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生源参与劳动教育师资供给的策略研究

2021-11-30 19:06董宁然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1期
关键词:生源师资劳动

董宁然

[摘           要]  高职百万扩招为退役军人带来新机遇和新平台,它对于稳定和扩大退役军人就业、促进职业教育质量型发展、人才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劳动教育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应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研究退役军人参与劳动教育师资供给的逻辑与策略。高职院校应采取完善的专业顶层设计、构建场域式课程结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基于校本研修理念的产教融合、开发设置劳动教育技能等级证书等多种策略,推进退役军人的技能重塑与职业适应,确保“质量型扩招”目标的实现。

[关    键   词]  高职扩招;退役军人;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师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1-0102-04

自高职百万扩招工作实施以来,社会特殊人群迎来了参与技能培训、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机会,从国家到地方颁布了多项措施,支持和助力退役军人实现个体发展。随着扩招生源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高职院校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深入研判当前扩招工作的质量内涵、劳动教育的发展形势、退役军人的个体特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退役军人生源建立个性化与普适性的培养模式,实现退役军人生源参与劳动教育师资供给的培养目标。

一、退役军人参与劳动教育的背景

(一)政策背景

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高职院校开始了百万扩招行动,《方案》要求针对退役军人生源单列招生计划,根据生源多样化特点,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实现“质量型扩招”的目标[1]。

国家颁布多项文件,大力推进劳动教育师资培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采取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2]。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高等学校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提高劳动育人意识和专业化水平[3]。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要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强化职业学校的继续教育功能,高职院校应以扩招为契机,面向退役军人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再教育[4]。2020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职学校退役军人学生招收、培养与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鼓励设置发挥退役军人优势的专业,单独编制适合退役军人学生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退役军人学生参加1+X证书制度试点,学习储备多种职业技能,拓展就业本领[5]。多种举措凸显了退役军人生源在人才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当前退役军人接受技能培训、实现自我价值的迫切要求。

(二)现实背景

1.高职扩招的实施现状

自《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实施以来,部分高职院校将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作为扩招专业,面对生源结构与培养对象内涵异化的现状,人才培养体系不能适应多样化的生源对象。现有的课程体系建立在培养对象既有的知识结构与基础上,而扩招生源主要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人群,缺乏应有的培养基础。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结构专业性较强,扩招生源也不具备前期训练基础与能力储备,难以适应固有的专业技术与职业岗位。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直接将扩招生源安排在校外合作企业、实践基地等场所,没有考虑生源特性与多元化特征,不能满足退役军人接受职业培训与职业适应的需求,难以实现“质量型扩招”的目标。

2.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

当前劳动教育形式以营地教育与研学旅行为主,《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在2019年增补新专业“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主要培养从事研学旅行项目开发运营、策划咨询、线路设计、课程开发等运营、管理及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是该专业基础性较强、专业性过高,学生需要对知识结构体系有更深入的了解,难以符合退役军人生源的技能背景与职业特点[6]。劳动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各级各类学校自行开展的劳动教育项目往往局限在校园环境和户外各类文化场所,缺乏创新性与互动性,总体特征为功利性大于公益性,娱乐性大于教育性。

3.退役军人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退役军人的身份转变,他们需要面临部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差异,环境的异化使退役军人缺少职业适从与职业归属。而社会对退役军人的接纳有限,没有专门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岗位与行业,退役军人迫于生计,阈于环境与能力的限制,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如安保、物流、仓储、驾驶员等,经受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缺乏职业认同感与个人成就感。退役军人缺少参与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平台与机会,不能将自身的能力特长与技能背景转化为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个人的职业适应能力较差。

二、退役军人参与劳动教育师资供给的内生逻辑

結合高职院校的扩招背景,以及当前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与发展形势,剖析存在的问题,分析退役军人生源参与劳动教育师资供给的内生逻辑,从本质内涵上剖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退役军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探索退役军人生源的技能重塑与职业发展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进而为提高扩招生源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行方案。

(一)高职院校选择退役军人生源的必然性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高职院校天然具备育人属性。高职院校在多变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中,为应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自身具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弹性,必然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并更新自身培养模式。历年来,国家多次推出深化退役军人培养模式的政策文件,一方面体现出退役军人在社会结构、人才构成中占有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国内对于退役军人的再培养再就业方面仍存在不足。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生源对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退役军人是此次百万扩招的主要生源之一,高职院校必然会面对培养对象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必须根据培养对象的个性特征适时调整育人策略与培养模式,为退役军人生源提供技能重塑与职业教育选择的平台与机会[7]。

