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方忠
(青岛市即墨区林业种苗服务中心 山东青岛 266200)
所谓营造林,就是指通过人为方式种植大面积的树木,借此对土地环境质量进行有效改善,以此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对于地质条件不好的区域进行营造林的建设,能够提高土地质量,也能够在林木成长之后为林木加工工厂提供原材料。而在建设营造林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相应的技术手段,而传统的技术手段存在一定的弊端,会影响到营造林的建设质量。相关部门要结合营造林的建设需求及实际情况,对原有技术进行合理改进,进一步增强其应用效果。
所谓营造林技术,就是指通过对苗木的大面积、合理及有序的种植,实现对生态环境压力的有效缓解,比如,减小水土流失造成的不良影响,对自然灾害所产生的风险予以有效规避。在林业建设发展过程中,使用营造林技术时,需要结合实际,对苗木予以有效种植,保证苗木能够健康生长,减少各种环境问题,促使土地沙漠化的风险得以降低,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环境。
对于营造林工程而言,其有效建设能够在维护生态环境中起到积极作用。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而环境质量则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少数国家或者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还在以经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极为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样不仅会影响到该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会对其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并且要对经济与生态环境这两个方面抱有同等重视的态度,做到两手抓,使得经济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能够维持平衡状态,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过程中,植树造林与退耕还林是其中重要的工作措施,而在进行营造林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则应该采用合理有效的营造林技术,提高林木的存活率,保障营造林的质量,使其能够在减缓土地沙漠化、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在应用营造林技术时,相关部门会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构建独属于当地的“绿色长城”,使其形成大片森林,进而产生固土、净水等多种效用。在林业建设区域内,相关部门若是选用科学的营造林技术,则能够对林业建设区域内的整体环境进行改善,提高其生态环境质量。
就传统林业建设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看,该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木材资源,而无度砍伐则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并且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当前,若想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则应该及时转变传统的林业建设思想,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紧抓生态建设。近几年,林业的建设发展进程正在高速推进中,而营造林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在林业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不仅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林业本身所具备的经济价值也被充分挖掘出来,比如,培养种植珍贵苗木,培育种植特色的木本中草药等,大大提升了林业营造林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实现经济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统筹发展。
对林地进行有效的修整,有利于改善营造林区域的土质条件,为树木的培育种植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进而为林业营造林的建设奠定基础。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在进行林业的建设发展时,相关部门对于林地修整工作缺乏重视,导致该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以至于影响到林地修整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也对营造林产生不良影响。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杂草清理工作时,没有将基础林地表面的杂草全部清理干净,使得留存的杂草争夺树苗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也减少了林地区域内土壤的水分,这样很容易增加病虫害的产生概率,并且会在较大程度上对树苗的正常生长产生阻碍。另外,因为管理部门对林地修整工作的重视度不足,也增加了后续机械施工作业的难度,致使林业营造林的质量有所降低[1]。
在开展林业造林的建设工作时,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在种植完树木之后,开展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保障营造林的质量,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部分管理人员并没有将后期的各项养护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日常保护措施缺失。在树苗的生长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结合其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与实际需求,对树苗进行定期合理的施肥与浇灌,导致树苗生长所需的养分与水分不足,以至于影响到树苗的存活率,进而降低营造林的质量。比如,在种植完杨树苗之后,管理人员需要在其生长过程中,针对杨树可能会产生的病虫害,提前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以此确保杨树苗的健康生长。当前,林业营造林的养护管理工作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模式单一这一情况,在具体的养护管理工作中,无法结合实际情况,对养护方案进行科学调整,难以实现对树苗的有效保护。
在设计林业营造林的初期阶段,需要进行图形规划,明确营造林的设计方向。而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对树木的种类及特点予以全面了解,并在这一基础上,对相邻树木的间距予以科学设定,合理排列树木,而且还要对当地的土质环境及气候条件等进行综合考虑,以此提高设计的合理性。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成规模的林业发展时间比较晚,以至于存在专业技术人才缺失这一问题,在具体的林业营造林建设发展过程中,通常是由工作几年的林业种植人员承担技术及设计工作,大大降低了技术设计工作的水平,并且还会因为考虑不周全,而对营造林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2]。
林地修整是林业营造林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工作环节,该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为树苗的生长创造出健康的环境,进一步提高树苗的存活率。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林地修整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在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林地区域的杂草予以全面清除,同时还要进行有效的翻土工作。因为不同的地区土壤环境都不一样,所以,在开展整地工作时,需要明确该林地区域的实际土壤条件,并选择合适的修整方式,以此提高林地修整工作的质量与效率[3]。
