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解密破译、意图理解、知识图谱,这些词读起来很拗口,听起来又很陌生,仿佛与我们的生活无关,其实这只是因为我们不太了解现在互联网的前沿科学技术。实际上,这些“黑科技”,与我们生活在网络世界中的安全息息相关。
受访专家|李红(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教师,博士)
互联网科技的进步有时候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想象,很多原来我们在科幻片中才能看到的情节,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
智能音箱:24小时无休的“耳朵”
智能音箱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尤其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智能音箱几乎是“标配”。孩子会把它当成一个随时可以陪他聊天的“人”。每天早上睡醒,孩子会对着智能音箱说:“早上好!”它会立刻和孩子亲切地打招呼,甚至还会把今天的日期、天气等都逐一汇报。当孩子想听一首歌,他可以对着智能音箱说:“我想听《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只需要几秒钟,智能音箱就能很快地播放出这首歌。这样便捷的玩具,都无须用手操控,只需要对着它说出指令,它就可以陪着孩子玩。很多父母是不是也觉得这样的玩具可以将自己“解放”出来了呢?
这样的智能音箱固然使用方便,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你可以随时唤醒它,随时对它提出要求——播放歌曲、播报新闻、回答问题……那么它是怎么能保持随时随地都能听见要求的呢?答案显而易见,因为它一直在“监听”你的生活,如果你不将它彻底关机,那么它就一直在那儿静静地等待着召唤。这样一想,是不是有点异样的感觉?原来,你家里发出的任何声音——与孩子互动、夫妻间的争吵、工作上的电话会议……它都能听见。
早在2019年,新闻中就曾报道过日本电子通信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的一个最新发现,有一种巧妙的技术可以将一种普通人既听不见也看不见的激光指令远程输入到智能音箱设备中,那么,被攻击的智能音箱可能就会在你的家里“自言自语”,甚至控制一些智能设备。这种能实施远程入侵的“黑科技”虽然只是一个实验,但是如果被别有用心的“技术控”利用,就是家庭的安全隐患。
我们可以让家里的智能音箱也有“上班”和“下班”时间,即在需要的时候将它打开,陪孩子聊天、播放歌曲。不需要的时候,最好切断电源,既能保护隐私,还能节约用电。
换脸技术:你看到的并不是你看到的
在一个视频网站上,曾经播放过一个将劣迹艺人的脸换成其他人的脸的小视频,一时间点击量非常高,大家纷纷感叹这项高科技真的太棒了,想看谁来扮演这个角色,就可以立刻换脸。还有一些手机App也有这样的功能,可以做到两个人一起合拍照片,但是将脸互换,看起来很好玩,很多父母也带着孩子一起玩。其实AI换脸技术有尺度地用在娱乐功能上是可以的,但是这种操作简便的技术其实也在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
参与过研发这款软件的程序员透露,只要拿到一个人的四五张照片,便可以用技术手段将这个人的人脸进行建模,只要照片拍摄的脸部位置足够好,那么合成之后,就能很轻松地运用到其他视频或者一些网络功能上去。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孩子的照片如果被人恶意盗取并合成,然后用这样的照片对孩子或其家人进行恐吓和威胁,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换脸技术也带来了很多法律问题和伦理问题,新出台的《民法典》中对公民的肖像权有着细致全面的保护,换脸技术使用不当将是一种违法行为。关于一些公众人物被恶意换脸造成严重形象影响的起诉已经有了许多,这一好玩的互联网“黑科技”将面临的修补安全漏洞的挑战不小。
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社交网站上分享照片的时候,应该尽量分享给自己熟知的人,而避免被陌生人拿到这些照片或视频,减少未知的网络风险的发生。
网络痕迹:你不可能永远藏在互联网身后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在某个网站上搜索过一个商品之后,再去浏览其他网站时也会收到相同类型商品的推送;甚至,当你和朋友热情地谈论过某一个商品或者事件之后,再打开一些软件,会收到相关的商品信息或相关新闻;又或者你总能接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电话,对方知道你的姓名,甚至是你孩子的小名……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上的现象并不罕见,但却发人深思: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和网上行为隐私却没有得到对应的保护,很容易落入黑灰产业中,进而对个人的利益造成损失。
在美国,曾经有一个研究所用一些搜索数据做调研,这些数据是搜索引擎公司将用户的搜索内容匿名给研究所的,看起来并没有泄露用户的任何隐私信息。但凡事总有例外,有一个“黑客”闲来无事,调取了这份数据,虽然数据中并没有用户的个人信息,但他仍能通过爬取一个人日常搜索内容,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找到使用者,当他追查到一位真实的使用者时,这位使用者不愿意示人的隱私生活也就被这样“曝光”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使用者在使用搜索引擎的时候,并不知道数据会被调用。虽然搜索引擎公司和研究所都为此支付了巨额赔偿,但是这种“人肉”行为对一个人造成的伤害却是金钱无法弥补的。其实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任何人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已经被记载,而且不可能真的被隐藏。
现在的孩子“触网”时间普遍提前,给自己起一个好玩的网名,偷偷搜索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在网络上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交往……但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还有局限,并不清楚搜索内容、过分随意地发表内容、评论他人将面临什么,又或者会给网络那一边的人带来什么影响。但是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它的记忆力远比我们想象得强,你所做的一切,它都会记住,也许会在某一个未知的时刻爆发。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在网上更需要“谨言慎行”,不可以随意泄露自己的隐私,更不能随意去攻击他人,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论负责。互联网并非没有痕迹可寻,只要有人想找到你,就一定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