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振国
(山西桑干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大同 037006)
林业产业化进程中,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的价值不断凸显,而造林技术是营林生产、造林设计的实践性方法,对突出营林生产实施功能、保证造林规划设计质量意义重大。因此,在整体规划造林时,相关部门需深入分析现阶段的造林技术,优化营林生产方法,为我国造林工作、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我国林业产业中,营林生产是指林业部门以挖掘林业资源利用价值为方向,开发林业资源利用项目为渠道,实现人、环境、自然界和谐生存目标。同时在国家林业政策、涉林法律制度的加持下,带领不同规模的林业经营单位在林业资源管理、保护中,全面分析森林保护、林业资源质量、林业产业结构、林地面积等因素,并采取科学的造林培育方案,以此确保各区域土地种植生产有效性,满足社会森林资源需求,获取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的系统性林业管理行为。
在此期间,营林生产价值主要体现在四方面:①可维持生态系统、森林区域内部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平衡,保护生态环境;②通过合理的森林资源开发项目,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并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③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森林文化、林业相关人文产业的发展工作;④调整林业经济建设测量,以自然、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林业产业化的核心理念。
2.1.1 造林规划
营林生产工作中,造林规划是基于林业部门的区域规划,综合分析本地林业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林业发展所需的经济、气候等基本条件。随后以此为依据,对现有林业生产工作进行科学管理,总结本地区林业发展方向,例如林木品种、各树种分配比例等。与此同时,造林规划设计需坚持适应经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通过地质勘探荒地、荒山的方法,筛选出最佳造林设计方案。具体来说,造林方法设计、树种选择是造林规划的核心工作,在选择林木品种时,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不同区域栽植适宜树种。造林技术设计的核心则是确保营林生产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并且需要给出详细的造林设计方案,譬如造林时间、具体选用的造林方法、整地方案、造林资金投入等内容。
2.1.2 造林设计
造林设计的营林生产前期带有设计性、实践性的指导文件,造林设计工作在具体实施中,其管控主体为林业人员。坚持造林中的科学原理、挖掘土地利用潜能是造林设计的基本思路,林业人员在落实造林设计工作时,需要通过先进指导思想,明确营林生产中的实际工作流程,准确分析造林设计中树种选择、林地成本预算、林区基础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因此,营林生产中,造林设计属于基础性的工作,其与造林规划会融合为系统的工作框架,提升林业生产效率,同时确保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林业产业的和谐发展。随着经济的进步,各类先进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在造林规划设计中,林业部门对计算机、地理信息等技术的灵活运用,会以营林生产中的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管理平台为载体,将科技应用、信息化建设理念融合在造林规划设计中,共同促进我国林业产业化进程。
造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结合林业生产作业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科学的营林生产计划,具体包括造林进展、林区范围、林区内树种分布、树种占比、林业资源经济效益、具体造林技术等内容。因此,基于地区实况,合理挑选树种、选用造林方法是我国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林业人员需要针对当地林业发展现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筛选优势树种,并在造林技术设计中有效落实造林方法应用、造林成本核算等工作。
(1)共享性原则。在营林规划过程中,所涉部门、单位较多,并且需要各部门在及时沟通、有效联系、信息对称基础上,有效落实造林规划方案。为此,相关部门在营林生产中进行造林规划时,应坚持共享性原则,同时借助造林信息、营林数据共享机制,保障造林规划设计中信息资源流通效率。
