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朴堆真与黔傩新韵

2021-11-30 00:42黄秀兰周鼎
美与时代·上 2021年11期

黄秀兰 周鼎

摘  要:宋培伦是世界知名的贵州籍民艺家,还是本土民间雕塑的一位开拓者。作为“木质烫刻工艺”专利发明者,宋氏的木质“烫刻”工艺与传统木雕重材和厚技等不同,在以傩为主要题材的创作中多以“烫”为刀,不仅在技术上有革新而且将木雕“拟古”的古朴之风进一步升华。与传统石质雕塑的整雕或分雕组合不同,夜郎谷古堡的众多雕塑则多以片石堆彻完成,作品与当地本土文化及四时景观融为一体,并与宋氏的木雕一同呈现出一种浓浓的黔傩新韵,这显然是在传承本土民间文化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同时,这对时下的文化村镇建设也不无启发。

关键词:宋氏雕塑;雕塑技法;烫朴堆真;黔傩新韵

时下,在流行观念中,贵州籍民艺家宋培伦(1941-)不仅是当代举世闻名的夜郎谷谷主,而且经深入接触和访谈,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宋氏其实还是一位当代民间漫画家和本土民间雕塑的开拓者,甚至还成就了他所出演的傩师秦安顺这一角色。而作为本土民间雕塑的开拓者,其木雕、石刻创作在制作技法和完成过程上也是独辟蹊径的。上述成就奠定了宋培伦在贵州当代民间艺术史上的地位,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乡村文化建设。本文旨在就其生活中的民艺木雕石塑创作做一初步探讨。

一、木质烫刻与拟古重形

(一)流行观念中传统木雕技法及特色

传统的木雕,通常采用质地细腻、结实、不容易发生变形的木材,如楠木、樟木、紫檀、黄杨、柏木等为材料,雕刻各种各样供人们欣赏、收藏、实用的艺术作品。木雕艺术分为家具、宗教、建筑、观赏陈设等几大类,有浅浮雕、线雕、透雕、高浮雕、圆雕等各种技法。创作中通常多种技法并用。

具体而言,传统的木雕一般是利用刻刀、凿子等工具在常温下进行雕刻的。雕刻时根据需要选用适合的工具在木材上进行刻画,犹如画笔在纸上绘画。使用不同的雕刻技巧,去掉不需要的部分,雕刻出流畅联动的线条,这些线条时而刚健有力,时而柔美细致,使木材变得凹凸有致。

传统木雕的技法,是木雕创作者对空间与形象的处理手法,创作者通过一步步地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木雕形态显现挖掘出来,通过高超技法表现出光滑与粗糙、木纹与雕痕、凸面与凹面,平刀切削,圆刀排列等[1]。

在选材上,传统木雕对木材的要求较高,需要根据创作的题材来决定木材。一般粗硬的木头在雕刻上有一定的难度(如花梨木、红木、黄杨木等),松软的木材在雕刻上比较容易(如松木、银杏木、樟木等)。但粗硬的木材光泽度较高,也比较细腻,纹路清晰,缺点是在雕刻上耗费时间,需要雕刻者有高超的技术和创造力。而松软的木材比较适合初学者,由于木质较为松软,且造价也比硬质木头便宜,是初学者的首选。

(二)以“烫”代刀的宋氏民间傩题材木雕技法及风貌

与传统木雕技法及特色不同,宋培伦发明的《木质烫刻工艺》,是把烫画工艺与木雕融为一体的艺术,这种工艺的特点是将金属烫刻的工具(棒、烙铁、钩、锥、条、铲等),在非常高的温度下进行加热直到变为火红时,再对木刻进行烫和烙的处理方式,把在创作时不需要的部分燃烧炭化,最后去掉炭化的表面,以这样的形式来达到雕刻的目的。以“烫”代替刻刀雕刻,犹如刻刀代替“笔”绘画。用炭化的方法可以使得木刻表面更加流畅,同时也能改变木雕的颜色。

