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建构主义疗法在境遇性危机中的应用*

2021-12-01 05:50张鑫栋王鑫强
医学与哲学 2021年24期
关键词:通透性境遇凯利

张鑫栋 王鑫强

境遇性危机是心理危机中的一种,是指那些个体无法控制或意料到的事件发生时出现的危机[1]。它不同于发展性危机、存在性危机等心理危机,具有随机性、突然性和灾难性的特点[2]。近期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属于一次境遇性危机,自其暴发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疫情期间人们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3-5]。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并知之甚少,尤其是在疫情刚暴发的时候。这可以用凯利的个人建构理念来解释,即当发生的事件超出了人们的宜性范围时,人们就没有一个合适的建构可以来处理这件事,于是就容易产生焦虑等负性心理结果[6]。事实上,类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类境遇性危机都会使人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而个人建构主义疗法尤其对这种境遇性危机的干预有好的效果。

1 个人建构理论概述

个人建构理论是乔治·亚历山大·凯利(George A.Kelly)在其临床心理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于1955年出版了其代表作——《个人建构心理学》[7]。

建构是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的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人们解释事物的方式,人们会根据建构进行一种预测,然后通过实验来检验这种预测[8]。判断这个建构是否有用的依据是这个建构进行的预测与经验事实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就应该摒弃再进行新的建构。

虽然每个人的建构方式和建构内容都不相同,但是建构就其本身而言有一些共有属性[7]:(1)两极性。人们的建构总是遵从两极的思维,对事物的预测总是会选择两极中的一极,并且否定另外一极。(2)通透性。通透性是指一个建构容纳或包容其他建构的水平。通常,外延越多,个体建构的通透性越好。外延是建构所包含的具体事物,例如,在“聪明-笨拙”的建构中,聪明的外延不局限为考试成绩好,还可能包括有创造性、会交际等。(3)宜性范围和宜性焦点。每一个建构都有其适合解释的问题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建构的宜性范围。在这个宜性范围中会有一个事物是最适合用这个建构解释的,这个事件就是建构的宜性焦点。

通常,人们遇到的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很少会用单一的建构去解释事件,而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建构系统,里面包含了各种建构。那么,对于一个建构系统而言,它还具备一定的特性[7]:(1)层次性。在一个大的建构系统中,各个建构之间会有逻辑上的隶属关系。有的建构处于上位,称为上位建构,它对其他建构具有支配的作用。有的建构处于下位,称为下位建构,受到上位建构的支配和调节。(2)重要性。不同层次的建构对人的重要性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建构对人意义更重大些,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有的建构对人的意义是边缘性的,不是很重要,但是没有这些建构人们生活会缺少很多乐趣。

2 个人建构主义疗法概述

2.1 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解释

凯利的理论中虽然并没有直接对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给出解释,但是可以从他的理论中总结出几点心理疾病出现的原因[8]。

(1)建构缺乏。有的人对某些问题处理困难,主要是由于缺乏对这类事件的建构。例如,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火灾的人,当火灾突然发生时,总会有一点不知所措。(2)建构通透性问题。建构通透性好的个体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建构以适应生活事件,建构通透性差的个体不能包容新的事物,建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建构老化。建构会随着人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随着人们对事件预测而发生变化,如果建构一成不变,那么这个建构就容易老化。(4)建构单一。建构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事物应该使用不同的建构,对同一个事件的建构也可以是多个方面的。(5)建构活动周期问题。一般而言,人们的建构活动会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分别是周视期、先取期和控制期。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会首先进入周视期,此时个体会用多个建构来考察这一个问题;然后会经过一个先取期,即在众多建构中确定其中一个,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形成对这一问题的独特建构;最后进入控制期,也就是之后都在这个建构的支配下处理这类问题。如果缺乏周视期,个体对事物仅用某个单一的建构进行解释,而不考虑其他可能性,这时候行为往往是冲动性的。如果周视期过长,缺乏控制期,会让人总是表现出犹豫不决,难以做出决定,不够果断。

