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涛,万轩辰,贾永全,韦春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 163319)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日益提升。结合我国畜牧业发展史来看,最初是以传统养殖业为主的分散饲养、畜禽混养、粗放经营方式[1],多为随机放养和随机饲喂,这种养殖模式不仅对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大,畜禽自身的生产潜力也无法发挥出来。而我国目前的养殖模式通常采用集约化形式,这种养殖模式的特点是套用了工业生产的模式系统的管理畜禽,畜禽的生产效益和生产潜力均得到极大提高[2]。该养殖模式大大限制畜禽的生长环境和活动空间,并且各种菌群及长时间的应激刺激使畜禽的机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对畜禽安全及畜产品质量均产生影响,最终对人类自身健康造成危害。2020年国务院办公室发布的(3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加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因此,如何保证畜产品的生产质量,是现阶段畜牧业发展过程亟须解决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前人学者的研究总结后,发现陈艳珍[3]及张鹏坤等[4]提出的生态养殖模式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效果显著,这是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体,以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多成分进行组合的生态模式,具有结构完整、循环稳定、内外交流、关系协调等特点。生态畜牧模式并不是单纯的养殖方式,而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对农、林、牧、副、渔业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形成的循环模式。同时在保护环境方面有着显著优势,畜禽自身的潜力也在接近原始环境的条件下被彻底激发出来,显著提升了畜禽的生产性能及畜产品品质,但由于外界地理环境、资金来源、粪污处理等不同条件的桎梏,如何设计出符合当地生态要求的养殖模式便是重中之重。通过对生态畜牧业的特点及现有的生态养殖模式,对其结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我国未来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1)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最高层次,相对于传统畜牧业和集约化畜牧业更加注重各类专业技术的互相结合,综合利用动物生理生化、动物饲料营养、动物疾病防治、畜禽环境控制和动物繁殖育种等各方面的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
(2)生态畜牧业可有效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畜牧生产根据外部环境条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生态规划,利用生态技术和生产常规技术对畜牧生产系统结构进行填充,采用“完整食物链”的形式来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转化,实现饲喂、饲养、繁育、废弃物处理、疫病防治、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并通过这种相互依存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畜禽自身的生产潜力,使生态畜牧业中各经济系统可以快速的协调发展。
(3)生态畜牧业可实现资源的高效转化和持续利用,大自然中多样化的饲料可以用来替代人工饲料饲喂畜禽;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的降低畜禽应激水平,大大提高了畜禽的天然抵抗力,则可以减少兽药的使用,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4)生态畜牧业可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生态畜牧业在畜禽粪尿污水的处理与利用方面有着特有的机制,使得畜牧生产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通俗来说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便是将农业与养殖业合理的结合起来。从理论角度来说,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等优势,既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5],又可以提高模式中畜禽的生长潜力,形成良性循环。在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中最常见的便是“三位一体”以及“四位一体”生态养殖模式,因此,以这两种模式为例进行介绍。
2.1.1 猪(兔)—沼气—蔬菜(果)生态模式
猪(兔)—沼气—蔬菜(果)生态模式见图1所示,这一模式多为南方地区使用,主要是以沼气为核心,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具体方法为养殖猪或兔,将产生的粪放入沼气池中后,最后用沼气池产物中的沼渣等作为肥料,施肥作为一种常见的草原恢复方法,已被广泛使用,而采用沼气产物作为肥源,其中所含氮元素、磷元素均可以显著的增加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6],这样的生态模式既可以防虫预病,还可以提高土地肥力,使种植的蔬菜(水果)的品质提高。
图1 猪(兔)—沼气—蔬菜(果)生态模式结构图Fig.1 Structure diagram of pig(rabbit)-biogasvegetable(fruit)ecological model
2.1.2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采用一种生态养殖方式见图2所示,这一模式是利用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同时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土地栽培、温室养猪等因子,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等作为能源,将一部分沼气产物作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和养殖业(猪、鸡)相结合,最终达到良性循环的完整系统,这是一种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效益十分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7]。
图2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结构图Fig.2 Structurediagramof quaternity ecological agriculturemodel
渔牧结合型生态模式见图3所示,是指将养殖业和渔业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合理循环的生态模式。具有综合性、适应性、高效性、可持续性等特征,是建立在整体优化、生物多样性、系统方法等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注重渔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一种新型渔牧业结合生产模式。在渔牧结合型生态模式中的类型较少,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猪-鱼-果树”和“鸭—藕—鱼”这两种生态模式。
图3 渔牧结合型生态模式结构图Fig.3 Structure diagram of the ecological model combining fishery and animal husbandry
2.2.1 猪-鱼-果树(草、花卉)生态模式
