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李清照南渡之后的词作,多用“风”“雨”意象,表达亡国之痛、故园之思、丧夫之悲、颠沛之苦。这既是自然的风雨,更是时代的风雨。情感深沉,意蕴深厚。
关键词:李清照 南渡词作 风雨意象 品析
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人擄走徽、钦二宗,北宋灭亡。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商丘)称帝,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建炎元年十二月,金兵战火延烧到青州。时李清照在青州,丈夫赵明诚远在江宁(今南京)。于是词人携带少量金石文物南下寻夫。建炎二年(1128)正月词人抵江宁,时明诚为江宁知府。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逝……南渡之后的李清照,怀亡国之痛、故园之思,更兼丧夫之悲、颠沛之苦。词风仍然婉约,词情却已悄然生变。没有了沉醉溪亭、惊飞鸥鹭时的兴奋;没有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嗔怒;没有了雪满东山、为君凭栏的殷殷牵挂;没有了春深帘闭、夜剪灯花的落寞闲愁。有的是春归秣陵、人老建康的迟暮之叹;有的是醉里插花、空梦长安的浓浓乡愁;有的是染柳烟浓、人在何处的灵魂呼告;有的是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的无尽悲情。本文拟就李清照南渡之后词作中的“风”“雨”意象,探究词人哀感顽艳的心路历程。
一、思乡:故园只在醉时忘,归梦最怕雨中醒
绍兴二年(1132)春,词人在杭州。柔风细细,日影浅浅;春衫乍着,早梅初绽。词人习惯性地燃香饮酒,习惯性地梅簪霜鬓。于是词人醉了,睡了。醉得沉重,睡得安稳。在风雨飘摇的乱世,在这样一个“风柔日薄”的早春,能有这样一次干净纯粹的安眠,该是多么难得的幸事。微风送寒,鬓上梅残,词人醒来之后依然醉眼蒙眬,沉浸在一种久违的空明澄澈中。何以“香消酒未消”?因为故乡“忘了除非醉”。词人以乐景写哀情,面对春风惹动的乡思,用残损的手掌,固执地遮住望穿的双眼,用无梦的沉醉,徒劳地麻痹流血的心灵。(《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建炎二年,词人初到江宁,看到庭中芭蕉枝叶舒卷、绿荫匝地,心情一度大好。但到了夜间,“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惊破归乡梦。梦醒之后,听着那淅淅沥沥、焦心灼肺的雨声,空落落无所依凭的漂泊之感,惨兮兮难以排遣的家山之思,如浓雾般横亘在胸。晴日里的芭蕉,给词人的感觉是“舒卷有余情”;夜雨中的芭蕉,却“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情境,感受竟如霄壤。两相对比,突出了词人淡淡的喜和浓浓的悲。读罢此词,词人长夜无眠、窗前伫立、清泪伴雨、一任空阶滴到明的愁绝形象历历如在眼前。(《添字丑奴儿·芭蕉》)
二、悼亡:梅折一枝谁堪寄,风扫残红玉楼空
建炎二年,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江宁团聚。劫后余生,悲欣交集。心有万感双泪落,语有千言难成声。疏影梅开,东君报春,词人多么渴望能折得一枝,插在苍凉的鬓角,像寿阳公主那样额留梅痕,执拗地让夫君说出是人胜花还是花胜人。多么美好的回忆!风景依旧,而情怀惨淡。词人伸出的手臂突然停住,眉心的喜悦变幻成愁。“风吹只怕霜侵润”。风吹已是香消尽,霜侵如何不玉陨?这里的“风”是催花之风,是生愁之风。历尽艰险的团聚,不可预知的未来,让词人隐隐感觉到更多的风雨,正杂沓而来。(《七娘子·清香浮动到黄昏》)