宋氏的《木质烫刻工艺》,在烫刻时根据作品的不同,会严格掌控烫刻时的温度、力度和时间,温度的高低、力度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都会让木刻出现不同的效果,这也直接导致了木刻线条的粗细度、流畅度的不同,且艺术效果更佳,变化无穷。此外,木材被加热后也会变得更加容易打磨和加工处理。同时,由于炭化的时间不同,木材颜色也会不一样,有的深、有的浅,这相比传统需要上色的木雕作品有了更好的艺术提升。在加工的过程中,先用传统的刻刀将木材的初型刻出来,然后再进行烫刻,这样会使烫刻的速度更快,加快雕刻进程。也可以将初型用火燃烧后再打磨,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需要再次炭化,这样效果更加显著。

一般的木材结构不够细腻,粗糙且毛刺多,难以打磨且呈淡黄色,如不加以上漆便无光泽。但是,木材通过烫刻工艺以后这些问题就变得不是问题了,炭化后的木材更加容易打磨,光澤感强,木材的表面变得细腻光滑。根据木材的不同,炭化后木材的颜色也会变得更加好看深沉,有的变成了棕黑色、有的变成了棕红色,这种变化对于木雕创作者来说无疑是振奋人心的。这样,一般的木材就可以用来仿制红木、乌木等木制品,如用于木质家具生产,这种仿古的效果相较于传统仿古雕刻和仿古家具将会更为显著。尤其是这种仿古不像很多人的那种直接去仿古,而是创造一种“古”。例如平时想要仿造古代的木雕,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原来的木雕是上色的,若干年后颜色就掉了。但宋培伦却利用火改变了它的时间进程,以前变成这样的木刻需要几十几百年,运用宋培伦的木质烫刻工艺以后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了,且艺术效果也非常好,保存时间更久,还不易被虫咬和腐蚀。

宋氏木刻的独特性在于他把“形式美”作为目的追求,他的作品几乎是不加颜色的,他更注重木材原本的“质地美”(如图1)。他那些作品上面的纹路并不是刻意画上去的,而是木材本身的纹路。他将木材经过炭化处理,使得原本不是那么凸显的纹路更加有肌理感,让木刻作品更加具有“抽象美”和“自然美”。有时原本的木雕在燃烧过程中会残缺,宋培伦并不在意,他说:“这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残缺美,我并不会觉得我的作品就因此毁坏了”。经过炭化后的木材会显得很深沉,感觉年代久远。虽然木刻里边有的纹路不明显,有的缺失了,但是它会使得木刻的艺术效果更好,是雕刻不出来的效果。有的烧得深、有的烧得浅,通过打磨后就能达到以前古老的那种面具效果。除此之外,根据木材不同、软硬度不同、炭化时间不同等因素,也会让木材呈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无形中增加了非比寻常的视觉效果。

在选材上相比起其他木刻创作者来说,宋培伦不会在意木材的质量和好坏,无论大小、长短、材质如何,他都可以雕刻。对于那些本来就有裂痕的木材,他也不会避开,会将裂痕留着,保持住他最原始、最自然的状态,因为他的作品更在意木刻本身的形体美,他会将作品依照它本来的样子塑造成适合木材本身的造型,并将之有机地结合进行创作。

二、片石堆彻与厚土崇生

(一)流行观念中以刀代笔的传统石雕技法及特色

在流行观念中,传统的雕塑一般是用整块石头雕刻或者大块的石头雕刻好了以后来进行组合,不论是中国的敦煌石窟、希腊的神殿、巴黎的凯旋门还是更久远的南美玛雅神殿、东南亚的吴哥窟等都无一例外。

具体而言,传统的石雕是雕塑家以刀代笔,以阴线刻、浅浮雕为主在石材上创作精美的拥有三维空间的立体装饰作品。在技法上,传统的石雕,多是利用一种石材进行创作,几乎是不附加多种材质进行加工的,这是因为传统的公共雕塑,基本是由一整块原材料来进行加工创作的,或者是几块材料加工组合在一起的。

在创作上,传统的石雕在进行创作时会利用刻刀、凿子、锤子、扁斧等工具对石材进行旋、划、插、转、抠、削、画、镂空等方法来进行雕刻。传统雕刻的基本流程是凿粗坯、掘细坯、修光、打磨、刻毛发、饰纹、着色上光等。雕刻家运用转折顿挫、凹凸起伏来创作雕塑,使得雕塑更加生动和富有材质美、雕琢美。

