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汉族与畲族传统银饰品比较探析

2021-11-30 00:42施佳男
美与时代·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畲族丽水汉族

摘  要:银首饰是中国各个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丽水景宁、云和等畲族地区的实地调研、实物分析以及文献资料的调查研究,探讨浙西南丽水地区畲族和汉族传统银首饰的艺术特征。浙西南丽水地区畲族传统银饰品在材质、色彩、纹样、形态等方面所呈现的诸多美学特征,与汉族传统银饰品的造型艺术和情感内涵有相似之处,充分展示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关键词:丽水;畲族;汉族;传统银饰品;民族交融

从古至今,银首饰是老百姓最常用的、最生活化的饰物之一,作为中国古代各民族服饰中最为精美别致的标志性符号,种类繁多且传世数量巨大。中国古代传统银饰本身的技巧化、程式化、装饰化程度已经达到顶峰,在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在功能上各有不同,审美上也各具特点,以最鲜明的、最简省的方式体现了“小中见大”的特点,成为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

畲族目前主要分布于浙江西南部及福建东部等地,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近年来,畲乡风土人情开发成为旅游项目,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畲族文化标志之一,畲族传统手工银饰成为景宁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传统银饰作为畲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就目前有据可查的、传世的畲族传统银饰最早可到清代[1]146。传统银饰题材有其独有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其工艺及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与汉族融合过程中对汉族文化的借鉴。

一、两民族传统银饰比较

(一)造型与工艺比较

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交接处,浙江境内第二大河瓯江贯穿浙西南山区。据丽水史志记载:瓯江自古航运业发达,沿江水运埠头林立,以丽水大港头最为繁忙。龙泉在南宋晚期至明中期近200年间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产和出口基地,是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起始地[2]。大量贸易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文化的传播,为丽水当地的民间传统银器工匠们带来其他地区的手工艺文化和加工技艺。受闽工和徽工的影响,丽水汉族传统银饰品花饰纹样繁复细腻、注重细节,錾刻工艺细致、古朴典雅。虽压模作品较多,但是强调细模和雕工,常见的是模压之后再进行雕刻。錾刻、烧蓝、炸珠等其他制银工艺在丽水汉族传统银饰品上也是常见的制作工艺。丽水汉族传统银饰品中也不乏精美的点翠饰品,但由于材料难得、工艺繁琐,因而点翠饰品多为当时富贵人家的专属。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产生不一样的银饰,从佩戴的主要对象和佩戴部位来看,丽水地区畲族和汉族的银饰区别不是很大,佩戴对象主要为妇女和儿童,分为头饰、耳饰、手饰、挂饰等。

畲族女饰最有特点的头饰就是凤冠,因分布区域不同,形制上稍有差异。其中要数丽水景宁凤冠的构造最为复杂,其型制严格保持传统手技艺,在《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中记载:“头饰定要按照自古流传下来的方式制作,畲民不能容忍丝毫改变。”[3]至今,凤冠仍然是畲族姑娘出嫁时的必备头饰。除了银冠之外,银扣、耳环、项圈、戒指头钗、手镯、脚镯、银锁、银片、银铃、胸牌、银腰带等也都是畲族人日常佩戴之物。作为一个迁徙民族,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仍然传承了如此完整的佩戴银饰,足见畲族人民对于银饰品的重视程度[4]。

银双尖是丽水汉族和畲族妇女盘头中广泛使用的银饰,汉族妇女使用的双尖从外形上可分为直线型和弯曲形,两端大小一致。流行模压双尖,模压纹饰精美细腻、纹路清晰生动、款识规整清晰且立体感强,是制作精良、雅俗共赏之物。畲族双尖多为柳叶形,即双尖的中间部位有类似脊背的线条凸起,形似柳叶,在工艺上多为两种技巧相结合,如模压结合手工錾刻、镂空工艺结合炸珠工艺,使得畲族的银双尖复杂别致、古朴繁复,体现出畲族融合汲取各家之长的特点。