建炎四年(1130),丈夫去世经年。暮春,词人梦醒三更。多么残忍,又多么无奈。苦心经营的遗忘,刻意躲避的忧伤,竟是那样徒劳。万千往事来眼底,一段伤心上眉头。谁说解忧唯杜康,愁情如水仍东流。更深漏长,醉不成眠。双眼向黑,宝枕生寒。就这样凄凄楚楚,直到曙色照亮屏风。忽然忆起庭中的梅花,此时定是花落枝头空。“门外残红谁扫?夜来风”。在风中凋谢的,不只是花朵,还有岁月,还有人生。风扫残红,生命永逝繁华。一个人的决然离去,注定了另一个人的无尽悲思。玉箫声断,人在何处?又错过了一个赏花季,漫长的等待,千帆过尽,仍不见你归来。(《怨王孙·梦断漏悄》)所以,你“挼尽梅花无好意”。那梅花曾是你生命中的最爱,你的至美花神!如今,你折断花枝,揉碎花朵,竟如此绝情。那是因为,有一种美好,再难呈现;有一种过往,再难返回。回忆中的花开并蒂,现实中的茕茕孑立,你怎能不满腹愁怨、心“无好意”?曾经,年年雪里,和丈夫一起饮酒赏花,花容人面两妩媚。如今,花似去年红,人去玉楼空。你沦落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你泪眼问花花不语,徒惹得清泪满衣。“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丧夫的悲痛、思念的悲切、独赏的悲苦、花谢的悲愁,让词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因为思人而损花,因为风急而惜花。一损一惜之间,足见词人心中之五味。(《清平乐·年年雪里》)
三、伤己:晚来风飘黄梅雨,迟暮泪洒海棠红
建炎二年秋,词人时在江宁,送别弱弟李迒。遭此乱世,“相逢各自伤迟暮”;别在异乡,“秋风萧条何以度?”千般问询,万般叮咛,萋萋满别情。自古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今憔悴,身心俱疲,便纵有新词奇句,细看来,都是一把辛酸泪。词人着以“秋风”,将迟暮之叹、离别之悲、忧惧之感融合其中,甚是凝重。(《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建炎三年,词人居建康(本年江宁府改建康府)。早春,看到亲手种的江梅次第开放,词人陡生欢喜。但是,庭中寂寂无人,江梅独自开放,词人独自欣赏,真是春心共花两寂寞,横笛一声一惆怅。因为词人知道,梅花虽然以韵致取胜,以幽香醉人,但它毕竟是一朵娇柔的花啊,“难堪雨藉,不耐风揉”,自然的风雨能使梅花“香消雪减”,家国沦丧的风雨不是也让词人身心俱疲吗?一曲《梅花落》,人花两相惜。词人没有颓废,她坚信,即便是风扫残花无踪迹,也一定留有清气满乾坤。词人以花喻人,叹自己以柔弱衰残之躯,罹风雨晦暝之世,故借慰藉梅花聊以自慰。(《满庭芳·小阁藏春》)
绍兴二年,词人时年四十九岁,在杭州。暮春,海棠花开始凋谢。遥想三十年前,词人初嫁,闺房独守,雨疏风骤中,绿肥红瘦的情景恍如昨日。三十年来家国,沧海桑田,人事代谢,有隔世之叹。“风定落花深”,曾经的娇嗔怨怒,而今沉淀成深深的悲哀。庭中落花“拥红堆雪”,如一沓沓岁月层叠,引一把把老泪纵横。时光老去,记忆尘封,“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灯一盏,在风中摇曳,顽强地阻挡着漾动的夜色。子规鸟一声啼叫,灵魂在惊悸中流血:究竟要魂归何处?江北,山河万里空念远;江南,暖风醉人人苟安。真是生死两茫然。词中“风”虽定而花已落,春又去而梦成空。叹老伤己之情,深沉如海,冷硬如冰。(《好事近·风定落花深》)绍兴七年(1137),词人仍居杭州。孀居老人,在江南动人的春色里感觉到的是阵阵清寒。即便有客人来访,触景伤情,也只能吁叹日近长安远。想当年,汴京郊外煮酒分茶,胜赏荼蘼花开如雪。那时候,天空蓝得深邃,大地绿得纯粹。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草木山水都是那么鲜亮,心情好得一尘不染。“不怕风狂雨骤”,因为年轻的生命有那么多美好值得期待和憧憬。但是,现在呢,真的被“风狂雨骤”折磨得累了,怕了,踏雪寻梅、临流赋诗的闲情逸致再也没有了,有的只是悲苦的情怀、凄凉的晚景、断肠人在天涯的一声叹息。(《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两词中的“风”都是指人生的遭际、永逝的年华,读来给人一种草木摇落露成霜的悲绝之感。