猪—鱼—果树(草、花卉)生态模式是适用于内陆山区的生态养殖模式,以武平县为例,利用荒坡地、山垅田或沟壑形成的山坳,下面修筑池塘养鱼,上面建鸡、鸭、猪等养殖圈舍饲养畜禽,周边种植花、草、树木等,形成一个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农场[8]。特点是,由于山区水源较为优质,并且具有面积大,水位深,生态环境稳定的特点,因此可以通过养殖对环境要求较高的鱼类,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2.2.2 鸭—藕—鱼循环生态模式
鸭—藕—鱼循环生态养殖模式是适用于田间的一种渔牧结合型养殖模式,是通过将鱼鸭混养池中的污水定期排入藕池,利用藕池中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将排泄物等进行初步降解,经降解后的净化水再排入鱼塘[9]。进行循环利用,在这一模式中可以演化出其他的模式,比如畜禽—蚯蚓和蛆—鱼循环模式,鸭—沼—鱼循环养殖,这一类养殖模式的特点是可以产出优质的浮游生物和高蛋白质饲料。
林牧结合畜禽养殖是一种新型养殖方式,利用林果间隙地,用围栏的形成发展养殖,这种养殖模式不光可以提高畜禽产量,畜禽在林中进行自由采食可以大大节约饲料成本,还能为林地除去害虫和杂草,最终实现林牧共生系统。林牧结合型畜禽养殖基本采用较为相似的方式进行养殖,只是养殖的畜禽种类有所差距,因此这里以林下养殖生态模式进行介绍。
林下养殖生态模式是一种适用于山中或草地树林较多的地区,可以大致分为林下养鸡、林下养鸭、林下养鹅和林下养羊这四类模式,其中林下养鸡是最常见的模式,一般采用分区放牧的方法,草肉鸡放养周期一般为2~3个月,养鹅和养鸭方式与养鸡相似,林下养羊,是指在林下种植牧草,轮作花生、萝卜。林牧结合养殖禽畜模式,即可以提升禽畜产量,还可以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提升林地使用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增加牧民经济效益[10],并且这样养殖的畜禽口感及营养都比较贴合当前人们的要求,销售渠道较为广泛。
综合开发型生态养殖模式,这是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畜禽粪尿进行处理,最终获得较优收益的生态模式。由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畜禽对食物及环境条件的要求有所差异,因此将不同种类的畜禽养殖进行科学、高效的组合,实现利益最大化,便是综合开发型生态养殖模式的最终目的。综合开发型生态养殖模式种类非常繁多,而“牛—蚯蚓—有机肥”生态养殖模式是综合开发型模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因此对这一模式进行详细介绍。
“牛—蚯蚓—有机肥”生态养殖模式是指牛采食饲料后将产生的牛粪进行干湿分离处理[11],形成适合蚯蚓生存的天然环境,蚯蚓是一种优质的动物蛋白质饲料,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当蚯蚓生长完成后便可用于饲喂鲢、鲤、鲫等鱼。采用蚯蚓饲喂鱼类还会对水质进行保护,避免了其他人工饲料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真正实现了循环养殖为一体的生态链,既改善了环境,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产品质量,是真正的集生态畜牧、环保养殖和综合利用这三者合一的低碳经济模式[12]。
结合以上各类生态畜牧业模式可以发现,生态畜牧业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还降低了畜牧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提高畜禽产品的品质,但在生态畜牧业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养殖户的生态运营意识薄弱,一方面是对生态养殖的概念不清楚,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养殖模式的选择不明确,往往采用的都是照搬照用的方法[13]。
(2)由于传统模式养殖的原因,许多草原已经逐步退化为荒地,严重冲击着我国的天然牧场资源,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合理安排草场使用便尤为重要[14]。
(3)如何选择符合当前生态养殖水平的畜禽品种及养殖数量是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在大部分实际生产过程中对畜禽品种和数量限制并不重视,仅仅考虑经济收益程度。
(4)生态化畜牧业发展中缺少足够资金支持,并且国内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也未出现可以带动畜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这些原因限制了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15]。
(5)支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没有完善,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也落实不到位,形成了先发展后治理的恶性循环[16],不但影响了生态畜牧业未来发展进程,还使个体农户的经济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且选择错误的养殖模式对环境危害更大,这与推广生态畜牧业模式来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大相径庭。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确在保护自然环境及粪污处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目前国内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进程缓慢,很多地区尚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对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决不可置之不管,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1)首先,应当保证生态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在饲喂牲畜过程中尽可能减少饲料,保证牲畜具有一定的生态性,减少牲畜养殖资金,增加养殖人员的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17]。
(2)对推动国内大力发展生态畜牧模式的资金应采取有效整合的方式,目前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家相关政策进行补助,二是通过各个渠道、各个层次的资金筹措,但近年来国家投入明显有限,因此还是采取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与其他投入相结合的投资方式为主[18]。
(3)在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发展的根本目标,不能被眼前的短期利益所干扰,应当树立长远的发展意识,对现有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进而为未来发展提供夯实的基础,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4)对待“如何养”“养什么”这一问题,相关人员应当高度重视牲畜种类的改良与培育,提高肉制品及奶制品的产量及质量,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19]。同时有关单位应监督牲畜引进工作的进行,对引进品种进行严格审查,进而提高牲畜的质量。
(5)在生态畜牧业中,人员的专业化必须与动物的饲养、卫生、健康、管理以及农牧一体化相结合,以适应市场的需求[20]。此外,在放养过程中人员应对草原进行合理划分,根据情况调整放养地点,确保草原的稳定性[21]。
(6)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除了对畜禽生长的管理外,还要注重基层兽医站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为生态畜牧业相关技术的推广提供有力保障。总之,生态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既要根据环境,地理位置及各方面因素,选择合理的养殖模式,又要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来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到真正绿色环保的生态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