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东渚实验小学校 严小妹
音乐乐感指人在创作、演奏、欣赏等活动时因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产生的感觉和知觉,有时也专指对音乐的高低、强弱等特性的听辩能力。它是判断一个人对于音乐理解能力高低的主要依据之一,是音乐素养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音乐素养得以形成的重要标志,是衡量音乐教学效果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因此,以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育,必然要重视学生的乐感培养。传统观念认为,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学习就等同于教师教学生唱,事实上这样的认知是肤浅而片面的,该观念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与素养提升,致使音乐课学习乏味而单调。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中,教师虽然要适当降低对学生的能级要求,但是循序渐进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教师应该把音乐乐感培养放在音乐教学的中心地位,运用多样化的指导方法增强学生音乐乐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素质。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对音乐课堂的认知比较片面,采取的教学手段与方式也呈现出明显的缺陷性:一方面过于关注音乐课堂的热闹趣味性,例如,在备课时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唱歌、跳舞、运用打击乐器、分角色表演,等等,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教学目标不但没有达成,学生的乐感也没有得到培养。任何的教学活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在课堂中只关注课堂的热闹趣味性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空洞说教性,例如,欣赏器乐合奏《森林狂想曲》时,教师只一味地告诉学生乐曲中出现了一些什么动物的声音、运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了知识,乐感没有得到培养。我们应该让学生反复聆听乐曲,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知道作曲家创作这首作品是源于对自然的感动与保存之心,更奇妙的是把这种自然的声音与音乐巧妙地结合起来,奏出了这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学生通过简单的介绍对乐曲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主动去聆听、去欣赏这首乐曲,并获得音乐带给我们的美好感觉。
生活即教育,任何教学都必须立足于生活,赋予学生感知感悟的源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审视时下诸多音乐课堂,为学而学、为唱而学,书本与生活完全割裂,严重制约乐感培育和音乐学科素养提升,背离了艺术课学习的良好初衷。
教师需要正确认知并确立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科学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主动学习的课堂活动环节当中,在亲历亲为中不断感知,不断品悟,进而达到循序渐进提高乐感的效果。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就需要重视音乐实践课程的组织设计,并将乐感能力培养贯穿音乐实践课程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之中感知、领悟音乐。例如:在教《小伞花》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前对歌曲的内涵进行精心备课,挖掘这部作品当中能够被用于乐感培养素材的内容,然后将其融合到乐感提升的目标之中,有效建立乐感培养目标和实践活动。到了正式的课堂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情绪,引导学生随着歌曲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自由律动,通过多次反复聆听感受到歌曲的不同情绪之后再学唱歌曲。这时候教师可以趁机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和同学之间有没有过哪些感动的瞬间,当学生回忆起来这些和同伴之间的美好过往时,伴随着优美、动听的伴奏音乐,学生自然而然地哼唱起这首歌曲。此时此刻学生唱出了动听的歌声,这便是他们对于歌曲情感最自然的流露,同时对音乐的感觉就把握得更为准确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认真聆听、自己编创舞蹈动作、分角色表演,在实践中把握音乐,进一步提高乐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结束之后,组织一场班级音乐会,引导学生自己挑选角色,自己创编动作表演这部作品,并给出一定的建议和意见,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不断提高音乐乐感。
在音乐课教学当中,教师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欣赏层次,而应对学生进行音乐素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把乐感培养作为关键点,科学制定培养学生乐感的方法和计划,也让他们在音乐学习当中保持活力和动力,助推乐感的形成。音乐乐感是学生音乐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乐感,才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素质培养上到达更高的层次。教师所设置的音乐教学活动是否合理有效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音乐乐感的培养成效,因而,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思想,变革教学方法,引入有助于学生乐感提升的教学策略,让音乐教学不拘一格,充满灵动活力。在培养学生乐感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抓好常规音乐教育教学之外,还可以尝试把乐器带到音乐课堂,借助于学生熟悉并喜好的诸多乐器,利用乐器教学指导提高学生音乐乐感,满足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较好地助推了乐感的培养。
例如:竖笛是我们音乐课常用的乐器,具有简便易学的鲜明特征。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学生演奏竖笛,并指定正在教学的音乐作品当作素材,教授竖笛演奏的方法。学生对演奏竖笛兴趣浓厚,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主动学习识谱,久而久之,学生在演奏学习的过程中识谱能力大大增强,也强化了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乐感不断提高。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专门的乐器演奏欣赏课程,扎实提高学生音乐乐感,比如在教《瑶族舞曲》时,先让学生了解瑶族的风土人情,知道瑶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跟老师先学一小段瑶族长鼓舞,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用高胡演奏第一段主旋律,同学们非常直观地感受了高胡的音色,并让学生说一说乐器的名称,学生在教师高胡的伴奏下唱出优美的主旋律。接着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说出除了主奏乐器高胡以外还有哪些民族乐器在演奏,激发他们进一步聆听乐曲的欲望,教师用PPT 展示乐曲当中出现的不同乐器,让学生为乐曲选择相对应的乐器。趁此机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的民族乐器以及民族管弦乐团的编制等,并播放民族管弦乐团现场演奏的《瑶族舞曲》,学生边聆听边思考,久而久之,增强自身的音乐乐感。
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十个手指同时按下去不能弹奏出和谐的调子。个体学习因人而异,因生律动,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普遍偏小,认知能力薄弱,对于音乐的感知还停留在十分肤浅的表面层级,加之不同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认知和能力基础,在音乐理解与音乐乐感发展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乐感培养时,应该基于学生的年龄、心理、态度、认知等不同视角制定与学生学习需要相符合的乐感提升计划,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需求。例如:小学生年龄小,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又往往没有较好的耐心和持久的注意力,为此教师可以在制定乐感培养计划时引入游戏活动、舞蹈活动、音乐表演等多种不同形式,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耐心。例如在教授一年级音乐《小蚂蚁搬米粒》这首歌曲时,可以让几个学生扮演蚂蚁,由一只蚂蚁给下一只蚂蚁传递消息,传递的消息即是歌曲中数板的节奏型组成,学生通过“传递消息”这个有趣的游戏,熟练掌握了歌曲中数板的节奏型。歌曲部分可以非常形象地加入小蚂蚁搬米粒的动作,边唱边做,小朋友演唱歌曲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对于乐曲的乐感也把握得更加到位了。再如:教师可针对学生表现欲和好胜心强的特点,进行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积极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学生共同创造乐感培养的方法,让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与参与的信心。
在整个小学音乐学习阶段,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基础虽然不可忽视,但更为主要的是要提高学生音乐学科素养。良好的乐感获取是学生学习音乐学科的显性成就之一,在良好乐感的支撑与引领下,学生在整个音乐课堂中的学习会更加欢心愉悦,积极活跃,富有效率,音乐课堂的氛围也会被极大调动与激发起来,为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持续增长奠定基础。总之,作为音乐学科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乐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养成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的良好备课习惯,并采用创新性和多元化的音乐学习指导策略,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对学生进行音乐熏陶和音乐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真正享受音乐的美妙,给他们的学习和人生带来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