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艳
(河南省平舆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河南驻马店 4634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经过不断努力我国经济建设已达到一定的高度。然而,由于各个领域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资源贫瘠、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隐患之一。为了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实现“绿色建设”目标,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林业生产建设,从而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近年来,我国林区面积不断扩大,但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林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充分发挥林业生态作用和价值。对此,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制定具有科学性的无公害防治措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进入21 世纪以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提上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日程中。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质等诸多因素的局限性,人工造林已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虽然通过人工造林扩大了森林面积,但在造林过程中树种配置缺乏科学性,人工林树种较为单一,所形成的生态系统抗虫害能力差,一旦发生病虫害,单一树种人工林不能自行调节,会导致病虫害大肆传播,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
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相关部门了解植树造林技术、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知识的技术类人员数量较少,有些工作人员甚至缺少系统的岗位培训,往往根据工作经验选择病虫害防治农药类型,不能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部分工作人员误以为除害剂的使用量越大,防治效果越好,而没有采取其他防护措施。“一切依靠农药”的错误观念,给病虫害防治工作造成严重障碍,有时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局面,使用农药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可能还会加重林业病虫害。此外,一些病虫害在肆意使用农药过程中逐渐出现抗药性,迫使病虫害防治资金不断增加,但取得的成效却微乎其微。加之有些种类的杀虫剂具有较大毒性,会对树木、植物、动物造成损伤,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病虫害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林业病虫害发生不及时治理,必然导致大量病虫害蔓延,影响更多的林区,而且大多数林区位于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病虫害防治成本高,加之防治周期不同,导致防治过程复杂且困难。农药过量使用会导致一些病虫害发生变异问题,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并加快传播速度,增加了防治难度。
在林业生产工作中,病虫害防治是工作重点之一,如果有关部门不定期开展病虫害预防工作,将无法切实完成林业发展目标。但是,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流程较为复杂,必须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目前,我国林业病虫害预防工作还有待加强,许多方面未落实到位,一些地区的林业检疫工作如同虚设,病虫害预防次数与所在地区的林业发展速度不相协调,甚至缺少常见病虫害防治预案机制,导致了林业病虫害时有发生,使我国林业生产遭受较大的损失。
病虫害的频繁发生阻碍了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是相关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促进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避免或减少病虫害发生问题,需要充分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和种类,加强营林规划建设,科学增加混交林的种植面积,使树木种类具有多样性,提高树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确保生态平衡。此外,林业部门应加强林区病虫害管理,增加树木生长所需的养分,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合理配施磷、氮、钾等肥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为了使林业长远发展,增强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必须建立和实施科学、完善的体系。林业管理部门必须不断完善现有的林业管理体制,特别是相关的病虫害防治管理体制,以保证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成效。林业管理与病虫害防治并不是分割的,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必要将病虫害防治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病虫害防治纳入林业生产管理流程,以提高防治工作水平。在人工造林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选择树种,规范育苗、移栽、检疫、施药等环节,使林业病虫害管理体系有序运行。
有关部门必须在林业病虫害突发时,及时运用科学手段进行处理,尽量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森林病虫害的监测涉及许多方面,林业主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建设防疫站,实时监测林区的土壤、气象情况,总结当地林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病虫害种类,整合监测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形成完善的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有关人员发现林区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上报,及时采取预警措施。
无论是病虫害预防阶段,还是病虫害发生后的治理阶段,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管理计划开展各项工作。常见的林业病虫害有多种,包括由真菌或病毒引起的病害、食害性害虫、吸汁性食害性等,有关人员应掌握病虫害的显著特点和防治方法,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如采用埋药、挂瓶、注射等化学手段;隔离、诱捕、仿声捕捉等物理手段。同时,还必须明确最佳防治时机,控制重点病虫害,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
众所周知,化学药剂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大多数化学药剂含有污染物,当喷洒在植物上时,很可能被动物进食或触碰,影响动植物的健康,甚至造成动植物的大量死亡,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因此,有关部门应重视无污染化学药剂的研究开发,引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专业能力强的科研人员,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在病虫害化学药剂方面的研究成果,研制既能有效消除病虫害,又不会对其他生物造成危害的化学药剂,从而保持生态系统平衡。
大多数生物体内含有大量的蛋白酶抑制剂,不仅能够保护生物的新陈代谢,而且能够抵抗蛋白水解酶。在生物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生物酶防止病虫害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有关人员应加强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工作,并在病虫害防治中推广和应用生物酶防治技术,以破坏害虫的内部系统,使害虫由于缺乏生长发育必要的氨基酸而死亡,最终起到良好的病虫害抑制效果,促进林区正常生长。
物理技术是指通过简单的物理工具,利用物理手段消除林区病虫害,其中声波、光驱、饵木、微波、明火等是常见的物理防治手段。在育种阶段,可以将种子暴露在阳光下或用热水浸泡等方式消灭病虫害,从而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物理技术手段具有控制效果明显、通常不会对其他生物造成损害等优点,但采用物理手段进行大规模灭杀较为困难,而且病虫害容易存在复发性。
鸟类是害虫的天敌,鸟类防治虫害手段具有很强的经济和环保特性,防治效果持久,对维持林区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杜鹃和啄木鸟是控制病虫害的常见鸟类,它们主要捕食害虫,能有效防止害虫对树木造成破坏,建立平衡的食物链。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鸟类的保护,严厉打击非法人员恶意捕杀、贩卖鸟类等行为,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林区病虫害防治质量。
综上所述,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阻碍林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林业部门应高度重视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全面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相关人员不应盲目使用农药,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应科学采用无污染化学药剂、物理手段、生物酶防治、鸟类防治等无公害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促进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