四、感时:羌笛惊得梅心破,画角更添西风寒
词人南渡。一路舟车劳顿,更兼金兵不时追袭,真是一夕数惊,惶惶不可终日。词人的很多词作,感慨时事,表达了惴恐惊悸之情。如建炎三年正月的《菩萨蛮》一句“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写出了曾经的创巨痛深。面对即将开放的梅花,词人突然止住脚步,凄然转身。看过了多少生离死别,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才能让怀抱如此苍凉,才能让眼泪如此浑浊?“西风”不仅摧残了花朵,也摧残了心情,在词人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暗影。词人的惴恐之情还体现在建炎四年所作的《玉楼春》中。词人将梅花拟人化。看到词人心苦意冷,愁情满怀,梅花邀请词人“要来小酌便来休”,提醒词人“未必明朝风不起”。这真是:明朝风起花忐忑,西风旧寒人惶恐。乱世里的花朵,乱世里的美人,怎堪承受这摧毁一切的血雨腥风?
绍兴九年(1139)正月,宋金议和。南宋小朝廷在临安盛饰彩灯万盏,借着庆元宵来庆“和平”。在这万民狂欢的时刻,词人却发出足以灼伤灵魂的拷问: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垂暮之年,依旧飘零,甚至要客死他乡,叶落不能归根,身后何等凄凉?纵然江南柳绿花红,暗淡的心情又能品出几丝春意?怀揣着对漫漫长夜的习惯性恐惧,词人躲在帘子后面,遮挡着风鬟雾鬓,偷偷听人笑语,分明也听到了遥远天边滚滚而来的狂风骤雨。颤抖的双手、流血的伤口、难以涤除的屈辱、艰苦备尝的人生……词人每一次战战兢兢的发问,都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一次坚决否定。(《永遇乐·落日熔金》)
五、结语:菊残更着黄昏雨,酒淡不敌晓来风
李清照南渡之后的词作,情感深沉,意蕴深厚。虽然本文借助“风”“雨”意象,试图从思乡、悼亡、伤己、感时四个方面来品析其词,但在行文中屡屡发现,这种种情感是融合在一起、不能分割的。如绍兴五年(1135)的《武陵春》,词中“风住尘香花已尽”,就蕴含着风过枝空、 花落成泥的人生悲哀。是年词人正避难金华,回首走过的路,思乡、悼亡、伤己、感时,處处有幻灭,事事有沉痛,怎能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绍兴十六(1146)年,六十三岁的李清照写出了“千古绝调”“旷世奇文”《声声慢》。清晨,冷清凄惨中,词人漫无目的地寻觅着。为了抵御“晓来风急”,喝了三杯两盏淡酒。听到雁鸣,乡愁骤起;看到菊残,哀感丛生。残年之烛,奄奄欲息;疲羸之躯,摇摇欲坠。枯坐在“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寂寞里,消磨着人生最后的时光。风里来,雨里去,生命因饱经沧桑而更加坚韧;菊有格,梅有韵,品质因霜浸雪润而更加纯粹。站在时代风雨里的李清照,她的千情百感,真不是“一个愁字可以了得”!
参考文献:
[1]王英志编选.李清照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2]谢学钦.李清照正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3] 江徐.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
[4]王延梯.李清照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5]陈祖美.李清照新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作 者: 孔军,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