(二)退役军人生源关联劳动教育的实然性

退役军人的生源特性与劳动教育属性内涵在外部环境、能力结构、作训形式、群体特征等方面具有先天的内在关联。在外部环境中,退役军人的工作训练环境一般集中在野外军营、偏远地区军事基地,而劳动教育的实施环境以户外活动营地为主,包括乡村、山区等生态自然地区。在能力结构上,退役军人的部队生涯训练体现了劳动技能属性,包括体能、生存、军事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契合劳动教育的技能体验内涵。在作训形式与群体适应特征上,部队训练与劳动教育开展的形式均采取集体活动、集中训练的形式,以团队化、集约化的方式组织活动项目,两种组织形式均具备群体适应特征,形成了群体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综合以上退役军人生源特性与劳动教育内涵,二者之间具备关联的实然性[8]。

(三)退役军人参与劳动教育师资供给的应然性

退役军人参与劳动教育师资供给是高职院校招收、培养退役军人生源的必然性,是退役军人与劳动教育关联实然性的应然结果,也是退役军人重塑自身技能、适应社会变化的便捷途径,其参与劳动教育师资供给具备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的应然性。客观上,退役军人长期在封闭环境中从事军事训练和集体生活,其自身技能水平和个体特性契合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以及师资能力要求,为从事劳动教育行业构建了客观基础;主观上,退役军人面临社会生存与职业适应问题,亟须获得个人职业发展、社会身份认同、自我价值实现等主观意愿,劳动教育前景广阔,为退役军人提供了应有的发展平台。高职院校同时具有完备的培养体系、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劳动教育师资供给,助力劳动教育供给侧改革。

三、退役军人参与劳动教育师资供给的行动策略

在国家对退役军人再就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劳动教育大发展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应把握好百万扩招的契机,着力发挥自身平台属性与育人功能,推动退役军人生源深入参与劳动教育师资供给,既促进了劳动教育发展,又解决了退役军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提高了社会地位和认可度,延续了自身使命与价值。

(一)完善专业顶层设计,深化招生供给侧改革,发挥高职院校平台育人功能

结合退役军人生源参与劳动教育师资供给的内生逻辑,高职院校应紧跟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与扩招生源需求,设置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及方向,为退役军人生源提供完善的入口选择与培养路径。教育部新增的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对生源文化素质与知识基础要求较高,高职院校在可以延伸专业内涵,根据学情评价,细化设置劳动教育营地开发与维护、营地教育管理与运营、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教学等专业方向,匹配退役军人生源的既有能力结构。

通过招生宣传推进扩招生源的供给侧优化与改革,突出劳动教育专业的特色内涵以及就业前景。积极设立退役军人扩招专项,明确奖励与激励措施,鼓励退役军人参与劳动教育事业,同时与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建立联系,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既解决了退役军人的后顾之忧,又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定向生源,既能重塑退役军人的社会地位与形象,又能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创造条件,兼顾职业教育的公益性与实用性。

(二)构建场域式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过程的环境融入感、角色代入感、技能切入感

根据退役军人学生自身兵种特长,兼以既有的知识能力结构背景,结合当前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设置相应的岗位技能课程,例如针对当下劳动教育营地热门开展的“学军、学工、学农”主题活动,开设军事技能训练、工程技能提升、农事技能体验等职业岗位,强化退役军人对劳动教育师资角色的代入感。同时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增强体验式课程学习,构建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利用数字化资源平台,开发智慧云课程,实景展现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场景。

高职院校应发挥并挖掘自身教改与教研能力,研发劳动教育项目化课程。通过对劳动教育岗位课程进行深度拆解与重构,解构岗位内涵特质,将课程细分为多个子项目。针对退役军人已有的能力结构设置具有适配性的项目化课程,增强技能切入感,提高教学适应能力。例如,军事技能训练岗位课程可分为体能与技巧训练、野外生存、紧急救援、内务整理等项目;工程技能提升岗位课程可分为传统手工制作、机电维修、建筑技能拓展等项目;农事技能体验岗位可分为农作物认知与种植、禽畜养殖、传统中式烹饪等项目。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现从退役军人到劳动教员的角色转换,提高职业角色的适应力

由于退役军人生源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其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年龄层次偏高,对于接受系统完整的思想道德、师德师风等课程的难度较大,高职院校应适时调整相关课程的结构与设置,开设针对退役军人学生的師德师风基础课程和德育通识课程。同时要避免陈述式的授课方式,以免引起倦怠和抵触情绪,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沙龙,例如“教育漫谈”“德育沙龙”等,以浅显易懂的熏陶方式将师德师风教育与劳动教育实践的内涵融会贯通,力求把退役军人以往行为中的命令、服从、强制的行事方式,转化为面向中小学生的以阐述、沟通与引导为主的交流方式。

