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建设的深情书写

2021-11-30 14:18汪政
芳草·文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乡土乡愁散文

从二〇一五年开始,每年一本,由刘醒龙主编的大型系列散文丛书《美丽乡愁》已经是煌煌六册了,多年坚持,久久为功,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一件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型出版行为。当一大套书摆在你的面前,当你走进这些文字,无数作家面对着中国广袤的乡村,认真地讲述它们的故事,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是一遍又一遍的刻画,是一回又一回的刺激,让你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去感受,不得不去回味。

这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文化行动,正在于作家们都有着认真而自觉的书写目标,他们不是走马观花、不是匆匆一过,他们也不是猎奇的游客,他们不但用脚步丈量乡村,更用心体悟乡村。他们不但写出了乡村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父老乡亲,重要的是他们写出了乡村的根与魂,那就是乡村的文化,是乡村之所以为乡村的传统、本色与命脉。读着作家们笔下的文字,我为他们深深地感动了。我没来由地想到了我们的前辈——几十年前的乡村建设者们。想起了他们当年跋山涉水进行乡村考察与调研的身影。我知道《美丽乡愁》的书写者们所做的事情与那批早期乡村建设者们不是一回事,但他们对乡村的情感是相通的,他们对乡村的理解更有着遥远的呼应,我甚至想说,这些作家是在以文学的方式参与到了中国的乡村建设中。

中国的乡村建设经过了漫长的道路,几代乡村建设的实验者们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主张,更有着许多或成功或失败的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探索中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但不管如何,作为农业大国,作为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史的国家,作为国家与民族价值的创造者、传承者、守护者,中国的乡村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样的凝聚力,就是因为乡村保存了中华文明的种子,为民族的再生提供了强大的基因。所以,不能简单地理解中国人的思乡,不能简单地理解中国人对乡村的感情,那不是直接的对自己祖先的缅怀,也不是对自己生养之地的怀念,而是一种文化认同,是一种对自己精神之根的追溯和不断的确认。因此,乡愁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理念。

《美丽乡愁》书写的深刻性在于作家是在文化层面、在民族的根性上来认识和理解乡愁的,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城乡关系的。在这套书中,不止一个作家对现在的乡村建设发出这样的声音,不能以城市代替乡村,更不能以城市的价值观去取代乡村传统,当然,就更不可让乡村去复制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了。

在中国文学中一直有乡村书写的传统与独特类型,从中国古代的田园文学到现当代的乡土文学,这一传统至今依然强大。但是,在中国古代,乡土书写的任务基本上是由诗词承担的,散文与小说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一领域,散文被抒情、游历特别是政论撑满了,而小说真正的发达成型则是宋元以后的事情,它是中国古代城市兴起直接的产物,因此也很少有关乡村的书写。到了现当代,乡村书写反转而由小说承担了,这是由于小说被赋予改造中国、启蒙民智的重要使命,而不管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还是国民性的改造,乡村都是主要对象。我没有与刘醒龙主编交流过,我只是一种猜想,或者更准确地说,丛书的客观效果让我想到,这是不是开启了中国乡土散文写作的新阶段?或者说,这次大规模的乡村散文书写让我们认识到散文在中国乡土文学中其实是大有可为的。《美丽乡愁》让我们看到了散文在书写乡村上具有与诗歌、小说不一样的功能与效果。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开掘、思想的呈现与情感的抒发,散文都成功地贡献出了属于自己的乡村。

在这里,不但乡土在散文中得到了表现,而乡土也给了散文以新的滋养——散文新了,散文大了,尤其是,散文“他者化”了。虽然这些作品是有作家个性的,但是,由于主题与题材的关系,散文在这里更体现出对他者的书写。中国现当代散文从一开始,都十分注重一个“我”字,这个“我”字不仅表现在思想、情感与审美个性,更在于书写对象与“我”的关系上。所以,常见的情形就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很少写与己无关的人与事,缺少他者化。《美丽乡愁》确实让人感到了散文中新的“我”与“他”的关系,看到了作家与自己书写对象关系与距离的改变,这是一种值得发扬的散文精神与值得开拓的散文写作境界。

说到乡村建设,说到对乡土中国的全域书写,我不得不就《美丽乡愁》对当下中国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表现多说几句。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是中国现代化,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乡村建设的几个阶段,它也反映出中国乡村治理者们对中国乡村建设认识的深化与理念的更新,它们有着严格的内涵与管理目标。它们既是不同时期国情的反映,又是对中国乡村建设传统、甚至中国农业文明传统认识的深化和对世界乡村治理成功经验的借鉴。而《美丽乡愁》的创作正好从前到后涉及了这三个阶段。我在作品中清晰地看到了这么多年来中国乡村的变化,看到了在不同的乡村治理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农村的改变、乡村治理在不同目标中的不同建设模式,更看到了作家对乡村治理理念的理解。所以,《美丽乡愁》就不是一般的乡村书写了,它成了中国乡村治理的记录,夸张一点说,它是中国这几年乡村建设的编年史。

我認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有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同时也是文史研究的一个传统,那就是讨论一部文学作品时,对它最好的评判应该是既把它看成一个文学文本,又能够把它解释成超越文学之外的其它文本。比如是否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历史文本,或者把它作为一个文化文本?在讨论某一个年代或者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文化风俗时,我们常常引用那个时代的文学典籍,如果某一时代的文学作品真实地叙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它将注定超越文学书写而进入文化和历史层面。我不知道《美丽乡愁》的编者是不是有这样的野心,但就成书而言,它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质地。我还要对所有参加写作的作家表达我的敬意,他们是有现实情怀的人,他们怀着对乡村的热爱去写作,怀着对中国乡村的现实关注去写作,这恰恰回应了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实质。这样的写作对作家有一个相当大的考验,那就是知识。在这套丛书中,我没有看到此类写作常见的毛病——“路径依赖”,没有停留在一些大而化之的概念上,比如改革开放、乡镇经济、土地承包等等。《美丽乡愁》的作家们做足了功课,他们身处乡村的现场,对中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历史以及这一过程的理论探讨和制度设计都很熟悉,而且都化入到了对书写对象的形象化表现之中。

我由衷地希望有更多作家加盟这一计划,为当下中国美丽而宏大的写作工程添砖加瓦。

(汪政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陈婉清)

猜你喜欢
乡土乡愁散文
乡愁
乡愁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回头一望是乡愁
乡土分外妖娆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