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古镇

2021-11-30 08:11张恒
躬耕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水墨古镇

张恒

青雾从伏牛山余脉漫过来,带着馨香拂过原野,像曼妙女子回归途中吹散了的薄纱,温婉,空灵,将古意拥覆的赊店隐笼在神秘的氤氲里。这是裹挟着岁月风雨和历史烟云的青雾,远望朦胧绰约,隐匿着古镇意象;近看却几近于无,浸染着水墨色颜。

赊店古镇确有着陈年水墨一般的意境。那依地势起伏和缘赵河蜿蜒、随潘河潆洄次第而建的古镇格局,自然形成了一幅画的精美布设。尤其是青砖黑瓦的古建筑高低落差所带给人的视觉错位意识,很是契合水墨画层次分明、色彩微妙、意蕴丰富以及写实与抽象混合并用的特点。再加上镇内街巷纵横交织,一幅画的唯美元素应有尽有。如果站在一个适当的高度,比如空中老鹰飞翔的位置俯瞰,赊店肯定像一幅色泽古朴的水墨长卷,铺展于南阳厚重的土地上,折射着幽深景意和悠远气韵。

静静凝视这样的陈年水墨,如同在和历史对话,和古镇先祖交流,人的视线仿佛都捎带画的底色,并传输于血液,凝结于心境,移植于思维,使得人的精神和意识、情感和情趣渐渐有了色晕,整个人都变得庄重和素雅起来。一种源自岁月深处的力量,把人幻化成古镇的物件,一如厚重的石墙,灰黑的砖瓦,斑驳的门窗,抑或古色古香的井沿和桥墩。甚至幻化成古镇老树上即将飘零的叶片,巷道里已经磨损的石板,屋檐下摇摇欲坠的挂件,古谣里悠长的音符,让人自觉地融入古镇那带有豫西南平原气息的散淡氛围。

或许,这幅陈年水墨自夏朝时期便开始写意,当初古镇先祖垦荒结庐所用的每一块砖瓦,每一抔泥土,都作为一幅传承子孙的水墨画底色在打造。再经过三千多年的风吹日晒,经过历朝历代的浓涂淡抹,特别是汉砖秦瓦的添加,明清商贾的打磨,才有了如今这幅惊艳人们眼目的艺术精品。

怕是每一个走进古镇的人都喜欢这里淡雅的基本色调,陈旧的色颜恰到好处地弥合着时光的空隙。以南阳民间常用的青灰为主,外加以少许褐黄所调配的建筑物,立面简单婉约,风格独特,取得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效果,达到本乎自然、生气涌动的审美旨趣。让人感觉背靠青山的老宅老屋就应该是这个样子,面向河流的飞檐翘角和栏杆沿廊就应该是这个造型,改不得也换不得。改了,古镇就没了底蕴;换了,古镇就失去意境。无论是一些普通的古庙、古桥、古井、古塘、古城墙、古巷道、古码头,还是那些标志性建筑山陕会馆、广盛镖局、姜家大院、药王殿与马王殿、火神庙,铺陈的是一种自然本真,突出的是一种地域特色,矗立的是一种内在气质,从形式到内容都彰显着古典意蕴,彰显南阳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历史文化。即便这些物件有些陈旧苍老,都是赊店这幅陈年水墨的底版和本原色,都是古镇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着石板铺就的巷道往古镇深处走去,就像走进古典的春秋遗梦,物象和意象含义受到了颠覆,有走进去、出不来的感觉,不知不觉便融进古镇的历史,在岁月深处和古镇人一同出入,一同生活。心绪也像凝结在一张古画的笔墨之中,难以脱落。巷道蜿蜒,人的思维跟着蜿蜒。这巷道,是时光慢慢铺起来的,车辙切的边,脚步压的缝,雨水刻的印。那些石板摞起来,就是一本有故事的书,就是一本地方志,就是一册古籍珍本。稍显不平的街巷上,处处透着淳厚古朴的南阳民风民俗,牵着思绪,让人有一直走下去,走向明清,走向唐元,走向公元前的汉朝、夏朝,走向远古岁月的意念。如果时间和空间允许,还想沿着当年刘秀在这里赊账借旗起义的路径寻找遗迹。古镇的一块砖,一面墙,都像竹简木牍,让人有断句、释义的欲望;古镇的一句方言,一声鸟鸣,都像历史的回响,引发人的思绪飘向遥远的过去,内心深处顿觉时光的悠远和文化的厚重。在赊店,总像置身一个特定的空间,默默任由斑驳的路面和泛绿的石阶挤出植有历史基因的苔藓,静静聆听犹如书页被翻开的窸窸窣窣声音。

依地势转呈的小路和岔道,傍溪塘连接的石埂和石桥,以及带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构成古镇清晰而简约的骨骼、脉络,让人联想水墨画中的工笔技艺。它们像一首古老乡谣中的美丽音符,跳跃在人的视线里。一座座高低起伏的老屋,虽然墙壁与门窗陈旧,多数地方有了脱痕,甚至腐朽,让人感到一些寥落和孤寂,但一点儿不影响古镇依旧散发的恢宏气息,丝毫不影响古镇蕴积的物质和精神意涵以及传递给我们的时代美感。这些布局严整、规矩整饬、立面丰富的老建筑,风格各异,庄严肃穆,色彩凝重,如同古镇史书的页面,尘封着久远的故事和曾经的繁华,蕴含着一种文化向度,描述着古镇的宁静与淡然。墙壁上的山水彩绘,老宅里精致的石雕、砖雕和木雕,虽然有些模糊,却如贴近史实的插图,以精湛的技艺,特有的形式,点缀着古镇的意境,用水墨一般的语言叙说着古镇历史的某种细节,描述着古镇千百年文脉。悠悠时光,把古镇的人和事都凝固成一层层泛着绿锈的书页。

