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余
辽宁省凌源市城郊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凌源 122500
传染性喉气管炎是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病鸡以呼吸道堵塞而全身缺氧、有氧代谢出现障碍为特征,由于病变部位集中在喉头及周围气管处,故得名喉气管炎[1]。本病的病原为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呈全球流行,饲养密度越集中本病发病率越高,临床危害较大。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的一种,主要侵害呼吸道黏膜组织,可引发局部出血,渗出的血液凝集后堵塞呼吸道而导致鸡呼吸困难。病鸡的呼吸道分泌物中病毒含量最高,发病高峰期也能从肝脏和脾脏中分离出病原。病毒在37 ℃恒温条件下能生存2 d,在4 ℃冷藏条件下可生存1 个月以上,温度越低病毒存活时间越长,-60 ℃低温下保存的病料数年后仍能复苏活力。大多数种类的兽用消毒剂都能将其杀灭,如火碱、生石灰、戊二醛、碘伏、来苏尔、苯酚、过氧乙酸、过硫酸氢钾、高锰酸钾、甲醛等。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容易在发育的鸡胚和鸡胚细胞上进行生长繁殖,可用于病毒的体外培养和扩增。
本病主要呈地方流行,个别地区为散发出现,自然条件下该病毒只感染鸡,野鸡、火鸡等人工感染后也能发病,但症状很轻,表现出一过性。大多数种类的哺乳动物对该病毒有抵抗力。上呼吸道感染病毒,发病严重的鸡场病原也能经眼结膜感染。病鸡、隐性感染鸡和部分康复期的鸡体内都携带病毒,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饲养密度高和环境卫生条件差的鸡场,病毒很容易通过鸡之间相互接触传播。污染的饲料、饲养器具、垫料等,饮水和灰尘都可作为载体传播病毒。种蛋被污染时,鸡胚一般在出壳之前就死亡。应激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鸡舍通风不良、寄生虫感染、维生素A 缺乏、饲料变更、暴力转群、接种疫苗、天气突变、长途运输等都能促进本病的发生。滥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长期饲喂霉变饲料的鸡场,鸡群抵抗力弱,本病也容易暴发。
本病潜伏期为1~2周,感染鸡因饲养管理条件不同导致症状表现差异较大。疾病初期症状为咳嗽、喘气,鼻孔有分泌物流出,和饲料粉尘黏附一起滞留在鼻孔处,同时发出湿性啰音。随着疾病的发展,病鸡采食量开始下降,精神颓废,呼吸困难,张口吸气,每次吸气和呼气都十分用力,偶尔出现较为强烈的咳嗽,伴发喘鸣声,夜间巡场时表现尤其明显。部分鸡咳嗽能咳出血色的痰块,巡场时能在笼壁、垫板、墙面等处发现。机体不断缺氧使得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含量上升,病鸡的鸡冠、肉髯、可视黏膜发绀发紫。将口腔掰开检查,能看到喉咙部位有淡黄色或红色的凝固物附着,用镊子能将这些堵塞物掏出。有些未及时处理的鸡最后死亡。本病病程为1~2 周,部分发病慢的能拖延1 个月以上,病鸡临死前机体消瘦,极度虚弱,其粪便发稀不成型,呈黄绿色。蛋鸡表现产蛋率下降,蛋壳质量变差,蛋重减轻,破蛋率、畸形蛋率等升高[2]。
预防本病应加强鸡场的管理,巡场若发现症状可疑的鸡应及时隔离诊断,若确诊为喉气管炎,则全群鸡紧急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不同批次和品种的鸡不可混养,平常做好鸡群的防预工作,每天关注天气变化,做到未雨绸缪。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可滥用,过期、霉变和变质的饲料禁止饲喂。健康鸡群一定要科学接种疫苗,需注意,由于目前市售商品化疫苗毒力强,从未发生过本病的地区或鸡场可不接种。散养鸡、平养鸡和网养鸡在采食、饮水和夜间休息时易出现短时间的扎堆,鸡舍采食区和休息区务必做好消毒和卫生管控工作,每天带鸡消毒1~2 次,消毒剂推荐2%火碱溶液、0.1%过硫酸氢钾溶液或0.5%癸甲溴铵戊二醛溶液。所有外来人员和车辆必须严格消毒后才允许进入。禁止从曾发生过本病的种鸡场购入雏鸡。有本病流行的地区可在饲料中加入富含维生素A 的添加剂,以促进黏膜的完整性和黏膜免疫的提升,抵御病毒感染。
目前本病没有特效药物能够治疗,高免血清对病毒有中和作用,可用于本病的治疗,但也仅限于发病早期。由于大部分的病鸡都是因呼吸道堵塞后窒息而亡,故及时清除喉头部位的堵塞物能显著降低病死率[3]。大群发病时,也可在饮水中加入氯化铵,以促进气管渗出,将堵塞物通过咳嗽的方式排出,呼吸通畅后,机体缺氧症状可缓解,疾病能逐渐康复。进入康复期的鸡,由于发病期间体重降低,体质虚弱,虽然未死亡,但后期生产性能需要2~3 周的调理才能完全恢复,建议适当提高饲喂量,饮水中加入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促消化类饲料添加剂,饲料中拌入鱼肝油,以帮助受损的呼吸道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