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彼岸》的空间建构

2021-11-30 23:27唐长华陈晶晶
百家评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彼岸人性权力

唐长华 陈晶晶

内容提要:山来东的长篇小说《彼岸》是一部航海题材的小说,它以“德宁轮”的航程为主线,建构了具有封闭性、流动性和超越性的船上空间。在封闭的轮船空间内,等级与秩序构成显明的权力关系,船上的成员被“规训与惩罚”,人性的善与恶在此交织,形成复杂的权力关系场。在轮船停港、航行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在船上交流、碰撞,形成一个流动的文化空间,小说展现了对中国文化为代表的善良、平等、宽容等优秀文化品格的追求。在更高层次上,山来东建构了一个具有超越性的“彼岸”空间,“彼岸”不仅意味着现实的陆地空间,更象征着作家对生命自由、灵魂涅槃的期冀与抵达。

关键词:山来东  《彼岸》  空间  权力  文化  人性

山来东,山东“70后”作家,日照作协副主席,目前已出版《妈祖》《逃离纳利德卡》等多篇中篇小说。201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彼岸》是山来东结合自己七年的航海经验,以海员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荣获第五届“泰山文艺奖”。作家以专业化的描写呈现了长期以来受到忽视的海员群体在船上的细部生活,专业的航海工作,使这部作品具有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笔者认为,山来东以“德宁轮”的航程为主线,营造了具有封闭性、流动性和超越性的三个空间形态。在“德宁轮”封闭的空间内,明确的分工、层级的秩序形成的权力关系不断对所有人实施“规训与惩罚”。“德宁轮”一直在路上,在途经非洲、美国等地方的流动过程中,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之间、中国文化内部之间的交流一直在进行。山来东在文化的碰撞中展现了文化应具有超功利性,使人平等、宽容、向善、向美的意义。更深层次上来说,山来东呈现了一个精神层面的空间。在海上重重风险的航行中,“德宁轮”历尽千辛最终抵达“彼岸”。“彼岸”不仅是与海洋相对的陆地空间,更是生命自由的空间,灵魂升华的空间,是作家为真善美留存的一处心灵港湾。

一、船:封闭的权力空间

《彼岸》以远洋货轮——“德宁轮”为叙述对象,轮船之内,是封闭的空间。船上配备着自给自足的餐饮、独立的休息室、健身的娱乐室……不断向目的地航行。正如福柯说:“船舶是一个浮动的空间,一个没有处所的处所,靠自己的各种装置而存在,它本身是自我封闭的。”①在封闭性的空间中,“德宁轮”成为了权力争夺的场所和权力实施的媒介,权力与欲望、利益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人性的沉沦与挣扎。

《彼岸》中封闭的“德宁轮”是一个权力的空间场域。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说:“纪律有时需要封闭的空间,规定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封闭的场所。”②“德宁轮”正是一个纪律严明,有着严格的运行机制的封闭空间。整条船按照等级体系组织人员,根据职能关系分布人员。“德宁轮”由船长领导,分为甲板部和轮机部,甲板部由大副领导,轮机部由老轨负责。船上每个人都有各自分工,又彼此协作,驾驶台是大脑,机舱是心脏,甲板是身躯,克令吊是手臂,螺旋桨是脚。依据单元定位,船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船长能够以此确定船员的在场与缺席,能够时刻监督每个人的工作表现,对其给予评估和奖惩。如船上发生五个偷渡客,是因为水头停港后下船晚归影响开航,木匠开航检查不到位所致;船上出现两位女偷渡客,主机停机,是由于轮机部检查不到位;救生筏失落,是水头私自逃命所为。船上一切行为都在权力者的监视之下,但同时权力者自身也难逃权力的规训,身处权力空间的每个人都被不断定位和规范。福柯认为在封闭的权力管理中,“不存在一种单独的个人可以完全拥有、操弄而加诸他人的权力,在这个机器中,每一个人都被网罗,不管是权力执行者或是受制者都一样。”③作为“德寧轮”上最高权力者的船长,依然受制于船员和轮船公司的船东。如船员老轨、木匠等人有时会忤逆船长的命令,发表不同意见。船东会动用权力干预轮船上发生的事件,对船长产生某种或明或暗的压制关系。船公司要求“德宁轮”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港口,船长只能冒险穿过低气压中心完成任务;船东命令甲板裂缝问题回国修复,船长也只能听从返航。