针对退役军人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可能表现出的因缺乏角色适应能力而导致的角色冲突,高职院校要建立具体的应对与调节机制。为退役军人学生树立信心,明确他们在思想、体能、纪律、政治性、团队意识等方面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职业优势。开展军人先锋模范讲座、英雄事迹讲述会等形式的集体活动,展现新时代军人的风采;聘请具有军人职业背景的劳动教育行业专家、教员、辅导员,开展职业适应能力讲座以及心理咨询指导活动;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军事素质测试,强化内部竞争,在巩固个人技能的同时,增强凝聚力。通过以上具体应对与调节措施,充分发挥军队优良作风,将军队军事训练转化为劳动教育教学活动,从本质上实现角色转换。

(四)基于校本研修理念實施产教融合,开展多元化“基地—校本”育人模式,提高技能培养的适切性

为有效提高退役军人生源参与劳动教育师资供给的水平与质量,高职院校应契合校本研修理念,以“基地”为“校本”,开展多元化的“基地—校本”育人模式。通过联合或新设劳动教育基地,实施产教融合,将劳动教育课程项目设置在实践场所,并根据职业背景进一步重塑和改进退役军人的技术技能,激发学员参与劳动教育培训项目的能动性与可塑性。这样既能够将退役军人学生对军营、部队等内在环境的代入感实现迁移效应,使其军事职业技能等技术得到最大限度的外化与重现,又能够借助校企合作,深入组织开展校本教研项目与校本培训课程,开发因地制宜的校本课程,设置符合劳动教育特征的技术技能实践教学项目。

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研修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专业人员指导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业咨询、实地考察等形式探究并归纳退役军人的个性特质、技能特点、个人专长,因地制宜地设置具有适应性的基地校本研修课程。高职院校要深入调研各地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与实施现状,适时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在保障退役军人适应能力的同时提高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与时代性。根据劳动教育实践内涵与外延的多样性,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与时俱进地推进劳动教育营地教育的培养与发展,建立充分适切退役军人自身技能的课程项目体系,最终形成具备“基地多元、教员多元、项目多元”的育人模式。

(五)开发设置劳动教育技能等级证书,严控劳动教育师资输出端,优化师资人才培养的适配性

劳动教育具备普通大中小学校内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特质,通过传统师培教育模式只能实现劳动教育在域内教学情境下的成效,综合劳动教育模式与退役军人生源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应当开发设置具有适应性、成长性、发展性的质量考核与监控模式,“1+X”证书制度为这一需求提供了可行方案。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将具体的岗位进一步细分,将技能量化为不同内涵范畴,既明确了技能应用场景,也突出了职业技能在行业与岗位中的实践操作效果。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注重过程性评价,设置不同等级、不同场景的技能证书,结合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活动营地的现实条件,契合退役军人生源的技能特点,综合当前研学旅行与营地教育的市场需求,从活动类别上开发设置军事体验类、生存训练类、生活自理类、综合活动类等劳动教育技能类别证书,并根据技能特点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综合设置劳动教育自理技能证书、自护技能证书、自强技能证书、综合技能证书等,考核退役军人对于青少年体能、技巧、胆量、毅力、服从、应变、探究、合作等不同体验内容的判断与把握。同时,按照年龄条件设置学龄前、小学低中高段、初中、高中等,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设置考评标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与考核工作。

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建立以自身为培养主体、校外活动基地为培训载体的“二元”师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研学旅行机构为质量考评主体、各级各类学校为质量控制主体的“双向”师资质量监控机制。以“二元结合、双向促进”为行动准则,最终引导退役军人生源自我价值的实现,助力当前形势下新劳动教育的发展,实现高职教育质量型扩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12号)[Z].2019-05-16.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3-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3]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Z].2020-07-07.

[4]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Z].2020-9-23.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职学校退役军人学生招收、培养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0〕16号)[Z].2020-11-02.

[6]王志娟,王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8):32-34.

[7]马欣悦,石伟平.高职扩招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审视与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21(4):121-128.

[8]王丽娜,何应林,陈丹.高职院校的“传统生源”困境及其疏解:退役军人扩招视角[J].职教论坛,2021,37(3):154-158.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生源师资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热爱劳动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跨省生源调控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