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华
(惠州市惠城区水利资源开发建设中心,广东 惠州 516000)
排沙排涝站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东江堤围,主要功能是排除横沥围内筷子堤仓涝水,以及蓝村仓蓝村排涝站和马坌仓排沙老站排涝不达标准部分的涝水。排涝标准为涝区10年一遇最大24 h暴雨,内涝水位1 d排至城镇及菜地最低点高程以下,涝水总量3 d排干。设计装机容量为4 000 kW,排涝流量为46.80 m3/s,设计扬程为5.28 m。泵站工程等别为Ⅲ等,工程规模为中型,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建筑物为5级。
排沙排涝站进水渠边坡有一处民房,由于该处民房无法征收,常规挡土墙设计无法施工,拟采用灌注桩板桩墙进行边坡处理,可达到不征用民房的目的。
在钻探深度范围内,地基岩土层自上而下为人工填筑土(Qml)和第四系冲积层(Qal)等,未揭露下伏基岩,按成因时代、岩土分布和结构特征分述如下:
人工填土层:褐黄色,湿,可塑状,主要由粘性土填筑而成,含有少量碎石土,粘着性较好,地表浅层含有植物根系,厚1.4 m。
第四系冲积沉积层:(1)粉质粘土,呈浅黄色,饱和,主要由粉粒和粘粒组成,粘着性较好,干强度较高,多呈可塑状,塑性、韧性均较高,属中高压缩性土,中下部含有粉细砂粒。厚14.5 m。(2)卵石,褐黄色,饱水,中密~密实状,以卵石为主,隙间充填中粗砂,无胶结,分选性一般,磨圆度较好,呈亚圆状~圆状,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厚5.1 m。
排涝站进水渠段,右岸边坡为直立式挡土,高度8.15 m,平面位置距墙10 m处有一栋2层民房。
对于这类直立式挡土,常规做法是采用扶壁式挡土墙结构,经计算挡土墙底板宽需7 m,底板外边线距民房仅3 m左右,8.15 m高的挡土无法进行放坡开挖,需对该处民房进行拆除。由于该处民房征地困难,无法进行拆除,因此考虑采用灌注桩式板桩墙结构,该结构可由机械直接在地面钻孔,安装钢筋,灌注混凝土成桩,再由墙顶开挖至设计墙底高程,不涉及边坡开挖问题,可以解决民房无法征用的问题。
泵站进水渠右岸采用C30混凝土灌注桩式板桩墙加锚索支护,灌注桩直径1.2 m,桩中心距1.5 m;桩顶以下2 m设置第1排预应力锚索,第1排锚索以下3 m设置第2排预应力锚索,锚索竖向间距3.0 m,水平间距为1.5 m。板桩墙临水面,采用0.2 m厚C30混凝土面板,灌注桩桩顶采用1.0 m厚冠梁封顶。
考虑到泵站进水渠右岸现状居民房屋,进水渠右岸选用灌注桩支护方案,设计墙高为8.15 m。对灌注桩桩径、桩长、间距以及锚杆长度进行比选计算。具体计算如下:
主要计算板桩式挡土墙桩基嵌固段顶端位移,整体抗滑稳定及桩板墙抗倾覆稳定,其中整体抗滑稳定采用有效应力的瑞典条分法。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中13.2.9条款,桩基嵌固段顶端地面处的水平位移不宜大于10 mm。
(1)挡墙的荷载
墙体结构自重、静水压力、扬压力、水重力、土压力、填土。
(2)荷载组合
板桩墙后为设计水位(14.50 m),墙前无水(10.75 m),荷载为墙体结构自重(G1=230.32 kN)、土压力(169.01 kN)、地面分布荷载(距墙顶5 m取10 kN/m)、静水压力(105.46 kN)、锚索轴向拉力(第1排150 kN,第2排200 kN)。
主要计算灌注桩板桩墙的桩顶位移,整体抗滑稳定及板桩抗倾覆稳定,其中整体抗滑稳定采用有效应力的瑞典条分法,计算软件采用《理正深基坑7.0PB3》。计算简图见图1。
图1 灌注桩式板桩墙计算简图(单位:m)
(1)桩顶位移
由计算结果可知,嵌固端位移9.03 mm<10 mm,满足规范要求,板桩内力及位移包络图见图2。
图2 板桩内力及位移包络图
(2)整体稳定安全系数