2.2 心理治疗的方法——固定角色疗法

固定角色疗法是凯利所有疗法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疗法,其目的是为来访者建立新的更具适应性的建构系统[9-10]。治疗过程主要分为三步。

首先,找出有问题的建构模式。来访者会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是原有的建构系统出现了适应性问题,尤其是角色建构的问题,因此需要找出它原来的建构系统是怎样的,具体是角色建构的哪些方面出了问题。

其次,确定新的角色建构。在来访者原有建构的基础上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形成新的角色建构,并以文字形式展示给来访者,以便于来访者进行之后的角色扮演。之所以要在来访者原有建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建构,是为了不让来访者感到陌生,以免跨度太大,导致角色扮演过于吃力。

最后,完成角色扮演。选择用扮演的方式,是为了减轻来访者的心理防备,因为如果你直接让来访者变成另外一个人,他会感受到威胁和焦虑。而只是让他扮演一个角色时,这种感受就要小很多,即使来访者对自己的扮演不满意,也只是表演的问题,只要进行改正就好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扮演,来访者就会逐渐适应这一新的角色建构,从而把这种建构变成自己的建构系统。

3 境遇性危机中个人建构主义疗法的干预原理

个人建构理论关注的是个人建构系统的问题,认为人们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建构系统不能适应当前的生活实践导致的[6]。境遇性危机是随机的,人的一生总会遇上一些境遇性危机事件,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疫情这种特殊现实条件下,人们很容易出现适应性问题。在疫情大暴发的期间,人们大部分时间都被隔离在家,由于信息的不确定性,为了应对疫情的压力,有些人会采取吸烟、饮酒等消极行为方式来应对,这往往会增加人们的焦虑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11-12]。

凯利认为,人们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出在建构系统的宜性范围上。遇到的问题存在于它的宜性范围之外时,人们就会产生焦虑[7]。这可以理解为,遇到的问题无法逃避,但是又没合适的建构来应对这个事件。例如,某人遭遇歹徒,无法回避,又缺乏经验,于是就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宜性范围与上位建构的通透性有关,当上位建构的通透性不好时,就很难容纳新的建构进入自己的建构系统,于是限制了建构系统的整体宜性范围[13]518-519。例如,建构通透性好的个体在遭遇歹徒时,会灵活调整自己当前的建构系统,与自己已有的新闻报道、影视观看等间接经验建立联系,发现逃脱的关键在于冷静,从而焦虑就会降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是始料未及的境遇性事件,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其严重程度需要采取前所未有的封城措施,以及一系列防控手段。无疑,这个事件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都不是我们的建构系统能够直接处理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为此感到高度地焦虑,当然这跟是否处于疫情暴发区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也依然有处于低风险区的人产生了高焦虑[12]。这就是上位建构的通透性的问题,通透性好的人即使身处高风险区,也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建构系统,冷静面对,而通透性差的个体则很难容纳新的建构进入自己的建构系统,于是便产生了焦虑。

如果用个人建构理论来干预由境遇性危机所产生的焦虑,那么重点就应放在个体建构系统的完善与更新上[13]944-945,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鼓励进行建构的扩张。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起的焦虑可能是个体的建构通透性较差导致的,治疗师可以通过鼓励进行建构的扩张,使其用更广博的建构去应对当前的现状。例如,让个体认识到虽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首次暴发,但是我们有应对这种境遇性危机事件的经验,像之前的非典事件以及H7N9型禽流感事件等,这些应对经验都是可以借鉴的。(2)鼓励进行建构的放松。建构的扩张是用原有的建构去解释新事件,而建构的放松则是在原有建构的基础上去容纳新的建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产生的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往往是因为这个事件超过了个体原有建构的宜性范围,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帮助个体产生新的建构,以应对此次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与此前暴发的各种流行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借鉴先前应对经验的基础上,也要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3)解决周视期与先取期中出现的问题。面对疫情的到来,出现焦虑问题的人往往在周视期仅仅使用了较少的建构甚至是单一建构就匆匆先取(即匆匆确定一个建构),这样的建构过程往往会带来无效的后果。例如,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还没完全了解这次疫情的特点,就匆匆认定这次疫情的性质,而盲目做出决定。因此,治疗师应当引导个体进行充分的周视,用更多建构的视角去看待当前的问题。当然,周视期过长,先取期过短也会出现问题,会使个体面对疫情优柔寡断,不知道如何应对,此时治疗师就应当帮助个体采取必要的行动。(4)运用固定角色疗法。固定角色疗法实际上是一种更为综合的方法,在与个体沟通后,在其原有建构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新的更具适应性的建构系统的角色,让其对这个角色进行模仿,当他完全适应了这个新角色后,原先的不适应性问题也就消失了。

