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晶
小学语文作业的形式和作业评价方式的设计,属于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巩固和拓展延伸。疫情期间,我积极利用网络平台的即时交互性、多媒体互动性等特点设计语文线上作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蔓延全国,线上学习成为教育圈内的一件大事,成了众人关注的热点。语文线上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成为疫情期间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既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得作业的布置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语文作业更具有针对性,即针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差异、创造能力,让语文作业变得更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
语文作业应形式多样,具有童真童趣,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让学生“愿做”“爱做”“乐做”,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内容丰富的作业,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
一、单元主题作业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单元主题作业是围绕一个单元主题设计的系列作业。它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凭借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结构化的主题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如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识字四的《中国美食》,展现了生活中常见的美食。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了解丰富的中国美食,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了“舌尖上的记忆”这一主题作业设计:
(1)与家人聊聊家乡的美食,推荐一道家乡的特色美食(图片+文字形式)。
(2)記录家庭每个成员最爱的一道家乡美食。
(3)和家长合作制作一道美食(活动照片+活动体验)。
(4)制作美食分享卡片。
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增长了“美食”的知识,丰富了“美食”的语言,熏陶了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操,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欣赏、动手等能力,增进亲子关系,真可谓一举多得。
在学习与春天有关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云欣赏”了樱花盛开的纪录短片,全班参与“春”字的飞花令,一下提起了学生的兴趣。看着孩子们在微信群里不断提交的作业,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
二、节日主题作业训练学生语文素养
学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后,结合植树节,我布置了一项关于环保的综合性作业,让学生给自己种的绿植设计一条环保的广告语或写上一个心愿,如:“我要爱护这棵茶树,和它共成长。”“种上一棵环保树,幸福一片。”学生兴趣盎然,家长也乐在其中。
事实证明,围绕某一主题的语文作业,孩子们不同方式的作业过程和作业展示,促进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言语表达能力等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活动型作业展现学生创造力
全民抗“疫”,孩子们每天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国情、感受英雄故事,上了一堂堂极其生动的生命课、英雄课、爱国课、灾难课、励志课、反思课……疫情即课堂,孩子们的学习成果通过什么来呈现?学习感悟又通过什么来传递?当然是表达。宅在家里,孩子们最好的表达就是习作、手抄报、手工制作、微视频等方式。教师可以制作微课,播放专题人物,分享专题文章,介绍和钟南山、李兰娟一样救死扶伤的英雄人物,一方面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明星观”“偶像观”,思考“什么样的人物才真正值得我们尊重”;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写写观后感,也可以以“英雄赞歌”“不一样的寒假”“我的抗‘疫生活”“中国加油”等为题写写随感类文章,或者做手抄报……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表达的训练途径。
疫情当前,危机也是契机。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语文教学成为生活语文。朗读训练一直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朗读也是语文学科的应有特色。由于朗读不是语文考试卷面检测项目,很多教师在线下教学中便“考啥教啥”,对学生朗读专项训练重视不够,训练不充分,时间上也没保障,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是有所欠缺。这个“加长版”假期,我和学生一起,选择适合学生的名家散文、小说、诗歌,运用不同录音软件进行朗读录音示范,并利用微信群进行线上示范,让孩子倾听、模仿,进行线上个人朗读作品的分享交流,并一一进行指导。我没有做过多的语气、节奏、重音方面的朗读细节指导,只是不断示范和引领,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希望他们通过独特的感受去揣摩感悟朗读的技巧。因为要进行线上交流,孩子们都很认真地去做,同时也会充满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