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成谋
(河池市金城江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广西河池 547000)
现阶段,在农作物种植生产中,病虫害问题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与关注。针对农作物病虫害,以往都是单靠化学农药防治措施,利用的都是人工合成的有机物或者是无机化学物质,在使用过程中若使用不规范、过量使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无法被利用的农药有可能会进入生态系统,进而危害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相关部门和人员需要注重农药使用污染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从多个方面入手,保证农药使用科学合理进行,在保证不污染的基础上,有效防治病虫害,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①空气污染。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在喷洒农药时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尤其是在过量使用时,空气中会存在一些农药物质,农药物质随风飘散,甚至会流入到大气层中,严重影响生态环境;②土壤污染。在喷洒农药时,经常利用的方式是在农作物表层、根部直接进行喷施,这样严重污染到土壤[1]。农药在进入到土壤后,会对土壤中各种微生物进行杀害,对土壤的腐熟性造成污染,影响土壤的活性,最终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③水源污染。针对水源来讲,农药污染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因为农作物和土壤中的农药分解后,进入地下水中;其次,被农药污染的雨水,落入到了湖泊中;最后,向水源直接喷洒农药。这些都会对水源造成严重的危害;④农作物污染。在使用农药后,农作物难免会残留一些农药,尤其是在过量使用农药后,导致农作物残留的农药量也在增加,进而出现明显的安全隐患问题,农药残存的农作物进入市场,会严重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导致农作物种植时缺乏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越来越依赖农药,频繁出现各种农药滥用问题[2]。长期以往,提升了各种病虫的抗药性,这对于农作物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讲是非常不利的,整条生态链系统都受到了影响,农药使用效果适得其反。此外,还会对整个农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病虫害防治问题变得更加突出,部分农户会出现见虫就打农药的情况,尽管用量不大,但是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部分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常常存在依赖心理,没有科学合理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具体有以下几点表现。首先,在使用农药时没有对农作物品种进行区分,盲目的用药致使农作物产量降低;并且,在使用农药时没有调整农药浓度,盲目混合各种农药产品,没有进行科学配比,甚至在喷洒农药时也是凭借自身的经验进行喷施,导致农药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甚至会造成的农药浪费问题,严重污染整个土地资源[3]。目前,我国农药产品中,种类最多的是杀虫剂,然后是除草剂、杀菌剂,在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大约占有一半,该种剧毒杀虫剂用量较大,也是农药污染的重要原因。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想要有效治理农药使用污染问题,相关部门需要提升相关人员的环保理念,且加强监管工作。①需要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侧重于农药使用知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知识等,进而保证其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现代农民培训工作,利用座谈会和培训班等手段,提升农民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意识到过量使用农药的危害性,对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学习,进而促进绿色农业发展;②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如果发现有滥用农药的情况,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制止并给予教育和处理,进而有效控制农药使用污染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户都是利用农药喷洒装置,较为老旧保守,喷洒效率相对较低,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不够,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利用的是手动喷雾器,该种农药使用方法容易出现跑冒滴漏等问题,导致环境污染[4]。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对各种先进的农业喷洒机械装置进行推广,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农药利用率,还可以避免土地资源被污染的问题,避免农作物出现大量农药残留问题。与此同时,可以根据农作物产地,适当的调整施药机械设备,寻找更加有效、适合的制药配比形式和喷洒形式,进而不断优化与完善整体农药喷洒过程,对农药喷药错误的问题进行彻底解决,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和农药使用效率。此外,因为机械施药设施费用相对较高,相关部门可以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保证机械施药设施的良好推广。
通常情况下,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不仅仅可以利用喷洒使用农药,基于整个生态平衡层面来看,也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对农作物进行保护。生物防治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常用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天敌生物或者是代谢产物,避免病虫害数量增加,进而实现有效保护农作物[5]。例如,在农作物上方,对寄生蜂进行放置,可以避免大豆卷叶螟该种类型的虫害危害;利用农用链霉素,对柑橘溃疡病进行防治。充分利用生态的协调和制约作用,符合生物生态学,能够自然调控有害生物,实现有效治理农作物病虫害和治理使用农药污染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病虫害大面积爆发,这时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生物防治技术,提升生物防治技术水平。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需要根据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不要盲目使用农药,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具体工作时,可以结合不同农作物品种,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挑选合适的物理防治办法,实现科学种植农作物的目的,使农作物生产环境和病虫害生存环境互相驳斥,进而有效治理病虫害和预防农药污染问题。例如,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科学合理修剪农作物,对夏秋梢的抽生进行控制,注重管理整个施肥作用,贯彻落实免耕栽培,合理性研究各种绿植种植与施肥合理性,定期清理整个农作物种植现场,以防残枝败叶深入泥土中再次进行生长[6]。除了上述这些物理防治办法,释放伽玛射线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办法,其可以抑制害虫繁殖,即时交配也不会受精,有效控制害虫繁殖速度,避免害虫数量激增,进而有效抑制病虫害。此外,还可以利用病虫对光谱颜色、湿度、温度等参数情况的反馈,对有害生物进行消杀,如黑光灯、高压泵等装置,可以对夜蛾、棉铃虫、地老虎等成虫进行诱杀。利用物理防治办法,降低农药使用量,进而有效治理农药使用污染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科技得到了迅猛发展,各种新型技术不断出现,尤其是化工和生物工艺,具有较高的成熟度,这给农药使用污染问题治理打下良好基础[7]。现阶段,我国科研机构正在致力于研发易分解、低用量、选择性强、低残留的农药,对目前农作物生产过程需求进行满足。例如,新烟碱类农药,其属于一种新型的杂环类杀虫剂,该药药效较高,杀虫谱较广,持效较长,并且是无毒的。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可以使用该种农药,防治病虫害和治理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随着研发力度和资源的增多,会研发出更多新型农药,被推广与使用,有效治理农药污染问题,保证人们饮食安全,减少土地污染。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注重农药使用污染问题的治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保证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有效提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阶段,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经常出现农药使用过量和不规范的问题,引起一系列的污染问题,严重阻碍农业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下存在的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以不破坏环境为基础,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促进我国农业健康、稳定、生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