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21-11-30 14:14崔淑君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42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生活

崔淑君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教育更是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新课程标准也同样指出:“应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改理念下,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型人才。掌握知识是学生学校教育的重点,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

小学阶段作为人一生思想极为纯洁的时期,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处于启蒙阶段,他们的心智还发育得很不完全,对世界的认识还是一种模糊的状体,任何因素都可能改变他们的道德观念,改变他们以后的人生。在塑造小学生人格的关键时刻,德育教育千万不可忽视。只要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他们将会受用一生。所以,这个阶段,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引导这些懵懂无知的小朋友建立起正确的道德意识、道德理解、道德判断及道德品质等是极其必须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而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它在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从而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

德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在思想上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提倡也是值得学习的,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行为人,在其生活的各种行为过程当中彰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教育理论应用到实际当中。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还要注意将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由于教学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大,促使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德育知识点缺乏认同感,从而导致小学德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实现书本知识内容的转化,增强学生认同感,进而不断深化德育意识。为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借助于生活中的素材,运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情境当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对老师所教授的德育知识内容更加深入地领悟和理解。

其次,教学实践是增强和巩固学生德育教育知识内容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关键。提升学生品德意识,就需要将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在结合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实践活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确立自身角色,并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观念。

并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其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学生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和言谈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就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在学校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可以全方位多方面进行的,只要教者细心、用心挖掘课堂教学中的素材,合理、恰当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使学生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这就是教学中德育的独特魅力所在,这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生活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