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水河生态滨河绿地景观设计

2021-11-30 23:20谢禹
艺术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生态效益

摘要:城市滨河绿地发挥的效益越来越显著,不但具有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生态效益,还在拓展居民休闲活动方式与提高人居生活质量上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本文在青海省湟水河河段设计范围内选取五个景观节点进行概念设计,从生态效益、人文互动、主题主景等角度对其设计进行详细梳理。

关键词:滨河绿地;生态效益;主题主景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7-0-03

0 引言

湟水河生态滨河绿地景观设计以“生态人文·魅力滨水”为主题,将人文与生态、形式与功能较好地融入滨水设计中,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的新秩序,力求塑造具有自然美、文化美、人心美、创意美的生态自然的魅力滨水。将地域独有文化充分渗透到现代化城市发展中,为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可持续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区域概况

该项目所在地为青海省海东市,是在省内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湟水河发源于祁连山系大坂山南麓,上游正源为麻皮寺河,河水自西向东流经平西经济和平东经济区,在海晏县与哈利涧河汇合后称西川河。湟水河河道长561千米,以两河交汇点计,它比湟水干流长256千米。大通河流域面积为15 130平方千米,占湟水流域面积的46%,流域平均宽仅30~50千米[1]。

青海省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内主要的河流为湟水河、平西经济区北侧的哈拉直沟河,以及红崖子沟内的红崖子沟河及排洪沟。对设计范围周边环境也有较为清楚的分析,水域南部紧邻规划一号路,水域南北方向都有古村小镇,对滨水定位有一个文化基准,在之后的旅游文化中有较显著的体现。

本设计主要在划定的设计范围内选取五个主要景观节点进行分析,从生态效益、人文互动、主题主景等角度对其设计进行详细梳理。在宏观上,对整个设计范围内的滨河绿地进行合理规划设计,用景观轴线将各个主题文化景观节点串联起来,用当地不同的主题元素表达出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在微观上,对驳岸设计、雨水处理与植物搭配方面也进行了适当处理。

2 设计理念

2.1 生态效益优先

在设计处理上,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提出自然弹性功能的处理要与技术层面的实施紧密结合,以确保同时满足河岸防洪功能的发挥与居民游憩休闲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生态滨河绿地的效益与自然基底的回归。在滨河驳岸的形式上选择自然护坡与人工护坡相结合的方式,在堤岸、河漫滩附近大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滨河弹性可持续功能。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建立人文活动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场景体系,将文化融入景观,使原本荒凉的河漫滩升级成极具城市活力的现代生态人文场所[2]。

2.2 人文互动多样化

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文化底蕴的融入相结合,实现文化特色化、人居质量化,使人们在游赏的过程中能细细品味文化的魅力。在滨河绿地空间营造上,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都要讲求质(景观功能质量)、色(视觉色彩)、形(形式美感)三者的协同作用,给人以感官、感受、感悟的综合体验,还要以点、线、圈三个维度规划滨河绿地的基本格局,提高景观的人性化感知度,使其具有地域特色。

2.3 主题主景地域化

针对居民和游客对地域文化的基本需求,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等因素构建合理的主题,创造相符的主景,将其融入滨河绿地景观设计的总体规划中,运用适当的设计手法与表现形式创造出能充分体现当地独有文化主题的场地,建设富有文化主题内涵、形式变化多样的滨河绿地景观[3]。

3 设计内容

3.1 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以一条河道为骨架,在滨河两岸打造出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视觉区域,根据三个层次的文化互动创造出五大文化圈,各文化节点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多层次文化互动。三个层次的文化互动分别是视觉游憩互动(高处区域)、休闲游赏互动(河漫滩区域)、亲水游览互动(驳岸区域)。在生态功能方面,创造整体与局部紧密联系的生态网络格局模式,形成块状绿地到整体绿地、部分绿化—绿廊—区域绿化—绿廊—部分绿化的可持续绿化轴线,实现生态景观轴的具体运用。在切身感受方面,两大视觉区域形成对岸视觉、交错视觉的两大视线,让人们感受到了独特的视觉冲击。总体来说,就是打造一轴(生态绿轴)、两视线(视觉区域)、三层次(文化互动)、五大圈(文化节点)的魅力滨水。

3.2 节点景观设计

第一,“源远流长”主题景观节点。该景观节点的设计体现了当地古文明,也就是新、旧石器时代的伟大杰作,利用石文化讲述当地故事,使游人能体验到不一样的古代文明。场地放有巨石和石柱,上有文字说明整个历史时期的进程,为人们普及当地文化知识,让其感悟古文明的神奇。一条像巨龙一样的花带,代表着文明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其中种有青海的省花郁金香,黄色的郁金香美好淡雅,有力地结合了视线(视觉)、文明(文化)、功能(感受),清晰地表达出了当地古文明的特色(见图1)。

第二,“高山之巅”主题景观节点。青海省地势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青海省4/5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地貌。该景观节点根据当地地形特色,创造一个特色文化区域,高山象征着源头,一个似高山形的高大观景挑台从地形高处挑出,让整个滨河景观尽收眼底,视线由高到低,由远到近,远处风景若隐若现,使人恍若身临高山之上,居高临下,能在体验高山文化主题的同时感悟高原之巅的独特魅力(见图2)。