在选材上,传统的石雕选择的大多是以花岗岩、大理石、砂石、青石等材质坚实、色泽纹理丰富、耐腐蚀的石材。在创作之前,创作者会根据自己的题材、场地、环境等因素而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进行因材施艺的创作。在创作时无疑会有特别多的局限束缚着创作者,而传统雕塑的创作基本都是一次性的创作,在创作结束以后便不再做任何加工装饰等。

(二)积石成象的宋氏古堡民间石质雕塑及其特色

与流行观念中传统的雕塑技法和特色相比,宋培伦的雕塑技法和特色则是显得特别地不一样。

宋培伦的雕塑特点在于运用大量的石片堆塑而成,他的雕塑作品是置于大自然中的,雕塑和自然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不去破坏大自然原有的生态环境构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雕塑会风化、缺损、长青苔、长花草、长枝叶,使得雕塑与自然更加相得益彰。宋培伦的雕塑是利用纯粹的一片一片的石片像砌砖一样堆砌而成的,同时再利用废弃的陶罐、陶片、冶锌的坩埚等废物,一层一层地堆,这让雕塑作品变得更加丰富,从而呈现出传统雕塑无法达到的机理效果和自然美。这与传统雕塑相比,更是一种革新,使艺术效果得到了升华。以堆砌代替传统的刻刀等工具,这样的作品会营造出不一样的机理效果,就仿佛是自己生长出来的,不是人为建造的。

宋氏公共雕塑,采用的工具跟部分砌砖建筑工地类似,如锤子、砖刀、凿子、铲等。在加工时,利用水泥沙子把石头、陶片、木头、冶锌的坩埚等堆塑固定起来,石头外部不需要额外加工打磨,就利用它原始的样貌来进行堆砌。由于石头大小不一,使得雕塑呈现的机理效果更佳,加上利用废弃陶片、瓷砖、坩埚等材料,采取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使雕塑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变。在加工时,有意识地撒了一些花草种子,更让雕塑在春去秋来时的样貌都会发生改变。雕塑的外貌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它会随着四季更迭而变得多彩,仿佛这些雕塑也是有生命的,与自然同在。

在普通人看来废弃的陶罐、瓷砖、冶锌的坩埚等材料,是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但是在宋培伦的眼中,这些都是宝贝,他让它们重获新生,不再是废弃物,在雕塑中展现出不一样的魅力。

宋培伦的公共雕塑作品,从1988年他做碧云窝画家村时就开始了,后来在1994年做的灵山艺术村的公共雕塑作品(如图2),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的雕塑作品和后来1997年夜郎谷的公共雕塑作品是非常相像的,都是用石头、石片、废弃的冶锌陶罐瓷砖等堆塑而成。没有复杂的雕刻工艺,就是简单的堆塑,这样的艺术形式是区别于其它的艺术家的,他们的雕塑几乎是以“雕”和“塑”结合起来的产物,而宋培伦的作品却只有“塑”,任由它“自由”形成。宋培伦的公共雕塑作品,不会去打磨那些看起来不和谐的边角,任由它在那里,按照他的说法就是越是自然越是和谐,他所要做的就是,让他的公共艺术作品与自然和谐共生。宋培伦在花溪夜郎谷的公共雕塑(如图3)就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他没有去破坏它原有的样子,只是根据地势、环境等去做他的创作,使得他的创作得以完美地融合在自然里。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事实验证了他创作的独特魅力。

从宋培伦公共雕塑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作品是根植于民间的,尤其是傩面具文化对他的创作影响非常巨大。而在他后来创作的阿歪寨藤甲谷中的雕塑(如图4)中也可以看到,他的这部作品不仅同样重视对在地文化的挖掘,也是对夜郎谷雕塑作品的一个承接和再改造。他们相似而又不同,不同点在于他们取自不同的文化。他在继承中发展了傩文化造型元素,其中傩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辟邪纳吉等思想,而他的公共雕塑作品的形象无疑也是象征着他希望辟邪纳吉等的想法。宋培伦的创作是成功的,因为他不是简单地复制了之前的东西,而是拓宽了视野,挖掘出了新的创作题材,有了新的收获。从这一点看来,宋培伦做得很好,他不仅打造了“花溪夜郎谷”,更是打造了他的一种艺术风格(艺术品牌),而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才是最为宝贵和最有价值的。