权力与利益捆绑在一起,为了利益的实现,人会动用权力对他人进行规训。不管是“德宁轮”上的船长、大副还是船东,都通过强迫性命令、肉体折磨等手段发出权力的信号,维护自己的金钱、名誉等物质利益。如大副,他迷恋权力,享受权力的快感。船上发生偷渡客时,他想要保全三十万元的郑和奖和自己的船长之位,所以他命令每个船员必须完成暴打黑人的任务,打死后将黑人沉海。许多船员在大副的权力威逼下只能选择听从,手上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大副为了稳坐船长之位,为自己扫除障碍,甚至以公徇私,命令木匠每天超标准的量水并且不断加大工作量,对木匠进行变相体罚。而船长面对偷渡客和船员的求情无动于衷,坚决执行让偷渡客下船的指令,将手无寸铁的偷渡客逼上了随时会发生意外的筏子。“德宁轮”的老板船公司,只知道谋取利益,无视船员的生命。甲板发生裂缝会造成严重后果,船公司在电话中仍然命令“德宁轮”回国修船,甚至以换船长、取消郑和奖等作为要挟,态度强硬而冷漠。诸多作家如陈忠实、张炜等从乡土入手,呈现出权力与利益交织的空间形态。如陈忠实《白鹿原》、张炜《古船》等,把乡土社会的封闭与权力的肆虐表现得淋漓尽致。权力的威严让弱小者只能不断被驯服,利益与权力的结合让人心蒙尘。在权力场中,生命的尊严与仁爱的情怀随风飘散。

《彼岸》以“德宁轮”为封闭空间呈现了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及权力者追名逐利之下对船员的压制与规训。山来东在《彼岸》后记中说一条船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权力关系构成的空间形态。《彼岸》以“德宁轮”为广阔社会的一隅,呈现出整个社会明暗交织的人心浮动。

二、“路”:流动的文化空间

船只不仅是体积有限的封闭性空间,不断上下、更新的乘客还拓展了船上的文化空间。《彼岸》中“德宁轮”的航程从中国东海出发经过非洲西海岸、跨大西洋到美国港,再最终回到中国大陆,途经多个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船上发生交汇,形成一个流动性的文化空间。山来东从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国文化内部之间的交流等层面,展现出对超功利性,使人平等、宽容、向善、向美的文化品格的追求。

《彼岸》中的“德宁轮”一直在路上,在海洋上航行。笔者认为,“德宁轮”正如巴赫金笔下的“道路”空间,以海洋为路,呈现出流动性。巴赫金将时空体分为“道路”、“城堡”、“沙龙客厅”、“小省城”和“门坎”五种类型。在“道路”的空间意象中,巴赫金认为“‘道路’是那些邂逅的主要场所。……在这里相遇的人们可能是在精神道德上被社会等级的空间距离分开的。在这里可能会发生任何对比,各种命运可能在此相碰和交织。”④非洲酋长的女儿德尔菲娜公主、同伴埃米莉娅、海盗奥尔特、黑人偷渡客、美国的传教士约翰先生与船长、大副、陆洋等人在“德宁轮”上相遇,彼此的命运因此相互碰撞与联结,彼此的文化也不断发生交汇,形成复杂的文化交流空间。

