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1-11-30 16:58王晓林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4期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传统

王晓林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有很高的处世智慧、做人道理、知识基础,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发展,流传至今,早已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行为、语言、生活方式等,对于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养料。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意义;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4-0058-02

中职生正处于自我迷茫、自我认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虽然在语文学习中接触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是要激起他们的传承精神,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他们骨髓,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起到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丰富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那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并升华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意义呢?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与大家分享。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的作用不明显。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精神精髓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各个阶段的语文教材中都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神话故事、古诗词、民间艺术、名著片段等,但是目前还没有实现我们的教育初衷,只是像一般白话散文一样存在着。据调查,学生在学习语文传统经典时,只是把它们当作提分的知识点,没有深入其中触及其精髓。所以他们感受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精神,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有意引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典型故事,没有深刻的感受。这显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大打折扣,也使教师有意引入的传统故事、典籍等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中全无作用,可能会随着他们认识的提升体悟到其中的深意,并用此修正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但是让学生死学传统,死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然不是最佳选择,也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修正学生的价值观

现在社会信息传播快,快餐文化盛行,信息混杂,对于思想、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中职生的负面影响很严重。学生之间互相攀比、过分注意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内观自己,对负面的东西学会选择、屏蔽,做到不动心、不动念,且能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养,就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修正学生的言行,提升学生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使每个学生能做到“习古之至理,明处世之道”,这样学生才不会走弯路、邪道,才能为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和拓宽学生知识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但有教育意义、做人的道理和准则,还包含有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更能让学生在了解和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达到杂家百学的水平。事实证明,现在的学生受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引导,学生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课本上,课堂上即使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也缺少系统性。在这种阅读中,学生不会提取,容易全盘照顾,对于他们的思想和认识的形成作用不大。而中华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有质、有料、有理、有义,对学生思想的形成、认识的提升、知识的增长都有非常大的助益。中职生文化底子普遍薄弱,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帮助學生树立信心,又能从多方面丰富学生的文化和思想底蕴,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成长、发展中能认清自己,看清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挖掘课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有助于教育的素材,如哲理、人生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但是这些内容往往在应试教育节奏的紧迫感中被教师忽略了,直接作为知识点灌输给了学生。如《过去的年》这篇文章,虽然莫言讲述的是过去春节与现在春节的对比,但是只要教师能借助“年”这个契机,深挖、广挖,有很多传统的东西可以用来丰富课堂内容,如年的由来、团圆对于年的意义等。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赶节奏,内容只局限在课本上,不但淡化了语文教学的意义,也使《过去的年》这篇课文中的更多素材发挥不了作用。我们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文明的传承,不能在我们新时代教育中被忽略,甚至逐渐消失,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失去根本、缺少根基。作为中职语教师,我们一定要注意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素材,把国画、古文、书法、诗词等融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价值观。

(二)在课前三分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学习注重朗读、诵读。只有学生放出声来,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或者诵读,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和意境。所以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诵读课文、背古诗词或者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如出自《宋史·杨时传》的“程门立雪”、战国庄周《庄子》中的“屠龙之计”、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等等,都能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起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所以,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让学生诵读必须要背会的古诗词;其次要让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讲一个古代文化人的故事或者神话传说故事,增长学生见识等;最后结合教学需要,课前欣赏国画、书法或者京剧脸谱,为教学打好基础。如在学习《过去的年》前,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认识剪纸艺术,并讨论不同图案代表的不同寓意,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好基础,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创设演绎情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让学生走进课文内容,感受其中的道理、情感,教师经常会结合教学需要,让学生对一些情景进行演绎,或者把一些精彩的片段编成小剧,通过学生演绎,诠释文中的意义。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通过学生亲自参与一些经典的片段或者内容的表演,让学生真正体会其中的道理。比如,在《论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深度讲解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穿着古装进入角色,扮演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讲经论道的场面,并通过交流《论语》中的知识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等。再比如,学习《景泰蓝的制作》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尝试制作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一件艺术品的形成过程和它的价值等。这样既能让学生深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思想教育意义,也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体会其中的情感,领悟其中更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结语

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根基,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见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尤其是在这个人浮于事的时代,学生思想和信念需要有力量的东西来引导,并帮助他们建立自己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走向更远的未来,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蔡佩云.文化传承与理解:指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8(8):54-55.

[2]石英.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9):6-7.

[3]王昕喆.渗透传统文化,彰显别样风采: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0):178.

[4]李巍.谈如何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20(11):17-18.

[5]郭春芳.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究[J].教育界,2019(31):70-71.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传统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