以福建省科技局科技特派员制度为纽带,积极对接地方区域发展和产业规划,与企业共同研究确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和专业实践教学方案以满足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需要。
二是中高职衔接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职教育生源的多元化,五年制高职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为了进一步提升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学院与南平市职业中专学校等职业教育联盟中职院校共同探讨、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建设中高职共享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之初,学院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基地建设购置的教学设备,在主要技术指标与功能、购置必要性、实训场地满足条件、国内外同类设备品牌规格性能售后等进行比较,对使用效益预测与风险分析进行论证,确保设备购置合理及经济合理。
针对食品加工与制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需求,依托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双向互派、引进和培训提高,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教研能力、德育工作和职业指导能力,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综合职业素质,打造了一支由食品行业企业专家引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牵头、企业技术能手兼职的“一体化、高技能、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优秀教学团队。围绕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全面开展食品专业群师资培养。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校的课程改革培训、技能培训、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等培训活动;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与企业家一起合作项目或技术研发,进一步优化师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师资专业技能水平,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同时,聘请了11名企业高级技师、技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并根据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及理论知识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双师素质教师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2%,具有高级技师和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占实训教师总数78%。
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托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寻找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开展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对食品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先后与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福建圣农食品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开展人才培训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深入访谈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部长、生产技术主管、班组长等,开展食品专业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标准调研,熟悉企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要求。召开由行业专家、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和专业教师参与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研讨会,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管理和评价制度,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紧贴食品专业实际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开发建设。坚持专业课程体系对接职业岗位(群)需求,课程目标对接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结构对接典型工作任务和过程,教学内容对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前沿技术,教学组织形式对接典型产品或项目,课程标准对接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实践教学环境对接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校企共同研究确定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课题研究和实习方案。以岗位群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出发点,在课程设置上突出食品专业必须或必备要素,结合企业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和企业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典型案例,打造精品课程;充分考虑食品各专业课程连贯性和课程间衔接的合理性,引入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把岗位生产要求融入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构建食品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树立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开发专业课程标准,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衔接,应用一体化教学手段,增强食品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食品安全检验技术综合训练、食品加工技术、化验室组织与管理等6门课程,重点建设食品安全检验技术综合训练、食品加工技术等 2 门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果蔬贮藏与加工技术》《食品加工基础》等4本教材,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占总学时的 60%以上。
学院高度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设立专门的实训基地负责人,包括各实训室负责人、安全员、管理人员以及实践指导教师。先后制定了《食品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食品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管理制度》《食品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管理制度,各项制度的认真执行,保障了实验教学的规范、安全、有效开展。
聘请食品企业师傅人员参与课程教学,推动基于生产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改革,将课程内容转变为一系列的生产工作任务或项目教学活动,将专业课程的实训实践过程依托于企业的真实生产场景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工作情形,依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思考和分析,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举办烘焙DIY体验活动、课程专项技术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举办的“互联网+”创业大赛,省食品工业协会、餐饮食品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旺瓜杯”福建省大学生食品创新创意大赛等各类技能活动,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通过提高创业实践类实训要求,组建由实践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的“那夏时光食品烘焙”和“那夏时光食品饮品”等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引入食品烘焙和饮品生产经营的真实场景,学生自主向工商部门申办食品烘焙和饮品营业执照及经营许可证,采购生产原材料,课余时间利用实训基地实训设备进行创新和生产活动,以及产品的销售和财务管理,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是打造政校企共建的的综合性实训基地。结合专业优势, 集中力量打造一个重点专业, 带动相关专业的专业群建设发展, 充分借助政府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紧密的政-校-企合作,共建全过程、全岗位的专业群实训基地。
二是构建专业核心技术与教学环境一体化的实训环境。实训基地按照“对接生产现场”的基本原则,按照企业生产流水线建设,各工位的布置按照企业真实生产岗位设计,各工位生产指导引入企业工艺,生产现场引入企业文化,形成企业真实环境,将企业的生产模式真实地在实训基地再现,使企业文化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是发挥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功能。实训基地作为在校生创业实践基地,依托实训基地的生产设施设备,通过在校生的创业实践项目,架起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创业孵化的桥梁。通过几年的建设,实训基地依托核心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福建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运行顺畅、保障有力”的校企合作育人环境,实现了实训基地与就业岗位双向对应,职业教育和区域发展相伴相生的“特色发展”。
四是提升产学研水平,拓展产学研成果。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依托科技特派制度,充分发挥设备优势,人才优势为企业做好服务,利用实训基地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管理手段为企业进行产品研发,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不断增加实训基地的资源效应和辐射效应。开展灵芝产品中三萜类物质、抗性淀粉等测定方法的研究;开展海鲜菇深加工食品的工艺研究,完成海鲜菇深加工产品-海鲜菇酱以及海鲜菇乳酸饮料的实验室工艺研制;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水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引导性项目获得立项资助;一名专业骨干教师作为政府选派的专职科技特派员,服务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转产转业服务中心,与镇政府、福建良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政-校-企3方共建实训基地,并开展玫瑰深加工产品开发的校企合作项目。玫瑰种植基地是地方镇政府引进投资建设的“回归经济”项目,项目总投资1.3亿元,基地占地5000亩。通过校企合作研发产品深加工技术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为学校专业技术人才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同时也搭建了服务地方农业发展桥梁,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提速作积极贡献。
一是学校和企业目标一致性有差距。校企共建从机制、项目、文化、标准等方面给实训基地带了生机和活力, 企业的生产标准、用人理念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但是,目前企业对实训基地的投资意愿不大,学校实训基地的场地条件又受到很大限制, 实训基地共建成效还不明显。
二是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手段亟待提升。专业群实训室分布零散,建设时间跨度大,设备型号多,性能参差不齐,由于实训课程多样化,设备管理与应用部署的难度逐渐加大,在专业群实训基地规划中缺乏对实训中心做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建设,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三是实验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学院缺乏对实验队伍建设长远的规划和有力的措施,导致实验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流动性大,高素质实验实训人才不愿进、留不住,队伍层次结构不尽合理,难以形成团队效应。
一是以校企共建为纽带, 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企业发展的实际用人需要制定专门人才订单培养方案。利用“办学资质、师资、实训条件”等资源优势为企业职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 并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每年派遣数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 共同开展生产设计, 提供技术服务, 推广技术成果。企业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 对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影响, 与学校进行生产设计项目合作和研究, 有力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二是加强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分批逐步构建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实践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进一步提高实训基地的信息化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是构建实验队伍职业发展路径,梳理业务分工,培育学生工作室。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沟通获得学院支持加快构建多层次实验人才支撑体系,推进实验人才发展体制的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从评聘政策扶持,加强业务学习培训为切入点拓展实验人员职业发展空间,提高岗位认同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对实训中心负责的业务进行梳理,按专项工作明确每位管理人员职责分工和权益。同时,积极寻求学院学工部门支持,为实训基地管理人员配备勤工俭学学生助理,分担日常运行及维护工作,加强实训基地日常精细化管理。大力培育工学结合学生工作室,让大量优秀的学生骨干参与到实训基地的实验实训日常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与日常管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和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