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与治理研究

2021-11-30 17:45陈志刚王晓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1期
关键词:舆情校园大学生

陈志刚 王晓红

[摘           要]  网络舆情是新时期高校提升治理水平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前期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基础上,通过南京地区高校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探讨大学生网络行为模式和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分析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媒体平台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1-0026-02

一、引言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师生群体借助网络对感兴趣的或与利益相关的社会事件和公共事务所表达的情绪、态度、意愿和意见的总和[1]。2020年,涉高校全国重大舆情同比增加33%。其中,学生安全、校园管理话题相关事件占比最高,均为18%;学术不端类舆情占比为15%;违纪违法类舆情占比为10%;同时,招生录取、学籍管理、师德失范等舆情也时有发生。准确掌握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加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和教育教学秩序,成为当前高校全面提升治理能力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调研与分析

(一)调研过程

课题组在前期文献工作基础上,设计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问卷,调研内容包括网络应用偏好、网络信息交互、网络舆情参与、校园网络管理四个方面,以客观反映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2020年4月,课题组在南京江宁大学城辅导员工作交流群发放调查问卷,对高校工作人员开展个别访谈,同时搜集整理近年来南京地区高校典型的网络舆情事件,挖掘普遍性、规律性的特征,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参考。

(二)调查分析

1.网络应用偏好

互联网已深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成为社交、娱乐、购物和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调查对象中,86.2%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52.9%超过5小时,19.6%上网甚至超过10小时。网络应用方面,网络聊天占比82.4%,与大学生偏好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习惯一致;观看影视剧占比66.7%,阅读新闻占比52.9%,网络购物占比45.1%,反映大学生习惯线上追剧、购物、订餐;查阅文献也是大学生网络应用的主要内容,占比达43.1%;网络游戏占比35.3%,是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2.网络信息交互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98%的调查对象通过手机获取信息,其次是电脑(70.6%)和电视(25.5%),报纸、广播均低于10%。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互动,82.4%的调查对象在网上发表过意见,15.7%担任过“话题发起人”,即时聊天工具、微博和短视频是参与互动的主要途径。微博因传播影响广泛、评论转发灵活、参与互动性强成为网络舆论主阵地。大学生网络观日趋成熟,98%的调查对象表示网络信息可信度不高;96.1%的调查对象认同个人发布信息需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约束;同时,近50%的调查对象有过被删帖、被屏蔽的经历,反映高校网络管理工作方式仍比较简单、传统。

3.网络舆情参与

网络舆情是校园网络管理的重要部分。调查对象中,92.2%知道网络舆情,27.5%表示学校经常发生;网络舆情产生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39.2%比较关注并会一直跟进,7.8%非常关注且积极参与互动转发。大学生关注网络舆情是一种内在驱动,常见的动机包括“正义感、道德感的驱使”“好奇心、兴奋感的驱使” “借机表达个人观点”“身边的人都这样做”等。

4.校园网络管理

网络舆情发生后,25.5%的调查对象表示沟通效果很好,66.7%认为沟通效果一般。目前,高校均很重视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置,第一时间积极应对,但治理效果仍有提升空间。98%的调查对象在认可学校“给予重视、积极引导”的同时,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不足,反应时间、引导力度和处置效果不太理想,给学校声誉造成负面影響。

三、现状与问题

(一)网络环境日趋复杂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迅速普及,即时通讯类、社交互动类、短视频类应用已全面融入日常生活,网络舆情源头呈多发态势。人们借助网络关注、跟踪和参与社会事件越来越便捷,评论、意见和建议迅速增长,监测和管理越来越困难。互联网作为新兴大众的主流媒体,其特有的快捷性、延展性、互动性、即时性等传播特性[2],使得网络舆情传播环境更加复杂。

(二)监管环境亟待完善

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信息发布门槛较低,实名认证用户都可以评论转发、全程参与,短时间内引发社会关注,产生舆情。自媒体账号在利益驱动下追逐网络流量,经常发布未经证实或哗众取宠的消息,产生不良影响。社会监管滞后、网络管理缺位、自律意识缺乏,导致虚假有害信息在网络涌现。网络舆论的草根化、多元化、多极化和匿名化特征相互交织,网络舆论的不确定性、易爆发性和偏激性愈加明显[3]。

(三)工作队伍有待加强

高校工作人员缺少网络舆情实际处置经验,很难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较窄,难以第一时间发现舆情苗头,错过最佳处置时机。新闻宣传信息员通常由二级部门工作人员兼任,缺乏专业知识,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网络平台内容建设滞后,很难持续提供给学生感兴趣的信息资源,没有真正发挥校园新闻宣传主阵地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受限于专业背景,缺乏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切实发挥正面引导的方法和举措不多。

(四)工作方式有待转变

网络舆情治理中,高校习惯扮演“控制者”而非“引导者”角色[4],传统的科层式组织结构在应对网络舆情时暴露明显弊端,信息从下向上流动,命令从上向下传达,无法满足时效性要求,被迫采取回避和冷处理,通过拖延策略减弱网络舆情影响,规避可能出现的管理风险,舆情應对比较被动。网络舆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新情况、面临新问题,高校对已有的应对策略和举措产生路径依赖,缺少网络舆情在酝酿期、爆发期、持续期、消退期持续深入的探索,网络舆情治理理论研究落后于工作实践。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组建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建立规范、严谨的舆情工作决策程序,制订完善的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做到对口管理、专人负责、精准治理。组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小组,对校园热点事件、突发事件和师生关注的事件及时跟进,做好特殊时段的分析、研判。组建网络舆情引导处置工作小组,发挥信息技术人员专业特长、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密切联系学生的优势,准确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和发展趋势,采用符合师生习惯的表达方式引导网络舆情走向。

(二)加强工作机制建设

密切跟进热点事件、突发事件,对师生关注的舆论热点及时加以引导,对可能存在的负面情绪和舆情隐患第一时间给予疏导。加强师生群体“意见领袖”培养,发挥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做好正面引导改变网络舆情发展方向。建立校园新闻发言人制度,选用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担任学校新闻发言人,网络舆情出现后及时公布事件处置过程和进展情况,传递学校官方的态度和声音。做好网络舆情档案工作,整理归档舆情事件工作台账,总结规律特征,吸取经验教训,切实提升应对处置能力。

(三)加强媒体平台管理

对二级单位、学生组织、群众团体以学校身份开通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实行审核和备案制度,执行“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规范管理,筑牢守好校园网络宣传阵地,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舆论环境。加强校园新媒体矩阵建设,集中统一发声,开展全方位正面引导,维护学校的办学形象和社会声誉。加强师生个人新媒体使用习惯的培养,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在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约束下用好新媒体。

(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增加软件资源投入,做好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将工作人员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聚焦网络舆情工作的核心环节。技术力量较薄弱的高校,可以采购定制化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在网络舆情苗头阶段得到及时的预警提醒。部分传统媒体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整合资源,面向高校提供新闻宣传、舆情监测、舆情处置等服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良好的性价比,为高校切实做好网络舆情治理提供更多选择。

参考文献:

[1]赵晓阳.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7.

[2]徐明磊,赵博文,诸葛福民.高校网络舆情获取方法研究[J].软件导刊,2018,17(10):48-50.

[3]郑筠卿.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8.

[4]关菁华,刁建华,李绍华,等.新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9(2):63-65.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舆情校园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消费舆情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