叶庆文和王大进编著的《雕塑技法》中谈道:“雕塑是造型艺术之一,有它的特点,也有它的局限性,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只能表现一个瞬間的动作和神态”[2]。这些是相对于传统的雕塑来说的,而对于宋培伦的雕塑来说,创作一直在路上,在继续,没有一个绝对的时间点是作品创作的终止,他的作品会跟随着时间的变

化而一直向前发展,雕塑上生长的藤蔓、花草、树枝、青苔等都是他创作的一部分。他的创作不像上面说到的那样是一个瞬间的动作和神态,而是不断变化且拥有灵性的。不仅如此,宋培伦的雕塑还可以进行外部的“二次创作”,利用装置和地景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行为艺术。2020年,他为抗击新冠疫情创作的行为艺术:将口罩佩戴在雕塑上,警示世人“抗击疫情、人人有责”。他的这种艺术创作对于传统的雕塑作品来说是一个很大创新。宋培伦的雕塑作品允许其他人参与建设,花溪夜郎谷(如图5)里面有个地方叫“童童乐园”(如图6),就是他通过外孙女朱语童的画作来进行建造的雕塑作品。相较于其他的雕塑创作,这也是不同的,他的创作理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具有和谐统一的关系。

相较于我国传统的雕塑和外国的雕塑,宋培伦的雕塑创作无疑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他说他的雕塑作品,是想要表达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美思想,而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特别是一片片堆砌起来的作品所产生的机理感,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就是他在雕塑艺术上的创新,也是在造型艺术上的升华,同时也找到了他要表达的艺术语言。

三、宋氏民间木雕石塑创作的现实意义

宋培伦的雕塑对于传统雕塑来说是在技法上的一种革新。他在传统木雕的基础上使得木雕的艺术效果得以升华,他的公共雕塑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雕塑表现形式,一层一层叠加的石片让雕塑呈现一种大自然自己生长出来的错觉。

尤为重要的是,宋培伦还将自己的雕塑作品介入到了乡村振兴中,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增长点,同时还激起了村民对在地文化的了解与自信。他的公共雕塑“花溪夜郎谷”,深挖了贵州夜郎文化和傩文化,把傩文化面具的造型艺术植入夜郎文化,使两种文化得到了相互融合,而文化融合正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夜郎文化对增强区域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夜郎谷早已名扬海外,这是对贵州这个地方最好的宣传。宋培伦先生以艺术家的影响力和原创性带动当地旅游和发展的同时还重塑了贵州的地域文明和文化生态,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这对于当代其他的民间艺术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乡村振兴有个关键点就是一切要以在地文化为先。在地文化,也称为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或是一个象征。地域文化一般具有三个特征:区域性、人文性、系统性,能够反映出该地域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例如阿歪寨藤甲文化就是该地域独有的历史文化。藤甲谷文旅公园就是深挖三国藤甲文化,借助艺术乡村建设而设计的,它对安顺市经开区阿歪寨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在雕塑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期的雕塑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特点。原始社会的雕塑崇尚质朴、追求灵感、释放天性;奴隶社会的雕塑被赋予权威、力量、庄严、神秘、凄厉等色彩;秦汉时期的雕塑刚健有力、气魄雄浑;隋唐时期的雕塑在形式和技法上更加完美;唐朝时期的雕塑趋于精美、完备、和谐;明清时期的雕塑文弱、苍白、萎靡;而近现代的雕塑则是向阳而生、蓬勃大气。每个时代的雕塑都反映着这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发展。现如今的雕塑虽比不上秦汉、隋唐等时期的技法卓越,但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无疑是幸福的,有更多更好的创作空间和条件来发挥雕塑创作的灵感与作用。这一时期的创作更多地是继承了原始社会那种抒发人本性的创作,但是其创作条件又高于原始社会。宋培伦的雕塑更多地是在释放自己的原始性,他是在用一种游戏(玩)的心态来进行雕塑的创作,并将雕塑与自然融为一体。另外,他发明的“木质烫刻工艺”虽然与传统的木雕不同,但也正说明了他的雕塑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他不仅重视传承更加重视发展,他使得木雕和公共雕塑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让艺术得到了升华。

參考文献:

[1]储凯锋.传统木雕工艺中的技与艺[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7):164-168.

[2]叶庆文,王大进,编著.雕塑技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

黄秀兰,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民族民间美术方向硕士研究生。

周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本原)文化与现代艺术创作(设计)及艺术现象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