第三,“生命之源”主题景观节点。水是生命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青海正處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而湟水河正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该景观节点表现了河水的源远流长,与主题契合,山水本是该地的重要特色,因此也将生命之源的含义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形式上讲,该区域由大大小小的木平台组成,每一个大小空间(休憩作用)由步道连接,加上植物的围合与变化,整个景观充满生机,上有树、下有河,上下的视线错觉能让人感悟到生命美好的气息。从功能上讲,该区域无论是植物搭配还是空间感受都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游人的需求,从幼(源)到老(尽)即成长,从老(尽)到幼(源)是轮回,也象征着生命的长河川流不息(见图3)。

第四,“民族融合”主题景观节点。青海是多民族融合的省份,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发祥地之一。当地民族文化十分深厚,除了汉族外,还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五大少数民族。该景观节点文化主题主要象征着各民族之间团结与和谐,手牵手共同发展。在形式上,三个小节点通过长长的木栈道密切联系起来,互融互通,创造出了一个大的文化主题,中间节点的中央一排种植六棵乡土树,代表着六个民族友好发展;水台阶与椭圆形的水上步道相结合,既能给人亲水的乐趣,又有一种悠然自得之感。在功能上,三者的结合,串联起民族文化给人的精神感悟,不同节点的不同功能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心境(见图4)。

第五,“现代文明”主题景观节点。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万物皆在进步,文明也是如此。该景观节点位于滨水设计的末端,与最开始的“源远流长”主题首尾呼应,也是对现代文明一个很好的诠释,整条滨水都在讲述一个漫长动人的文化故事。从形式上看,此段体现了极简主义的风格,简单大气;从功能上看,体现了实用主义,无论是植物配置还是铺装运用,都是极为简单和实用的(见图5)。

3.3 驳岸设计

驳岸生态弹性的体现是本设计的原则之一,讲求生态优先,以人为本。驳岸上部(休闲活动区域)与下部(游憩娱乐区域)的雨水处理系统联系较为密切,在体现驳岸多样化的同时也体现了关联性。总体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软质(自然驳岸)。这是本设计中每一段都有体现的一种生态模式,具有调节小气候、排水防洪、净化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植物丰富化等功能,主要有自然护坡与水生植物相结合、自然护坡与生态浮岛相结合、自然护坡与湿地泡相结合的三种形式。二是硬质(人工驳岸)。本设计中的硬质驳岸设计类型丰富,在体现主题的同时将游憩形式多样化,增强了居民与水的互动性,主要有亲水木栈道、亲水平台(亲水台阶)、水上挑台、水上台步四种形式。三是自然驳岸与人工驳岸相结合的复合式驳岸,在功能上更能体现生态性,其不仅表现在种植形式与植物搭配的丰富度上,更体现在人文活动方式的扩展、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以及动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

3.4 植物配置

注意将植物种植结合生态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贯穿于整个设计规划中,在保护原有树木资源的基础上,要多应用当地植物。从宏观着手,注意整体景观效果与层次。从微观着手,结合周围环境存在的问题设计相应的植物景观。在植物的搭配上多运用松、柏、梧桐等常绿树种以及各种灌木、花卉植物,与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等景观氛围相符合。植物搭配主导思想应以科学合理、美化环境为原则,使绿化与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搭配高低错落及彩色叶树种,形成植物景观层次,以体现近与远二者不同角度的景观效果。种植植物必须着眼于长期,在搭配上注意春季绿化、夏季遮阴、秋季观景、冬季朝阳,要能在不同的季节欣赏到不同的视觉效果。还要体现滨水景观的自然生态,打造集生态与人文于一体的魅力滨水景观。

4 结语

整体设计应关注湟水河滨岸地带的自然基底和人文场所的土地开发需求,注意充分挖掘当地地域文化,并与现代化的景观设计方法进行有机结合,采用文化(艺术性)与生态理念并行的设计手法,力图实现自然景观的戏剧化展示、人文景观的戏剧化体验、生态游赏的戏剧化参与、人与自然的戏剧化和谐,以赏、游、闻、嗅几个方面结合的感官体验学习和感悟当地的文化底蕴,享受与自然的现实触碰。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善于将地域独有文化中的人物与物质等要素融入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构思中,这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特色,还可以丰富滨水绿地景观的设计内容,充分展现出城市独有的特色和本土文化的魅力。生态人文创意能实现滨岸区域的活力再生,不仅能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还能在提供高端人居环境的同时给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归宿,最终打造出独具当地人文特色的生态魅力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1] 吉智忠.青海湟水河流域环境生态的建设以及保护对策[J].农家科技,2020(5):180.

[2] 王晨曦,喻正南.滨水弹性驳岸设计探讨——以南京国际青年文化公园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2):54-55.

[3] 陈华疆.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研究[J].河南科技,2021,40(6):133-135.

作者简介:谢禹(1995—),男,甘肃张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生态效益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软件系统的研建1)
森林生态效益似乎不相关模型及其应用1)
生态效益及其特性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
ISO发布生态效益评估新标准
大兴安岭年创生态效益1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