古代中国银较为稀缺,加上丽水地处山区,经济落后,因而丽水汉族人家的手镯多有铜胎鎏银、铜胎包银的形式,受闽工和徽工影响,镯头精致华丽,装饰高浮雕的戏曲场景或神话故事纹饰,镯身以手工錾刻为主。马鞍镯是丽水畲族独有的手镯形制,因镯子形似马鞍而得名。马鞍镯面中间多光面或錾刻花卉藤蔓等装饰图案,少有人物图案,镯面两边缘特别有两条凸出附带边,手腕可以自如翻转不受镯子阻碍。工艺的重点部分也在镯头,镯头呈方形或梯形,辅以烧蓝的吉祥文字装饰,如“龙凤”“关雎”“福禄”等。马鞍镯多以铜胎包银,少见的纯银胎多为富裕人家所用(如图1、图2)。

(二)纹饰纹样比较

我国传统的各民族银饰除了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外,还有着“吉祥”“祈福”的寓意,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缩影,反映了其所处年代与地域文化特征。

丽水汉族传统银饰品形制古拙、结构简朴,反映了偏远山区文化的滞后性。尽管用材和体量一般都不大,但装饰纹样的题材却异常丰富,包含传统的吉祥纹样、戏曲故事、花卉鸟虫、宗教等各类金银首饰常用题材,以美化、提高生活水平和品位。古时丽水属于瓯越文化圈,乡土文化、耕读文化氛围浓郁。汉族人民以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为主,受根深蒂固的“勤耕苦作”和“耕读传家”的传统思想影响,把读书进仕作为最高追求。因而丽水汉族传统银饰品的题材多与耕读、科举有关的图案,如渔樵耕读、状元及第、金榜题名等。戏曲内容在丽水汉族传统银饰品装饰内容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浙江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且戏曲本身对人们也有教化作用。通过民间艺人的精心创意与手艺,得以将简单、易识别的具象图形,直观地雕刻在银首饰上,成为“移动的教科书”,反映古时处州(丽水古称)浓厚的读书求贤氛围和读书起家的思想,也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

畲族的银饰品类繁多,装饰图案造型也包罗万象,从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植物花卉到意象纹饰等。由于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而用图案纹样传达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图案纹样结构严谨、精细生动、分类复杂细致。常见的有龙凤纹,畲族的龙纹不同于汉族的龙纹严肃威严,在图案组合以及形象上也更为灵活自由。凤冠上除了凤纹之外,其牙签与耳抓上还缀有连钱纹,寓意“福在眼前”。六棱形也是畲族特色形制,畲族女子出嫁多戴六棱項圈,六棱项圈头錾刻有籽的石榴和篆刻的福字,表示多子多福[1]148。畲族人民崇尚道教,所以在银饰纹样中常出现“八仙”和“暗八仙”的形象,以表达长命百岁美好愿望。畲族银饰很少有素面的,装饰图案多取材于畲族民间生活,造型多姿、丰富多彩。畲族银饰图案有龙凤瑞兽、蜂蝶鱼蛏、花草虫鸟等,不同年龄段对应不同的银饰纹样,寓意也各有不同:在儿童帽饰上缝缀银罗汉、银纽扣等,表达了企盼孩子健康成长的愿望;妇女佩戴的银饰品装饰图案以凤凰、花草等象征家庭幸福、子孙繁衍,从这些复杂细致的分类不难看出畲族人民的聪慧与勤劳。

(三)装饰图案语义比较

1.民俗寓意

传统银饰不仅具有装饰功能,其装饰纹样展示出的社会内容,映照出了中国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风民俗,是其作为吉祥物的社会功用的体现。丽水汉族传统银饰品纹样题材广泛,大多取材于民风民俗。如时令鲜花瓜果,春天以桃杏为主,夏天簪莲花、茉莉,秋天首推菊花,待到冬天,暗香浮动的梅花等都被广泛地用作首饰紋饰。在汉族传统的节日风俗中充满意趣的细节与片段也被民间的巧手能匠们提炼出来,刻画在传统银饰品上。这些图案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含有吉祥如意、福寿平安等寓意。丽水道教发展历史悠久,缙云仙都是历史上道家洞天福地之一,有着黄帝文化的深厚底蕴。因此丽水汉族道教图案装饰的传统银饰品独具特色:如小孩日常佩戴的帽子上装饰道教紫薇讳、八仙等银饰帽花;出生、满月、满周岁等喜庆节日佩戴的帽子后面还带有铃铛,用以驱灾祛病、庇佑孩子健康成长,从而使小小的银饰寄托很多美好的寓意。

