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肖予,吴文勇,肖 娟,王林林
(1.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北京 100044)
水资源匮乏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有效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建设,通过合理的灌溉缓解水资源供需将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1]。土壤水分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重要影响[2,3,4],但并不是土壤中所有的水分都能被作物有效利用,只有介于田间持水率和永久萎蔫率之间的水分才可被作物有效使用[5]。对果树采取何种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能提升灌溉水利用效率以及收获性价比较高的水果,已引起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针对一年生农田作物,魏巍等人[6]指出适宜温室番茄栽培的灌水控制上、下限,分别为土壤水吸力12 kPa和45 kPa;申孝军[7]在华北地区冬小麦的研究中,得出冬小麦的优质高效节水灌溉指标是:播种—拔节前期、拔节—抽穗前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灌水控制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率的50%、65%、70%和65%;姚佳宾等人[8]研究表明,当油葵的灌水下限把控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时,会得到最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于多年生果树,李波[9]在日光温室自动控制灌溉条件下葡萄的水分管理研究中得出,最适宜的土壤水分区域占田间持水率的75%~90%;马军勇[10]对沙漠绿洲区不同灌水下限的灰枣树进行研究,得出灌水下限保持在田间持水率的55%比较适宜灰枣树的生长,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雷廷武[11]曾将调亏灌溉运用于17年生的桃树上,得出降低灌溉水不仅有助于提高产量,亦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尽管诸多学者对果树的灌溉水分管理作了研究,但对梨树在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据统计,我国2005—2014年10年间梨树的年平均用水量,排在各果树树种之首[12],基于此背景,本试验决定以黄金梨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灌水下限对黄金梨的生长情况和果实产量等有何影响,为下一步研究果园的节水增量机制、指导果园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区位于在北京大兴区安定镇圣泽林庄园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海拔28 m,年平均气温11.6℃,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56 mm,年均水面蒸发量约946.9 mm,土面蒸发量为466.7 mm。本试验时间区间为2019年4月—2019年10月。试验首先分析和测定土壤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见表1。
表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试验品种为9年成熟黄金梨,占地面积共0.14 hm2,划分了A、B、C三个试验区(重复处理),各试验区面积约480 m2(长30 m,宽16 m),小区内共种植梨树4行,每行梨树10颗,种植行距4 m,株距3 m。每隔一年的秋季,施用一次有机肥,在距离每颗树干约100~120 cm、深40~80 cm处,施用肥料(牛粪)2 m3。本次试验规定了几种不同百分比的灌水下限,设置了4个处理,包括了3个水平:80%(0.8 FC)、70%(0.7 FC)、60%(0.6 FC)和1个对照组(以当地地面单行滴灌作为对照组,灌水量依据当地常规处理)。对照组滴灌带布设于每行梨树西侧40 cm处;水平组每行梨树的两侧40 cm布置了双行滴灌带。
(1)土壤水分。使用TRIME-PICO-IPH进行测定。从每种灌水下限随机挑选一棵造型相似、长势均匀的树,各打5根Trime管(按树的行间每隔40 cm、棵间每隔30 cm的规格),共100个水分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按照测定深度100 cm、间隔10 cm布设测量的规律,并取其平均值。每7 d监测1次水分,采摘后每1个月测一次。
(2)新梢长势。将每种处理随机选取的3株生长状况均匀的梨树作为试验对象,标记出树冠外围生长强势的5枝新梢,隔一周用游标卡尺量取一回新梢的长度和直径。
(3)百叶重。将每种处理随机选取的3株生长状态均匀的梨树作为试验对象,于2019年7月16日每棵树随机摘取100片新鲜叶子,用保鲜袋密封,防止水分蒸散损失,当天带回实验站进行称重,称重3次取平均值。
(4)果径。将每种处理随机选取的3株生长状态均匀的梨树作为试验对象,在每棵梨树上标记出5个生长健康的梨,每两周标记一回。
(5)产量。测量梨树产量:各处理随机选取4棵,计量出的平均值可作为单株产量。
(1)灌水量:按照0~100 cm土层(计划湿润层)测得的的土壤含水率,计算灌水时间和灌水量。灌水量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灌水量,mm;
p——土壤湿润比,取0.33;
H——计划湿润层深度(cm),由于调查该梨树根深在0~80 cm范围内,根据果树根系分布范围,取100 cm;
