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纵观沙水游戏实施现状,相比其他区域处于“教师高控”的状态,很多幼儿园的沙水区处于一种所谓“自主”地放羊状态,不同年龄、不同班级、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孩子们看似在“计划—工作—回顾”的游戏课程化思路中建构学习故事,实则很难捕捉到有价值的生长点,游戏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山西省太原市育英幼儿园聚焦沙水游戏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以“以教育性玩具为支架的游戏课程化研究”为课题,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反思、分析与改进。
沙水游戏的探究源自孩子们的游戏需求,源自教师们“放手游戏”的初学,源自园本课程建设中对“游戏化”“生活化”的观念转变。可是,从设计、竣工、投入使用到现在,沙水游戏呈现出一些问题。
首先,材料单一,且幼儿不熟悉。
情景一:刚进入沙池,几个孩子就说要玩挖宝藏游戏。他们先挖坑,挖好坑后突然发现没有“宝藏”,歆雅提出回班里取“宝藏”。不一会儿,她拿回几块拼插玩具,将其埋在了沙坑里。反复几次将玩具来回挖出、放进后,孩子们觉得没有意思,就挖起了大沙坑……
分析:因辅助材料的缺失,孩子们无法在沙水区找到合适的“表征物”,回到教室之后也未能寻找到适宜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热情。同时,材料中挖沙材料居多,塑性材料较少,限制了孩子们游戏的水平。
其次,主题随机,且连续性较差。
情景二:区域活动时,桐桐对我说:“老师,这个鼎坏了,咱们把它修好吧。”我说:“怎么修呢?”桐桐回答:“先把它们从土里挖出来,清理干净再粘住。我爸爸的工作就是干这个。”其他小朋友围过来说:“地下還能挖出恐龙化石,可是怎么挖呢?”于是我们开展了“小小考古学家沙地寻宝”活动。
分析:尽管每次活动前,教师们都会有意识地捕捉孩子的关注点、创设情境,但这种随机性和间断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深入探索,直接影响游戏的质量。
最后,频次较低,且游戏时长短。
情景三:准备第二次试水时,当孩子们检查自己搭建的通道时,两个小队长发现了三个问题。于是他们进行引水工程搭建讨论,随后找来长短不同的管道进行替换,解决三处架空和“死胡同”的问题。“我们把水引到沙子里,如果水槽长度不够怎么办?”宁宁的一句话引起孩子们再次尝试的欲望。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孩子们只能收拾好工具回教室,把遇到的问题作为延伸活动进行讨论。
分析:“解决问题”是游戏精神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孩子们在反复尝试甚至是失败之后发现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是主动学习的过程。案例中前两次的经历已经让孩子们基本了解了组合材料的特性以及数量长度,如何在短时间内再次实验,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同化经验,“新问题”的发现也会将孩子推上深度学习的轨道。
材料、情境、时间是影响沙水游戏水平的关键因素。面对上述问题,教师不能单刀直入地“干预”或“直接参与”,而应巧妙转化,尊重孩子们的游戏意愿。鉴于孩子们处于沙水游戏的初探阶段,对投放材料的属性尚未完全了解,我们决定以“教育性玩具”为支架为孩子搭建“脚手架”,分别针对沙、水、泥的属性进行针对设计,让孩子们在情境创设、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中提升游戏水平。
经过一年的初探,教师们尝试基于孩子的当下经验及发展区,拓展游戏范围,丰富游戏层次,凭借材料的有效支持,延续“搭脚手架—创造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的思路去引导,大大挖掘了沙水游戏的深度。教师还建构了游戏课程化进程中的支持“四部曲”(观察—深入分析、捕捉—客观记录、材料—科学助推、生成—课程建构),让“教育性玩具”成为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学习的金钥匙,帮助孩子不断站在新起点开展“真游戏”。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19387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