个人建构主义的治疗往往会进行复杂的综合考虑,而并不是一种单向的行动[13]944-945。事实上,个人建构主义与其他治疗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强调了个体差异性,认为对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倾向于从多个方面考虑,综合全面地解决个体当前的问题。

4 境遇性危机中的个人建构主义疗法效用评价

个人建构理论是凯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一个宜性范围在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其他心理治疗理论相比似乎很难有自己的优势,因为这个理论这么多年来几乎在凯利之后就没有更多的发展[7,14]。但是依然有这个理论存在的价值,就如在解决诸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类境遇性危机所导致的心理问题时,个体建构主义就展示出了它的优势。

布拉默(Brammer)指出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心理危机,除了这里提到的境遇性危机外,还有发展性危机以及存在性危机等[2]。发展性危机指的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生活环境的转变或情境急剧变化所造成的心理危机,如毕业升学等;而存在性危机是指在面对重要的人生问题时产生的内部冲突而导致的个体焦虑[1]。发展性危机与存在性危机可以用其他疗法进行有效地干预,如存在性危机可以用意义疗法进行干预[15],但是境遇性危机目前并没有完全适应性的疗法对其进行合理的干预。个人建构主义疗法似乎就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焦虑是人们在境遇性危机下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对于焦虑的治疗,主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心理动力疗法等[16]。认知行为疗法把治疗的焦点放在了患者的当下,心理动力疗法则聚焦于患者的过去,而个人建构主义的治疗更注重的是患者的未来,因此有更好的长期治疗效果和较低的复发率。尤其是在治疗这种境遇性危机问题时,个人建构主义疗法通过对建构系统的调整,使其形成更具适应性的建构系统,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维护心理健康水平。

当然,个人建构主义疗法也有它本身的一些局限性。如其过于强调个体差异,从而更适用于单个个体的治疗,对群体的治疗往往效果欠佳。不过这并不是说个人建构主义疗法不能进行群体治疗,凯利在其《个人建构心理学》一书中专门讲到了其在群体治疗中的应用,但是在实际应用时确实有诸多限制。

另外,有研究者指出,虽说凯利强调个人建构理论的宜性范围在心理治疗,但是缺乏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不过话虽如此,还是有很多相关概念的研究佐证了凯利的相关理论想法。例如,凯利所说的建构单一的问题,其实就是自我复杂性的问题,而已有研究证明自我复杂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17-19];还有其所说的通透性的概念,其实可以理解为如今的认知灵活性,有研究发现认知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变量都是显著相关的[20-21];更不用说固定角色疗法了,如今的心理剧其实就是一种发展,而心理剧已经在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健康领域应用的非常广泛了[22-24]。

总之,建构主义疗法的本质是使人的建构更具预见性和控制性,因此需要建构更多样、更灵活、更通透,以应对境遇性危机的不确定性。如今心理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显著,因此,凯利的建构主义及其建构主义疗法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整合性的理论框架,将现有零散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整理,从而更好地应用到理论与实践工作之中,并作为未来实证研究的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通透性境遇凯利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请
“境遇”抑或“反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小白鲨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境遇与对策
得州枪手,从一个羞涩少年到杀人狂
PICCO监护仪观察ARDS肺血管内皮通透性的临床研究
交朋友
盆栽与大田栽培水稻的生长及产量的比较研究
PBEF在体外循环术后肺血管内皮通透性中的机制研究
境遇与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