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摘要】目的探究超声仪用于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50位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态进行检测比较。结果对照组经超声仪检出斑块患者5例(10.0%),共8枚,观察组检出斑块39例(78.0%),共72枚,观察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MT(1.2±0.3)mm显著高于对照组(0.6±0.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系密切,超声仪能有效明确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特征,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超声仪;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7-017-01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塞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成为了临床上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该病容易导致肢体瘫痪、严重者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对患者的存活质量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残与致死率高,是一种对人类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疾病,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占比高达80%[2]。大量研究指出[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变化。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既往50例脑梗死患者行超声仪检测的结果,并与同期行健康检查的50位体检者进行了超声仪结果对比,现将其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50位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组24例,女26例;年龄39-72岁,平均(52.5±7.9)岁;病程2-4年,平均(2.2±0.9)年。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5-70岁,平均(51.7±8.5)岁。观察组患者均满足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4],且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两组在性别比、年龄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Sc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查,两组被检者取平卧位,并将颈部充分暴露后,让被检者的头偏向检查的对侧,从颈总动脉开始,随后沿胸锁乳突肌外缘行纵切面扫查,并对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起始部、颈动脉交叉处、颈外动脉进行观察和记录,将探头旋转90度后,再对横切面进行扫查,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共测量3次,并取平均值。颈动脉IMT在1.0mm以下时判定为正常,颈动脉IMT在1.2mm以上时判定为硬化斑块形成。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受检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态和斑块类型,并根据斑块回声的特点,将其分为脂质型、纤维型、脂质纤维型、钙化型;按照斑块表面的形态,分为规则型和不规则型[5]。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颈动脉板块发生率及IMT比较
对照组经超声仪检出斑块患者5例(10.0%),共8枚,观察组检出斑块39例(78.0%),共72枚,观察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MT(1.2±0.3)mm显著高于对照组(0.6±0.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是原因脑动脉局部血流障碍而引发的组织缺氧缺血,进一步造成脑血管内膜受损、脑组织变性甚至坏死等。大量研究指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礎,颈动脉内膜一旦受损,大量胆固醇会在受损处沉积聚集,久而久之引发颈动脉血管壁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形成血栓,血管内壁因此才出现狭窄、堵塞,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发生脱落,还会引发远端动脉阻塞。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更高(P<0.01),同时斑块多为不稳定的软斑,这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关系。此次研究我们还发现,观察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以脂质型为主,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由此可见脑梗死患者的静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增大,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指标。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破裂,特别是脂质型斑块破裂后,受到血流切应力的影响,斑块内发生出血、溃疡,就会形成血栓,而表面不规则的斑块和脂质型斑块也更容易发生脱落与破溃。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斑块主要以表面不规则的斑块和脂质型斑块为主,也证实了既往的研究[6]。超声具有可重复操作、简单安全等优势,能清晰的观察到受检者的脑动脉结构变化、斑块的特征和形成情况等,对于脑梗死的诊断具有辅助性作用。袁晓锋等[3]指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1.5mm及以上发生脑梗死的几率高出无动脉粥样硬化的2倍,若同时存在斑块表面不会则或非钙化斑块则脑梗的几率更大。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系密切,超声仪能有效明确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特征,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牟红梅,王利勇,赵磊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IMT与脑梗死复发相关性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6,22(2):16-17,35.
[2]郭合伏.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1):39-42.
[3]袁晓锋.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4):715-716.
[4]吴春芳.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之间的关系探讨[J].当代医学,2015,15(3):71-72.
[5]米国青,薛满忠,傅昱等.通心络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2):1591-1593.
[6]郭蕾.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1):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