畲族传统银饰所使用的畲族传统图案中的大部分都表达了对自然万物与祖先前辈的敬仰与崇拜。这些银饰上的图案记载了历史,反映了畲族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缘起的神话传说,蕴含着吉祥平安的祝福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畲族传统银饰与畲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重要民俗联系密切,从方方面面表现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二月二“会亲节”、三月三“乌饭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及赶墟赶场、婚丧嫁娶等节庆活动,都离不开银饰,女子佩戴精美的银凤冠,男子盛装出行[5];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帽饰不同,妇女平时穿戴的项圈吉祥如意牌,寓意富贵、长寿、吉祥;寄托了畲族群众别样情怀,也赋予了畲族银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

2.审美情趣

浙西南丽水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山地自然地理环境为“山地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地农耕是古代丽水汉族农耕最主要的生产形式。农耕文明与山地文化结合带来多样性和丰富性,使丽水汉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注重外形的层次美和刚柔共济的审美特征。丽水汉族传统银饰品以实用为主,因而外轮廓线条相对简洁,表现出刚劲之美;装饰图案繁复多样,线条多为曲线或镂空,表现出丰富的节奏美。

在古代,丽水的畲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深山,以刀耕火种为主,畲人擅长走山路,习惯肩负重物。其吃苦耐劳的特性以及原始性和刚毅性都更为突出,具有强悍野性的山地文明特征,同时也孕育出民众的质朴纯真,这些都影响和决定着畲族传统银饰品的形式和风格。与丽水汉族地区的传统银饰品相比,畲族传统银饰以重、大、多为美,造型较为夸张,图案复杂且想象丰富。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将自然界中动植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具象实物形象用象征比喻、联想谐音等艺术表现方法,进行艺术再创造活动,进而形成饱含美好寓意的嫁接艺术图案形式。图案讲究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具象与抽象、对比与和谐。如畲族银饰中龙纹种类丰富,有最常见的鱼龙造型,似龙非龙的龙犬形象;以凤凰、似锦鸡、孔雀等多种鸟类纹饰组成的凤鸟纹;将各种植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尤其注意动植物枝须的夸张和交错结合;为了加强纹饰的吉祥寓意,将各种动植物通过变形拼合在一起形成的吉祥纹饰[6]10;这些图案结构完整又不失变化,具有民族独有的审美情趣,给人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图案之美。

二、两民族传统银饰的相互关系

从银饰的佩戴习惯来看,丽水汉、畲两族都非常注重银饰品的佩戴,银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从传统银饰的制造工艺来看,两民族的传统银饰制作工艺繁复、种类多样,各道工序精细复杂,全部由手工操作完成。广泛使用烧蓝工艺,錾刻技术纯熟。区别在于:畲族传统银饰制作颇具元代雕刻风格,追求造型独特奇巧,显示畲族文化纯朴、粗犷、神秘的风格;畲族特制的月牙形束錾等工具和独有的传统刮光、草药配方煮银泡洗技术,使畲族传统银饰显得更加光亮精致。