β1、β2——灌水上、下限(占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其中田间持水量确定为灌水上限,灌水下限分别按照处理取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
θ——土壤田间持水量。
(2)梨树耗水量:参考水量平衡计算法,公式如下:
其中ΔS=1 000H(θt2-θt1)
式中:ET——梨树耗水量,mm;
I——灌水量,mm;
P——降雨量,mm;
U——地下水补给量,由于试验区地下水埋深深于4 m,因此计U=0 mm;
D——深层渗漏量,由于此次试验采用的是滴灌,灌水定额较小,基本不会有渗漏情况发生,故取D=0 mm;
R——地表径流量,该地区地形平缓,因此忽略R,mm;
θt1、θt2——分别为t1、t2时间点,位于根区计划湿润层区间内土壤的平均含水率。
采用Excel 2010对数据做基础研究,用Suffer软件完成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图,方差和统计分析用SPSS 20.0进行操作。
图1为生育期内不同处理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因降雨和灌水因素的存在,各处理组的含水率,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波动。CK处理(对照处理)因灌水量最大,土壤含水率在生育期内均最高;受灌水下限因素的影响,灌水下限越低,则T1(80%),T2(70%)和T3(60%)处理的生育期含水率越小。7月下旬开始,进入多雨季节,不同处理组的含水率均上升,且差距逐渐缩小。
图1 土壤含水率的时间变化规律
图2为生育期内各处理在不同土壤深度下的平均含水率,从图2可以看出,0~60 cm土层内的含水率均较低,60~80 cm土层的含水率逐渐升高。初步分析造成该结果的原因是:0~20 cm是受地表蒸腾作用的影响所致;20~60 cm是因为该土层根系分布密集,活力较强,吸水强度较大,属于梨树主根区,该结论与陈洪松、康绍忠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3-15];60 cm以下,根系密度逐渐降低,吸水减少;其中T3处理在8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急剧下降,这可能主要受灌水下限的影响。
图2 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化规律
3.2.1 新梢长势和茎粗
不同灌水下限下的新梢长度和茎粗变化如图3、图4所示。
图3 新梢茎粗长势图
图4 新梢长度长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组的新梢长势一致,随生育期的增加而增加,灌水下限未对新梢长势的造成显著差异(显著性P<0.05)。其中对照组的新梢茎粗(15.30 mm)和长度(1 524.29 mm)最大,分别较实验组增加了6.1%~10.79%、11.40%~19.44%,这可能与灌水量大有关;T2处理的新梢茎粗(13.81 mm)和长度(1 276.25 mm)最小,茎粗较T1和T3分别减小了4.20%、4.42%,长度较T1和T3分别减小了6.14%、7.21%;T1和T3之间无明显差异。
3.2.2 百叶重
在水分调控试验中,百叶重值从大到小排序:T3>CK>T2>T1,土壤水分下限越低,百叶重值越大,百叶重指标受到土壤水分下限的显著影响。T3处理的百叶重值均值最大,比T1和T2处理分别提高16.64%和13.00%,差异较显著(p<0.05);对照组CK比T1处理提高15.40%,差异较显著(p<0.05)。不同水分控制下百叶重值的统计参数见表2。
表2 不同水分控制下百叶重值的统计参数
3.2.3 梨果体积
土壤水分的下限会直接控制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分布,影响梨树根系的生长,进而影响梨树的开花结果。经本次试验可发现,黄金梨的生长呈S型曲线,在6月份以前生长较缓慢,土壤水分对果实的生长影响不明显,进入7月后,各处理的果实体积开始快速增大,8月后果实开始上色,生长速度放慢。从8月开始起,3个试验组的体积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T1处理>T2处理>T3处理。进入8月后,T1处理果实体积增长速度变慢,最终T2处理的果实体积领先。根据线性拟合公式可发现,T1处理的线性系数为34.401,比T2处理和T3处理高出1.06、5.969,且相关系数为0.938 7,拟合度比其他处理好。根据果实体积的线性拟合曲线可得出:土壤水分下限越高,果实体积变化越大,相关系数越大。对照组的体积在7月中旬之前及8月中旬之后一直最小,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其体积大于T3处理,这可能是受灌水量的影响,CK的灌水量比试验组T1、T2和T3处理高出22.84%~72.69%,过高的灌水量导致土壤处于饱和含水率状态,通气性变差,抑制了根系呼吸生长,导致果实体积偏小。
图5 不同水分调控下梨果的体积生长趋势
产量方面,T2处理明显多于CK、T3处理(p<0.05),较CK、T1处理和T3处理分别增加了16.1%、9.92%、21.92%,说明0.7 FC是梨园提高产量的适宜灌水下限,目前果园的产量效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处理下的果实产量
(1)土壤水分是果树生长的重要要素,灌水下限的不同造成土壤含水率的在时间与空间分布上很大的不同。0-60 cm深的土层是梨树耗水的主要分布区间。
(2)新梢和产量方面,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3组处理相比,T2处理的新梢茎粗和长度分别减小了4.2%~10.79%、6.14%~19.44%,但果实产量提高了9.92%~21.92%;CK组的新梢茎粗和长度最大,分别较实验组增加了6.1%~10.79%、11.40%~19.44%,但产量比T1和T2处理降低了5.63%、16.1%,说明营养生长(新梢长势)与生殖生长(果实)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一结论与王丽云[16]、李彦连[17]等学者研究成果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