首先,文化交流发生在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范玉刚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和灵魂,是民族间相互区分的遗传基因,它鲜明的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格。”⑤各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性,应该彼此尊重、宽容。《彼岸》呈现了中国文化与非洲文化、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不同。主人公陆洋在非洲的亲身经历,表明非洲文化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长期的压迫使非洲人认为向白人或者他们认为高贵的人要东西不羞耻,是理所应当的。如陆洋在非洲心疼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女孩,给她零钱却引来更多孩子有蓄谋的围攻,打车时又遭遇司机的威胁与霸道提价。美国的传教士约翰,呈现出美国文化(包括基督教文化)的征服性特征。在与陆洋的对话中,约翰认为中国人缺乏坚定的信仰,需要上帝的指引,希望陆洋能够醒悟,接受洗礼。不同于非洲与美国文化,陆洋的身上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平等。陆洋对德尔菲娜、艾米莉娅不会用筷子吃饭的饮食行为予以尊重。他向德尔菲娜讲解中国的文化,如妈祖文化,筷子文化。他告诉德尔菲娜,叫做林默的海边女孩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并且驾船如飞,在海上救援中牺牲了性命,被后世的人们供奉为“妈祖神”。中国的筷子具有一静一动,一阴一阳,阴阳结合的智慧,蕴含着做人要像双筷子,拿得起、放得下的处世准则,甚至一双筷子的长度还象征着人的七情六欲。在交流与分享中,陆洋没有强迫德尔菲娜对中国文化表示认同,他甚至对德尔菲娜关于妈祖不能称为神,真主安拉才是神的看法表示尊重。在船员都排斥传教士约翰的时候,陆洋还允许约翰上船与他交流《圣经》与信仰的问题。在陆洋的身上,呈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精神。

其次,文化交流还发生在中国文化内部。在文化共同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有不同的文化信仰,如《彼岸》中的中国船员,有人信仰妈祖,有人信仰无神论,有人表面信仰妈祖实际信仰金钱,有人表面信仰无神论实际害怕鬼神……在平时,他们相安无事,但在危机重重的航行中,他们会因文化信仰的不同陷入自己与他人的冲突,自己与自己的冲突。如船长信奉妈祖,每天都恭敬地烧香,磕头祈祷救苦救难的海神能够保佑他。但是对妈祖的信奉没有让船长慈悲为怀,怜悯众生,只是功利性的祈求平安与顺遂,甚至为了三十万的郑和奖默许大副的杀人行为。大副是对毛主席语录出口成章的人。对毛主席语录的信奉没有让他领悟到语录的真谛,语录只是他实现自己现实利益的媒介。他歧视黑人,轻贱生命,名与利已经让他丧心病狂。无论是船长还是大副,都以一种功利的、利己的文化心态求神拜佛。而木匠,他虽然不信仰妈祖,但是他身上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善良、无私的品质。在船上遭遇险情时,木匠身上弥漫着一种牺牲精神,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年轻的同伴们活下去,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山来东在小说中批判的是一种功利性的文化,歌颂的是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出的温暖和闪光。

凡是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相遇,必然会发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轮船航行的路上,文化交流的空间得以形成。通过这一文化空间,山来东力图呈现不同文化都应使人向善、向美,让人有尊严、有自由、有追求的活着。

三、“岸”:超越的精神空间

“彼岸”空间具有多重意蕴。从浅层次来看,“彼岸”意味着从海洋抵达中国大陆的具象空间,是“德宁轮”最终航行的目的地。从深层次来看,“彼岸”空间更是一个超越了形而下的精神空间。“彼岸”一词来源于佛教,《智度论·十二》中说:“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超越生死限制的“此岸”,山来东营造的是一个抵达自由的生命空间,一个灵魂涅槃升华的“彼岸”空间。

彼岸是与海洋相对的陆地空间。“德宁轮”从中国大陆出发,最终的目的地仍然是要回到出发点,这是“德宁轮”上所有人的愿望。但是这个心愿却历经重重艰难而无法实现。海上航行不可避免遭遇许多险恶的自然现象如狂风巨浪、暴雨雷电。“德宁轮”遭遇的低气压现象让所有船员差点丧命。轮船内部,船员对轮船质量的检查、養护等工作出现问题,加剧了航行的困难。“德宁轮”虽然一次又一次的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但是最终还是因为甲板裂缝沉没。“彼岸”迟迟难归,“德宁轮”由海洋驶向陆地的希望破灭了,但是人心建构出来的抵达超越世俗的生命空间、灵魂空间,成为作家和作品中人物的永恒追求。