从造型和图案表现手法来看,两者有明显区别,畲族传统银饰造型更为丰富和夸张,表现手法更加具象和粗犷;装饰图案取自自然和生活,通过对花草、动物等自然物象进行提炼与升华,体现了民族古老而传统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既有返璞归真的纯真之美,又有人神交流的神秘之美,表现出民族工艺美术的优秀特质。景宁畲族凤冠上装饰有各种各样的凤纹,凤冠的头面上装饰着立于浮云流水之上的两个面露微笑的小人,这两个小人下半身呈尾羽状,与方牌上凤纹的“雀尾”十分相似;凤冠上银饰方牌上的凤纹,看上去更像是普通的雀鸟或是稚鸡;总体都显得十分简单拙朴,只有凤纹头上的三瓣头冠区别与其他鸟雀[7]51。汉族传统银饰相对朴实,图案纹饰简洁细腻,注重细节和工艺的处理,继承着南方传统银饰人物开脸生动喜庆、式样新潮的理念,具有南方浙工、徽工的细腻华美;又因山地文化而具有古朴、秀雅的特点,具有独特的风貌。两民族传统银饰相关之处在于:在畲族迁徙杂居的过程中,自发或不自觉地与汉族互相融合、互为影响,在迁徙过程中,畲族传统银饰文化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汉族传统银饰文化的影响。受不同区域的汉族文化的影响,每个地域畲族妇女的传统头饰也有所不同,相较于福建等地的畲族,浙西南丽水景宁畲族妇女的传统头饰在形制上更简洁,与“钗”“双尖”“珠串”等江南妇女的传统头饰相结合,更加柔和优美。景宁畲族凤冠上的凤纹形态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丰富起来的,其凤头、凤尾的形状与汉族凤纹“鸡头”“雀尾”的形态特征相近[7]52;连钱纹盛行于宋元时期,出现在畲族凤冠上;丽水畲族儿童帽饰受汉文化影响更深,吉祥汉字被畲民采用在帽子上,镶嵌有吉祥寓意的花卉、动物等传统银饰,期盼儿童“好生养”;有的童帽上还会装饰“尺子”“剪刀”等银饰,除了希望儿童巧手,更是一种辟邪的“法器”[6]11;受汉族道教的影响,以“八卦”“老君像”以及众仙神像作为儿童帽饰装饰,使其在造型和纹饰上与汉族童帽的寓意大致相同。

以上这些都表明畲族银饰无论从工艺、纹饰和种类上都汲取了汉族的艺术传统。畲族人民使用的银饰品一部分坚持了自己民族的独特性;一部分又融合汲取了汉族文化的特质,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对银饰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通过对浙西南丽水地区汉、畲两民族传统银饰进行造型、工艺和装饰图案语义的研究,可以发现丽水汉、畲两民族的生态文化系统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两民族的传统银饰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畲族传统银饰装饰图案中不仅蕴藏畲族的社会特点、地域特征、生产生活方式,还可以看出畲族人民民族崇拜的朴素情感,歌颂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以及对生活的热情与憧憬等语义内容,可以得出畲族装饰图案的民族性决定了它的艺术风格选择,而且它的象征性也极大地影响了它的艺术表现形式[6]40的结论;汉族传统银饰图案纹饰的构图方式和艺术表现方式在满足基本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之上,也凝聚着汉族的民族信仰与审美理念。丽水地处浙江西南山区,古时政治相对闭塞,经济自给自足,文化形态持久不变。正是这种环境使此地区保留了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两民族传统银饰制作工艺和装饰图案反映出来的个性与共性,以及两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使得传统银饰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品,而且反映了浙西南特有的区域文化生活习俗,蕴藏着两民族情感和思维意识的独特艺术体系。探究汉、畲两族传统银饰文化的审美心理和民族文化特征,能更好地向外界传播浙西南畲族文化,借助传统银饰向更多的人传达浙西南畲族的民俗风情、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浙西南民族文化特点和传承保护民族艺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星杉.畲族老银饰的文化内涵[J].收藏,2019(1):146-149.

[2]赵治中.处州史事钩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3]郭今文.浅析畲族银饰文化及其保护开发——以浙江景宁为例[J].消费导刊,2017(9):5-6.

[4]史圖博,李化民.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M].张世廉,译.武汉: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4:19-22.

[5]林琴玉.畲族银饰的文化内涵探析:以闽东福安为例[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64-66.

[6]裴家莉.浙西南畲族装饰图案的视觉符号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4.

[7]吴微微,骆晟华.浙江畲族凤冠凤纹及其凤凰文化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1):50-54.

作者简介:施佳男,硕士,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陈设设计。

猜你喜欢
畲族丽水汉族
畲族颂
丽水发现新物种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丽水古堰画乡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瓯江丽水
蒙古族与汉族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对比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