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政课,弘扬工匠精神的阵地

2021-11-30 18:26黄建棠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4期
关键词:弘扬工匠思政

黄建棠

[摘           要]  思政课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引导。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概述和中职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做法和意义,重点阐述了如何在中职教育中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思政教育;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4-0194-02

中职学校不仅是培养工匠的主要场所,更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当前阶段,面对部分学生职业精神薄弱、职业态度不够端正的问题,中职学校思政教师应该提高警惕,要通过学校思政教育课程,在思政教学中弘扬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一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它指的是具有特定的手艺和专长的人才。从古到今,古有专攻木工的鲁班,还有专研造纸的蔡伦,更有创造了活字印刷的毕昇;而现代的能工巧匠则涵盖了《大国工匠》中所记载的胡双钱、张冬伟、高凤林、孟剑锋、周东红、宁允展、管延安以及顾秋亮等人。正是这一代代的工匠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断追求“技道和一”,用专注敬业的态度、睿智的头脑和灵活的双手为社会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二、在中职思政课中弘扬工匠精神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发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当前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放缓,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人们的消费也出现了新的需求等。社会现实的巨大变化对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目前来看,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高超技术工艺水平、具有突破创新思维以及甘于奉献精神的工匠型人才。

(二)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

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关乎毕业生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关乎整个中国制造业、服务业的未来发展,更关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由此可见,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和落脚点是人才的培养质量。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优质人才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继承工匠精神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作为向全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职业型人才的中职学校,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契合广大用人单位对于人才“吃苦耐劳、技术精湛、人品上乘”的要求;也应该引导毕业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拥有自主学习和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并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三、在中职思政课上弘扬工匠精神的主要策略

(一)营造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思政教育中弘扬工匠精神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让学生能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精神感召而不自觉地融入其中。在校园内,在课堂中,在各项活动中宣扬和倡导工匠精神,让学生了解并用心感受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切身体会工匠精神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间的重要传递关系,让工匠精神渗透到学校的制度、文化中,尤其是教学全过程,要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各行各业以及相关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律,通过加大对相关规范制度的大力宣传让学生能够更早更快地适应社会、市场以及企业的管理标准。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从每日每时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切身感受工匠精神的力量,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以“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讲座论坛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成长。学校可以聘请历史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科学、条理的罗列等形式,向广大学子展现从古至今在中国漫长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各类能工巧匠,古代有鲁班、张仲景、毕昇、李时珍等,现代有胡双钱、高凤林、管延安等。通过以多媒体形式描述这些匠人们的事迹以及对社会文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来激发学生对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崇拜和敬仰,从而启发学生能够不断向他们学习,严于律己,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也能够秉持一颗工匠之心。

(二)围绕工匠精神,创新中职思政教育形式

新时代,围绕学校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新要求,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品质的根本要求,指出教育应该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胸怀。与此同时,回归教育的本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不仅传授学生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帮助学生解惑。在中职思政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要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总要求為指导,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和扩展教育方式,转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理论实践,培养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以及工匠精神的学习兴趣,中职校可以通过在校园内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工匠文化节”的形式来辅助教学。在整个过程中,全校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并且各专业领域的学生都应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的特长与优势参与其中。比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急救、护理要诀;现代农艺专业的学生在“工匠文化节”中展现了自己细心培育的各类花卉,既为整个文化节增光添彩,又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工匠精神;建筑专业的学生则通过学习古代建筑名匠的作品,自己动手制作了十分精美的榫卯模型,体现自身专业特点的同时,也能够反映学生的工匠精神;学习美容的学生则与历史专业的学生互相合作,制作了从隋唐时期到民国时期的一系列妆容艺术作品,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体现了自身精湛的技术工艺。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学识素养和品行会在言传身教中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作为一名中职校思政教师,无论是在专业学识方面还是在思想道德层面都应该是学生的表率与典范。尤其是思政教师,本身就肩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以及帮助学生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重任,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才能够给予学生精准化的思想引导。在中职学校,思政课作为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阵地,需要一支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承担此重担。这支教师队伍相较于普通专业课教师或者行政管理教师,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能够为学生提供健康、积极的政治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能够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层面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和启发。除此之外,担任思政教育的教师还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人格素质,能够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传递一种平和的心态,并以自身言行帮助学生沉下身心,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学习和生活。比如,为了能够快速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思政教学队伍,中职校可以通过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来开展具体的工作。所谓的“引进来”策略实际上指的就是从思政教师队伍的招聘入手,通过制定更加严谨的招聘流程以及更加严格的招聘标准来提升参与竞聘人员的整体水平。在整个过程中,可以采取“笔试”“面试”相结合的综合模式进行具体的招聘,通过专业的笔试测试来考察应聘者对于中职教育、思政教育以及工匠精神是否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确保其能够为学生带来专业的指导;通过灵活的面试活动来考察应聘者在为人处世以及待人接物方面是否足够平和和稳定,确保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稳定的性格特点,能够成为学生道德和思想层面的典范与榜样。而“走出去”策略指的则是针对现有的思政教师队伍,中职学校要对其开展定期的业务培训和思想培训活动,并通过对每次培训进行考核,从中选拔出表现优异者,通过派遣其前往更高层次的学府院校或者技术平台参加更系统化的思政培训和教学培训,以引导其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和学习促进自身水平的提升和思维视野的开阔。

在中职思政课中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让中职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的匠人,并拥有敢于创新突破的匠心,成为社会、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使学生的生命价值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7(22).

[2]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3]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8(10).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弘扬工匠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90后大工匠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光影视界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工匠神形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