“彼岸”是自由的生命空间,是理想追求、精神自在的实现。萨特认为人具有绝对的自由,即一种绝对的意志自由,一种选择的自由。《彼岸》中的德尔菲娜、埃米莉娅、木匠都以自己的方式选择了自由的生命归宿。她们成功从非洲抵达美国,要为了那个贫穷、落后的民族去奋斗。这是她们的理想和生命追求,她们要和她们无数的先辈一样,循着几百年前黑奴的足迹让这个民族发出光亮。“德宁轮”沉没时,木匠把活下去的希望—救生圈给了陆洋,选择了让自己的生命归属于大海。肉体虽然泯灭,但是木匠以死亡的方式获得了新生,获得了自由。陆地空间对木匠来说是束缚与捆绑。他一辈子待在船上,船上生活让他与现实脱节,他听不懂别人讲的东西,与别人交流甚至驴唇不对马嘴,连老婆孩子都把他当做多余的人。陆上错综纷繁的人际关系,铺天盖地的信息,四通八达的柏油路都让他感到晕眩,找不到自己。正如《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他是一辈子生活在船上没有上过岸的人。即使到了弗吉尼亚号船要被摧毁,他的生命面临死亡,他也没有走出过船舱。无论是德尔菲娜、埃米莉娅、木匠还是1900,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给自己的生命找到了一个惬意的安息之所,获得了生命的绝对自由。

“彼岸”是净化与涅槃的灵魂空间。葛兆光认为佛教中劝诫众生由此岸到彼岸,就是为了“让世人之心從染而净,让整个人类从沉沦的泥沼中解脱出来到达超越的境界。”⑥佛教教义中认为此岸众生的精神生活全部被贪、瞋、痴等种种妄念占据,只有破除妄念,去掉妄心,恢复清净之真心才能顺利从此岸抵达彼岸。《彼岸》中,山来东对人物命运结局的书写蕴含着佛教善恶因果的宿命观,正如佛家所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副把黑人偷渡客赶到小木筏上以后,他的内心时常被偷渡客困扰。他值班时故障频出,做噩梦时常惊醒,作恶的人最终难逃良心的惩罚,他也注定无法顺利抵达安全的彼岸。甲板裂缝,遭遇低气压,“德宁轮”上代表金钱、权力、欲望的船长、大副、水头都随巨轮沉入大海。而在“德宁轮”身负重伤时,一些船员开始了内心的忏悔与救赎。如小杨、小牛都认为轮船上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是报应,是因为他们做了错事。陆洋不仅为全体船员祈祷,向妈祖、真主、上帝……所有能主宰全体船员命运的神灵祈求:“他们是无辜的,无奈的,邪恶暂时蒙蔽他们的眼睛,他们受到的惩罚足够了,他们后悔了,害怕了,请你饶恕他们吧。”他还在轮船沉没前,及时发出危险与逃生的信号,让同伴快速逃离,希望能够以此自渡、渡人。山来东让以陆洋为代表的船员在这场灾难中幸存是因为他们在良知与邪恶的挣扎矛盾中完成了灵魂的拷问,在濒临死亡时承担了罪与罚的责任,他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升华、涅槃重生。

山来东呈现了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更加博大宽广的精神空间。他以船员对“彼岸”的渴望建构全书,蕴含的实则是对人所向往的上升的、永恒的、自在的精神,对具有理想的崇高的人格境界的人的追求。《彼岸》因此具有了超越性,哲学性和厚重性。

结 语

《彼岸》是作家山来东以四年心血酿出的一部精品佳作。山来东以自身在海上的七年航海经历为蓝本完成的长篇小说《彼岸》,弥补了当下航海题材的空白,可以说是中国海洋文学的一大收获。《彼岸》不仅生动有趣地再现了海员的日常生活,还从权力、文化、精神的多维度展现了人性蕴藏的惊涛骇浪,对当下读者关注海员生活、致敬海员群体,从哲学的层面领悟生命、人性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注释:

①福柯等著:《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②福柯:《规训与惩罚》,李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③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④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445页。

⑤范玉刚:《欲望修辞与文化守夜》,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⑥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彼岸人性权力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彼岸
“学习”反人性吗
针与盐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到了彼岸
领导权力的特性与影响
持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