另外,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对土地的含水量、肥沃度、养分含量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检测,对于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进行改善。此外,在林业育苗过程中,还需要将相关育苗技术应用其中,并采用合适的管理方式,对于苗木的生长情况也要予以定期观察,以此为后续的种苗栽培提供较大便利条件。在育苗之前,需要将种子存放在合适的环境之中,并且要提前进行整地,还要在之后施加适量的化肥,对于种苗培育区域内的土壤要予以全面消毒,并保证树苗的播种密度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
若想提高营造林的成活率,相关管理部门则需要加大对树苗的管理养护力度,而且还要引进科学的管理技术,借此提升管理养护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营造林的质量。
(1)做好林木幼苗的培育管理工作。在完成造林工作之后,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落实好相应的松土工作,且还需要将树苗周边长出来的杂草全部清理干净,以防杂草争夺幼苗生长所需的光照、养分等,进而满足幼苗的实际生长需求,提高其存活率,保障其生长质量。在除草过程中,可以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或者是利用机械进行除草,需要注意的是,要全面彻底地清除杂草。
(2)在幼苗生长到相应的阶段以后,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郁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落实好间苗、修整等多项工作,以防林木幼苗出现生长过度的情况,这样也能够保障林业营造林的质量,并为后续的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开展定期的树苗补栽工作。对林业树苗进行补栽与抚育最好要在15天之内完成。而在造林工作完成之后的一段时间之内,相关部门要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树苗的具体生长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若是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生长状态不良的树苗,可以将其直接剔除,并替换成为健康正常的树苗,以此保障树苗的存活率,提高林区的产量以及质量。对于补栽的树苗,还要继续进行科学抚育[4]。
(1)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林业营造林的规划设计要求予以明确,并对营造林的相关技术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以此对原有的设计方案进行科学改进,同时还要收集更多的数据信息,制定出合理的营造林建设方案。
(2)针对一些重点区域,需要对该区域的地形地质条件予以全面勘察,而且还要预先进行技术试验,确保技术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提高营造林的技术水平。
(3)主动与当地的有关部门进行联系沟通,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为林木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林业营造林工程本身就具备系统性这一特点,且建设周期也相对较长,这就要求相关林业部门应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对林业造林进行长远规划设计,并结合我国的相关发展战略要求,设计出更加完善合理的造林计划。并且要对林木幼苗的生长情况予以全面掌握,对其生长环境及周围土壤进行多次有效的勘察,进一步提升栽培计划的合理性。另外,林业部门还应该了解树苗本身的生长特点及栽种的最佳密度,明确树种的栽培条件,进而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还要选择适应性比较高的树种,便于提高其成活率[5]。
在设计营林工程建设方案之前,相关部门应该落实好相应的调查与选苗工作。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需要对理论方面的区域生态环境价值予以深入分析与考量,同时还要对当下市场的实际需求予以明确,而相关工作人员就要对林业建设区域进行全面的考察,并将相关数据信息详细地记录下来,结合相关信息选择适应性比较强的树苗,确保其存活率。一般情况下,一些地方性的林业营造经济价值通常都会处在生态环境的价值之下,所以,在选择苗木时,应该确保其灵活性。若是从市场方面来看,相关营林单位则要结合市场需求,对选苗运作机制予以合理改进。而且还要根据林业建设区域的环境,以及当地的实际需求,选择出合适的树苗。比如,在西北地区进行林业营造林建设时,相关部门需要选择抗旱性能、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的树苗,这样也能够减少后期的人工维护费用,对于降低市场成本极为有利;而在一些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相关部门则需要选择根系较为发达的树苗,便于涵养水源、巩固土层[6]。
(1)采伐迹地的造林或者补植。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其各自的伐桩萌蘖更新能力都不一样,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若是在阔叶树的采伐迹地之中,其伐桩、幼苗以及萌蘖丛的密度在900 株/hm2以上,相关部门就需要加强对选育工作的重视,针对密度不达标且分布不均的树种,做好相应的补植工作。另外,在对杉木采伐迹地进行块状清理时,应该将植被规格控制在150 cm×150 cm,而在开展补植工作时,则要按照900株/hm2~1 200株/hm2的密度范围,进行造林的合理配置。
(2)病虫害迹地造林或者补植。这种迹地造林技术与杉木采伐迹地基本一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对病虫害迹地进行处理时,可以将阔叶、乔木树种保留下来,并在这一基础上,对因为病虫害而死亡的树木进行全面清理,而且要予以集中烧毁,对于各种杂草以及灌丛也要进行科学清理。另外,在选择营造林树种时,要尽可能地选择抗病虫害性能较高的树种,减小其产生病虫害的概率[7]。
在林分自然稀疏开始形成时,也就是幼中林郁闭度已经达到0.8的状态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对间伐抚育工作予以及时处理,将郁闭度控制在大约0.6,而且若是林分又恢复到0.8,工作人员则需要对其进行循环的间伐抚育工作。在开展间伐抚育工作之前,有关工作人员要结合林分调查数据信息,开展相应的规划工作,对于间伐样板予以科学构建,使其能够达到相应的设计要求,并且工作人员还要在伐除木与保留木上做明显的标记,将二者明确区分开来。另外,工作人员在选择伐除木时,要将劣等木、细弱木以及密度较大区域内的中等木全部纳入伐除的范围之中;在面对非林分的下层木时,工作人员在间伐过程中,要加强对珍贵稀有树种、幼树等相关树种的保护,将对树木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的灌丛、杂草等予以全面清除。
在林业营造林区域中,呈现小面积分布的阔叶树次生幼龄林中有可能会存在较为稀有且非常珍贵的树种,或者是通过人工培育有难度的物种。面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则需要加大对该区域的保护力度,而且要结合具体情况,充分考虑树龄、密度等多种因素,对其进行合适的调控,比如,有效伐除不良灌丛,对抚育之后的次生幼龄林密度进行科学控制,使其能够处在200 株/hm2~1 600 株/hm2的范围之内,使其能够健康生长,同时也能够保障营造林的质量[8]。
相关部门若是能够对林业营造林技术进行科学有效的改进,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营造林的质量,提高林木的存活率,使得各类树木能够健康生长,同时也能够改善相关环境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对营造林技术的重视,而且要做好技术改进工作,使其能够在营造林建设过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