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艳
(福清市康辉幼儿园,福建 福州 350300)
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工作中加强创意美术的应用有着极大的发展意义。创意美术元素的融入,可以为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幼儿对美的认识,明辨美的内涵,提高幼儿对美的创新、创造能力。教师在学前美术的教学工作中,需积极归纳创意美术的相关元素,以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与鉴赏能力。
创意美术表现形式丰富,不拘泥于材料的限制,没有专业的绘画形式划分,可以运用所有的美术形式进行表达。“通过趣味的方式培养幼儿美术兴趣。”[1]如图1-3:同样是瓶盖,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加入其他辅助材料,创意地运用瓶盖的造型和色彩,表征不同的事物,让幼儿体验创作的喜悦。
图1 瓶盖小动物
图2 瓶盖花
图3 瓶盖点心
幼儿在与同龄幼儿相处时,不仅能放松地一起游戏嬉耍,还能合作进行创意美术的创作。在进行创意美术的过程中,幼儿在获得快乐和友情的基础之外,还能开发其思维智力和天赋能力。
创意美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碰撞和冲击下,逐渐出现在人民的视野。作为一门新型的艺术类学科,创意美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相较于之前的学前美术教学具有更加创造性、灵活性和多元性。
在以往我们的记忆中,幼儿作画通常采取画纸和多彩画笔绘画,形式单一,创新性和创造性微乎其微。但是创意以美术中的多种元素,例如石子、纸盘、卫生纸等,让人耳目一新,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幼儿不再局限于少数几种刻板元素,而是能调动幼儿的创新性,既能让创意美术更加多姿多彩,也能借助创意美术发掘幼儿的创造力,同时促进学前美术教学的创新性。
正是因为创意美术相关元素的多样化,才造就了美术艺术的多彩辉煌。创意美术教学模式和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相比,灵活性得到很大提升。幼儿不仅可以运用多种新型元素创作美术作品,还能在不同的场所进行自由创作,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术作品的质量和产量。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设置不同的活动场所,来促进整个学前美术教学成果的提升。
创意美术本身就具有多元化的特质,若将其应用在学前美术教育工作中,结合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来塑造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营造新型美术创作氛围,为幼儿的思维智力开发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
年龄在3-6 岁的幼儿处在想象能力充沛的时期,但是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仍处于较为匮乏的一个阶段。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找不到合适的表达出口,久而久之,想象力可能会逐步下降。当幼儿在学习创意美术的过程中,内心的想象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元化的创意美术元素得到充分宣泄。灵活性的教学模式,给幼儿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和良好的创作环境,提高了幼儿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想象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比如,让幼儿利用废旧矿泉水瓶、蛋糕盘、胶带、彩纸、画笔等制作花瓶;以及用枝条、废旧报纸和彩纸制作野花,激发幼儿对艺术的想象力。
虽然说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在出生的时候就已决定,但后天的努力和训练却能改变先天能力的不足。审美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发生改变,由此可见,后天的培养对审美能力尤为重要。传统教育模式的单一教学,局限了幼儿们的天性和想象能力。而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不论是从教学环境还是教学效率上,都大大提升了幼儿对艺术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是可以鼓励幼儿对身边事物的留心观察,提升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明确辨别美的内涵和具体表现。[2]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幼儿展示一些相对成熟的创意美术作品,让幼儿在优秀的作品中得到新的启发,增强自身的创作能力和对艺术的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想要整体提升学前美术的教学工作,积极主动运用创意美术的原理,采取更加完善的应用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环境能成就一个人,亦能摧毁一个人。在将创意美术的观点全面渗透进学前美术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环境的塑造。良好的创意氛围、优质的创意环境,更能将创意美术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幼儿时期是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之一,教师往往难以窥探其内心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因此,教师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工作中,更应注意与幼儿的交流方式。平等交流,让幼儿感受与教师的情感共鸣,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之上,教师便可以对幼儿的真实情况有了更加全面确切的了解,掌握幼儿的真实心理诉求与渴望。在接下来的创意美术教学课程中,创建优质的创意环境,因材施教,把控每一个幼儿的学习特性,提高幼儿对美的审视能力。例如,在开展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时,教师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给予幼儿更多创意美术的灵感,提升幼儿学习时的创作空间,不断刺激幼儿思维的发散,让幼儿逐步深入的形成对美的的认知。
再者,当幼儿对创意美术的元素不甚了解,想象力匮乏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并给予提示性的语言。或者在课堂活动教学中,主动为幼儿提供一些创意性的元素,指导幼儿举一反三,提高幼儿对美的发现能力和促进想象力的开发。除此之外,可以定期给幼儿展示其他优秀的创意美术作品,以及引导幼儿交换彼此的美术作品,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在交流与碰撞中,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促进学前美术教育的课堂指导效果。
传统的学前美术教育模式相对单一,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学前美术教师和学前美术行业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开创了多种的学前美术教育形式。在遵循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性教学理念,来提高幼儿对美的创造能力,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学前美术课堂中要积极响应行业改革号召,积极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多采取新型学前美术教育形式,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水平。
例如,每年5 月的第二个周日,即母亲节,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进行有关母亲节主题的创意绘画,在联系实际生活的同时,引导幼儿热爱生活,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感情。将母亲的形象具物化,可以想象为任何一种事物。例如,康乃馨,在国外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又或者是其他事物,旨在引导幼儿感受与母亲之间存在的羁绊,达到创意作品与情感的合二为一(如图4-6所示)。这种新型的启蒙式教育模式也是被广为应用的模式之一。经实践,证明这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感受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旨在挖掘幼儿的美术才能。在幼儿教学时,注重对幼儿的创意美术的引领和指导,培养幼儿对创意美术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创意潜能。
图4 毛根作品
图5 毛球粘贴
图6 蛋托作品
比如,在表征小母鸡时,教师可以让幼儿选择表征的方式,大部分幼儿可能会选择绘画、撕贴等常见的表现形式。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如果想让你的小母鸡作品更立体,甚至让它站起来,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当幼儿有了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时,教师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与幼儿一起共同收集材料,尝试完成作品(如图7-9 所示)。在日积月累的创新过程中,幼儿就不会受到材料、表现手法的限制,而会大胆创新,创作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作品。[3]
图7
图8
图9
综上所述,创意美术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科学合理地运用创意美术的元素,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幼儿对创意美术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