由计算结果可知,滑裂面数据整体稳定安全系数Ks=2.83>1.15,满足规范要求。
(3)抗倾覆安全系数
抗倾覆安全系数Ks:
式中:Mp——被动土压力及支点力对桩底的弯矩;对于锚杆或锚索,支点力为锚杆或锚索的锚固力和抗拉力的较小值:
Ma——主动土压力对桩底的倾覆弯矩。
经计算,Ks=3.95>1.20,满足规范要求。
(4)地面沉降
经计算,本工程桩顶地面沉降最大值为19 mm,小于规范允许值30 mm,满足要求。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灌注桩选用桩径1.20 m、桩长17.00 m,间距1.50 m,采用双排锚索,锚索横向间距1.50 m,纵向间距3.00 m,满足要求。
由于离民房较近,应选用震动较小的旋挖灌注桩,避免采用冲孔灌注桩。桩成型后须清除孔底沉渣,清孔后沉渣厚度不得大于0.1 m,并应立即进行混凝土浇筑。旋挖桩泥渣应泥水分离后,再及时运走,孔口四周2 m范围内不得堆放淤泥等杂物。旋挖桩分二序隔桩施工,在第一序混凝土达到70%的设计强度后,方可第二序成孔施工。
采用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导管的构造和使用以及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施工要领,按现行规范和规程处理。为确保水下混凝土的质量,向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建议采用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浇筑时,导管必须埋入混凝土里面2~3 m,混凝土实际浇筑桩顶高程应高于设计桩顶标高0.5 m。
(1)基坑应分段分层开挖,不可超挖或少挖。
(2)基坑开挖施工时,基坑周边2 m范围内严禁堆载。
施工时,施工单位应在现场准备一些砂包和反压土料,以及基坑加固处理的钢材、水泥等。若出现异常情况,采取的相应应急方案如下:
(1)可通过水泥搅拌桩、松木桩、钢板桩等一些措施来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
(2)当基坑发生整体或局部土体滑塌失稳时,应在基坑顶卸载、在坡脚用砂包反压,或在基坑内侧土打入短桩,及时降低地下水位,加强地表排水。
(3)当基坑的止水帷幕出现漏水,坑内降水开挖造成坑周边地面沉降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开挖,及时堵漏补修或重新设置止水帷幕,并加强变形观测。
(4)当有锚索的桩身发生较大的内凸变位时,应在坡顶卸载,在桩根部用砂包反压,并可适当补设锚索,严防锚索系统失效。
工程施工过程中及完工后,需对桩顶、现状民房进行位移、沉降监测。基坑监测要求如下:
(1)基坑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控制值为30 mm,位移预警值为24 mm,竖向沉降控制值为20 mm,竖向沉降报警值为16 mm。变形速率报警值为:基坑开挖期间每天变形速率大于3 mm/d。锚索的预警值取内力设计值的80%。土方开挖时每三天观测一次,遇大雨后加密监测。
(2)对于基坑周边的位移、围护结构的测斜:当水平位移达到30 mm,地面沉降达到30 mm或24 h内位移超过5 mm时,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采取处理措施。
工程建成后,通过现场检测,实际监测桩顶水平位移为7 mm、地面沉降为12 mm,民房水平位移为4 mm,地面沉降为6 mm。均符合规范要求,满足设计使用要求。工程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周边房屋,施工后的边坡变形结果符合工程要求,施工效果良好,表明该边坡支护设计方案设计合理,有效避免了对周边房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