沧海桑田,初心不变,古镇人在古老的石板路上,在古朴而宁静的砖木民居里,将自己严谨的生活态度和古老的民风民俗相融相合。并靠着这份自尊、自得和自爱的持之以恒精神,用水墨一般的朴素情怀演绎着古镇厚重的历史。这就不难理解,千百年风侵雨蚀,许多古建筑、古村落、古镇、古城在世事更迭中坍塌,多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在尘土飞扬中腐烂,繁华落尽。而赊店这朴素的色颜,朴素的装裱,却始终安然在南阳山明水秀的厚土上坚守,超然于世,成为古镇落遗留的样板,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称号,入选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景区,成为人们的怀旧之地。

这里孕育着一种穿透时空的生命情怀,蕴积着一种岁月不可战胜的内在力量。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情怀凝聚旷世烟雨,广纳历史烟云。这种力量,不随时间而削减,不随时尚而泯灭。这情怀与力量,就像水墨凝聚成的厚度和堅韧度,风雨不腐,尘封不蝼。

崇尚读书,传承家风,是赊店古老建筑隐喻的另一种含义。那彰显在物质上和蕴积于精神深处透露出来的东西,不仅是南阳农耕文化的纯朴,还有执着坚守的传家文化的精髓。姜家大院、春秋楼等古建筑,质朴中蕴含着一种书卷气,置身其间有走进学堂的感觉。那随处可见的雕刻、字画和匾联,提醒着人们对于家风家训的遵从和敬畏。

赊店古镇最具特色也是标志性建筑——山陕会馆。这座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的建筑群,共历六帝一百多年。会馆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保持着中国传统古建筑风格,左右对称,呈前窄后宽之势。整体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由琉璃大照壁、悬鉴楼、大拜殿、春秋樓四部分组成,自南向北呈现中轴线式分布。其装饰以石雕、木雕为主,尽显古朴,浑厚之美。馆内是抬梁式梁架结构,粗壮圆柱撑起的不仅是高大的屋顶,还撑起人们仰望的视线和惊叹的神情。硕大横梁纵横飞架,连接着四周的檐墙,也连接着人们的情感,思绪瞬间便缠绕着彩绘画枋一同进入想象。还有许多的柱础及墙基以动物的造型呈现,让自然界生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灵性生动,彰显生命内涵,透显威武之美与和谐之美。至于那些雕刻有珍禽异卉图案的板檐,制作雅秀的轩篷顶,则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抑或细节,与其说是砖木的叠加,雕刻荟萃,不如说是诗与画的构想,是一种文化意蕴的凝结。

面对山陕会馆,想到的则是赊店古镇曾经的繁华。过去几百年,赊店曾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影响甚远。特别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南通荆楚,北达幽蓟,东连闽浙,西接雍凉,为中原、江南数省货物集散之商埠。如今走在明清老街,路过古商铺遗址,眼前总是浮现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家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的景象。

会馆后有一棵古树,稀疏的枝桠稀疏的叶,虽叫不上名字,却如同古镇老人一般亲切。阳光从稀疏的枝叶间漏下来,就像时光从指缝间漏走一样,无可奈何却又心安理得。看到古树,看到古镇,仿佛看到了时间的模样。

古树下,一簇素雅的花草啜着浅浅的阳光,轻轻摇曳。那碎碎的叶,碎碎的花,以及碎碎的花语,像是要把整座古镇的从容与淡定展示出来。在这样的从容与淡定面前,不难理解古镇千百年不变的本色内涵,也不难理解古镇人一如既往的淡泊情怀。

走进一户老宅,疑是走进一段缓慢时光,瞬间便忘却了许多事情。门后藏着甘冽的故事,沉淀的记忆堆积着祖先的影像。散发着沉香的屋内,是流年碎影,是岁月的过往和生命的本真。屋顶横梁每一块构件都被岁月磨损了棱角,但烟火气息犹存。一缕清风,带着掠过屋顶的鸽哨吹进来,屋子里立时便有了一股时代的气息,从一册尘封已久的历史线装书里折出身来,让人感觉眼前铺陈着一幅幅秀丽的书法,顿生大开大合般酣畅淋漓。

被烟火熏黄了的墙沿下,端坐着敦厚的老人,看那神态如同刚从水墨画中走出来。水墨一样的面容打着褶皱,水墨一样的服饰虽旧却整洁。这让人想起古镇淳朴的民风民俗,每个人都像清墨一点,滴在宣纸上就是一笔纯粹的素描。大概就是这样的老宅,这样的老人,用千百年的执着,绘就一幅珍品水墨。

无疑,古镇一代又一代人秉承世代传统,在安然的一方天地中,把生活的水墨植入自己的血脉;在纯粹的一张宣纸上,把文化的水墨植入自己的思想;在悠远岁月里,把理想和幸福的水墨植入永恒的生命。

猜你喜欢
水墨古镇
灵动的水墨世界
水墨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古镇梦
千年古镇
有个古镇叫大圩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