(2)拓展性原则。不论营林生产中林区规模大小,林区均属于林木成长中的有机整体,且营林生产、造林规划目标均处于变化状态中。因此,造林规划设计时,需借助拓展性原则,采用全局角度,思考林区营林生产的后期规划,造林规划设计与其融合后,可根据林区发展规划的变动,灵活调整造林规划设计内容。例如某地区在营林生产中,以“林长制”改革为核心,围绕该区域的防护林、生态保护林的营林生产规划方向,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完成造林规划设计工作。同时在造林规划设计中,从林长制、林业资源、林业发展等角度出发,应用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划理念,确立森林+湿地的造林规划设计方案,最终实现该地区营林生产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目标。
正式营林生产前期,相关人员还应利用土地整理技术,对造林规划设计中所选择的区域进行划分、清理。在原有土地资源利用中,种植农作物是土地资源的主要生产项目,但在农作物种植期间,农户通常会喷洒农药,使土壤内部可能会残留有毒物质、生产垃圾及杂物。为此,在落实造林规划设计工作时,应以平整土地、清理土地为目标,制定一系列土地资源改善策略,及时清除规划林区内的垃圾与杂物,并对林区内土壤展开净化处理,在去除有毒物质后方可栽种林木,使其能够在健康的土壤环境中稳定生长。
3.2.1 播种造林
造林规划设计过程中,营林生产要求、地区环境不同,所需造林方式会有着较大差异性。若造林面积较大,可选择播种造林技术,满足造林规划设计中的大批量营林生产要求。具体来说,播种造林技术是利用树木种子本身的萌生、成长特性,将其埋入土壤内,使其在自然环境条件的驱动下自主发芽、成长的种植技术。通常情况下,播种造林可采用人工播种、飞机播种两种方式,根据当前时期营林生产现状,机械化播种已经成为造林规划设计方案应用中的主要方式,可高效率地完成播种作业。但在播种结束后,种植人员仍需通过管理、培养,对林间苗木进行抚育管理,使其能够在生长条件的持续优化中健康成长。比如播种造林技术应用时,种子萌发结束后,要求林业部门加强幼苗培养中的营林生产投入,完善幼苗管理方案,提高播种造林区域的幼苗成活率。
3.2.2 分殖造林
分殖造林一般会应用在小范围营林生产区域中。在根据造林规划设计,确定造林位置后。相关人员需正式开挖地穴,开挖过程中应确保种植穴底部的平整度,随后将树种根部整平后放入穴内。栽植完毕后,结合苗木生长要求,对其进行施肥、灌溉处理,促进树种成活率。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我国造林技术标准,分殖造林时,造林穗条应选择树龄为1—2 年的优良萌条,且插穗长度直径、长度应控制在1.5~2cm、30~50cm 之间。除此之外,在相对于其他造林技术,分殖造林在营林生产中对人员技能水平要求较高,需要相关部门在造林规划设计中,提前考虑造林成本管理中的人力资源投入问题。
3.2.3 植苗造林
相对于分殖造林技术,植苗造林在营林生产中有着明显的实践优势。该造林技术具有造林流程简单、造林成活率高等特点,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中,应用植苗造林技术,同样可有效保证树种存活率,具体应用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中:首先,对造林区域进行整地处理,将土壤内废弃物、杂质清除完毕后,大面积移植树种,但需注意预防土壤下陷问题,并采用浅种植方式,确保树种成活率。其次,植苗前期应提前通过修根、剪梢、剪叶、修枝、蘸泥浆等环节对苗木进行预处理。最后,按照营林生产中的造林规划设计,选择挖穴栽植、开缝栽植、开沟栽植等栽种方式,并根据地区内土壤水分条件,控制栽植深度。
在实际造林工作中,树木通常会面临病虫害的侵袭,所以需要根据树种、病虫害类型,采取科学、综合性的营林生产措施,通过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控制病虫害发展,减少其对林业资源的损伤。相关部门在营林生产中提前针对自然灾害进行防御,比如制定火灾预警方案、江河湖库防护系统等。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在造林、营林生产过程中,应从苗木栽植、苗木成长中,加强林间管理,排查营林期间的病害、虫害风险。例如在病虫害预防中,可通过土壤消毒的方式,控制病虫、土壤内细菌的繁殖,为苗木营造健康生长环境。同时借助定期除草、施肥、投放病虫天敌等方式,加大营林生产管理力度。
综上所述,为丰富我国林业资源,营林生产中的造林规划设计,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发展中的核心工作。但是为确保造林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相关部门还应基于各区域营林生产要求,灵活选用造林技术,明确造林规划设计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发挥造林规划设计工作的实施价值。同时结合地区营林生产条件,科学运用播种造林、分支造林、植苗造林等技术,提高营林生产中苗木成活率,为我国林业的优化发展奠定基础。